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94章 凝聚之力

林烽在训练场土台上的那番讲话,如同一声春雷,炸响了磐石谷沉闷的天空,更似一道强光,驱散了弥漫在队员们心头多日的迷雾。话语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它源自信任的领袖,契合了人心深处对秩序和理解的渴望时。一夜之间