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98章 光明之愿

秋意渐深,太行山腹地的磐石谷,在白日里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号子声、凿石声、锯木声、训练场上的喊杀声,交织成一首艰苦而充满希望的创业交响曲。引水渠如血脉般延伸,滋养着新垦的田垄,窝棚和加固后的溶洞鳞次栉比,俨然一个初具规模的深山村落。然而,当日头西沉,夜幕如同巨大的黑绒幕布缓缓笼罩山谷时,这片白日的喧嚣便迅速被一种原始的、令人不安的沉寂和昏暗所取代。

能源,这个现代社会的血液,在磐石谷却成了最奢侈的稀缺品,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夜幕下的磐石谷,主要光源来自于各处摇曳不定的油灯和松明。指挥部溶洞里那盏最大的油灯,灯芯被尽量挑亮,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石桌旁正在研究地图的林烽和几个骨干的脸庞,但更远的角落便隐没在浓重的阴影里。队员们居住的窝棚和侧洞,光线更加微弱,许多人只能早早躺下,或者围坐在一小堆篝火旁,借着跳动的火光,擦拭武器、缝补衣物,或者由识字班的“小先生”教着认几个字。松明燃烧时噼啪作响,散发出浓烈的烟雾,时间一长,熏得人眼睛发红、喉咙发干,洞壁也被熏得乌黑。

更严峻的是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卫生员王婶和她的助手们,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伤员换药、检查伤势,光线不足,极大地增加了操作难度和风险。夜间警戒的哨兵,依靠火把或微弱的马灯,视野受限,难以发现远距离的异常。而那些怀揣着学习技术、修理器械梦想的队员,夜晚几乎是无法进行任何精细操作的。

这还仅仅是照明问题。林烽和李文等人看得更远。现有的工具维修,全靠老师傅的经验和手工敲打,效率低下。而未来,如果根据地要真正实现自给自足,甚至具备一定的军工生产能力——比如修复更复杂的枪械、尝试制造土地雷、复装子弹——都需要稳定的动力来源。靠人力手摇、畜力拉动,不仅效率极低,而且难以满足持续作业的需求。煤炭倒是发现了一些,但那是战略储备,要留给即将到来的严寒冬季取暖,以及未来可能启动的小型冶炼炉,绝不能浪费在照明上。

“支队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天晚上的骨干会议上,老赵揉着被油烟熏得发涩的眼睛,瓮声瓮气地说,“晚上啥也干不了,兄弟们眼睛都快瞎了。这油和松脂也快见底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了,夜里更长,这可咋熬?”

这个问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旁听、借着微弱灯光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李文,扶了扶他那用细绳勉强固定的断腿眼镜,抬起了头。他的脸上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混合着谨慎和兴奋的神情。

“支队长,老赵,兄弟们,”李文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我有个想法,可能有点异想天开,但或许……是个出路。”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

“咱们谷里这条溪流,水量充沛,而且从源头到谷底,落差很大。”李文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粗糙的桌面上比划着,“我在书上看到过,可以利用水的力量和落差,推动一种机器,叫水轮机,水轮机再带动另一种机器,叫发电机,就能发出……电!”

“电?”这个字眼对于大多数出身农家的队员来说,既陌生又神秘。他们或许在传闻中听说过城里或鬼子据点有“电灯”,但具体为何物,一无所知。

李文尽力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电就是一种……能发光、能发热、还能让机器转动的‘力气’。就像闪电一样,但咱们可以控制它。有了电,就能点灯,亮如白昼!还能开动小机器,打磨工具、抽水,甚至……将来可能带动小机床修枪造炮!”

这个构想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巨石,立刻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我的老天爷!用水发电?点灯不用油?这……这能成吗?”一个排长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听着是好事,可这玩意儿咋弄?咱们谁见过?谁会弄?”另一个干部摇头,“别费了半天劲,劳民伤财,最后弄个四不像,让人笑话!”

老赵磕了磕烟袋锅,眉头紧锁,说出了最现实的担忧:“支队长,李文兄弟的想法是好的。可眼下,咱们人手紧,任务重,防御工事、开荒种地、训练新兵,哪一样不要人?抽调大量人力去搞这个没把握的‘电’,万一搞不成,耽误了正事,鬼子来了怎么办?这可是关系到全支队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会场里充满了怀疑和担忧的声音。这确实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林烽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他没有立刻表态支持或反对。等大家争论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开口:

“兄弟们,大家的担心,都有道理。搞水电,我们没经验,没设备,是摸着石头过河,风险很大。”

他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老赵说的对,眼下的事关乎生死。可我们要活下去,并且要活得更好,更有力量,就不能只盯着脚底下这一亩三分地!”

他站起身,走到那张标满记号的地图前,指着蜿蜒的溪流:“电,不仅仅是点灯照明!它代表着更长的有效工作时间,更安全的医疗环境,更清晰的夜间警戒,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动力!是未来我们修理武器、甚至发展自己小工业的基础!”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充满激情:“如果我们成功了,磐石谷就不再只是一个能躲藏、能种地的山寨!它将是一个有光明、有动力的现代化抗日堡垒!这对士气的鼓舞,对长远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几盏油灯、几堆篝火能比的吗?”

“困难肯定有,而且很大!”林烽斩钉截铁地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没有知识,可以学!没有设备,可以造!没有经验,可以摸索!当年咱们几个人几条枪就敢跟鬼子干,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基础,难道还怕搞不成一个水电站?”

他最后拍板:“我的意见是,干!再难也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不仅仅是为了点几盏灯,这是点亮咱们根据地的未来!是我们‘山鹰支队’从生存走向发展的关键一步!”

林烽的决心感染了众人。争论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迎接挑战的兴奋和凝重。

第二天,林烽亲自带队,成员包括李文、老赵、赵铁锤以及几名熟悉水性的队员,对磐石谷内的溪流进行了一次极其详细的勘察。他们逆流而上,仔细测量不同河段的宽度、水深、流速,尤其关注落差较大的地方。

他们跋涉了整整一天,穿行在荆棘密布的河岸,蹚过冰冷的溪水,攀爬湿滑的岩石。最终,在距离主生活区约两里地的一处河道拐弯处,他们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点。

这里,溪流被一块巨大的岩石阻挡,天然形成了一个近三米高的小瀑布,水流湍急,落差集中。瀑布下方冲刷出一个深潭,水量充沛。更重要的是,瀑布一侧是坚固的花岗岩崖壁,可以作为修建水坝和机房的有力依托,另一侧则是相对平缓的坡地,便于施工和引水。而且,此地距离生活区不算太远,未来架设电线的难度相对较小。

“就是这里了!”林烽站在瀑布上方,听着脚下轰鸣的水声,感受着飞溅的水雾,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奔腾不息的水流,在他眼中已不再是简单的溪水,而是蕴含着无尽能量的宝藏。

回到指挥部,林烽不再犹豫。“我决定,磐石谷小型水力发电站,就建在刚才勘察的那个瀑布位置!集中全支队的力量,攻克这个难关!”

决策已下,目标明确。但摆在面前的,是一条从未走过的、布满荆棘的道路。如何把瀑布的水能变成电?水轮机是什么样子?发电机如何制造?电线怎么拉?灯泡从哪里来?……无数个问号,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面前。

会议结束后,林烽单独留下了李文。他用力拍了拍这位文弱书生的肩膀,语气沉重而充满信任:“老李,这副千钧重担,主要就得落在你肩膀上了!你是咱们支队文化最高、见识最广的人。放手去查资料,去计算,去设计!需要什么材料,需要什么人手,支队全力支持!不要怕失败,一次不行就两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我相信,只要咱们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就没有闯不过去的火焰山!”

李文感受到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由最初的忐忑逐渐变得坚定:“支队长,你放心!我李文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这事儿琢磨出个眉目来!绝不辜负支队和兄弟们的期望!”

压力与希望,如同瀑布两侧的岩石与激流,同时汇聚在了李文和他即将组建的技术小组肩上。磐石谷追寻光明的征程,就在这水声轰鸣中,正式拉开了序幕。前路漫漫,但方向,已然指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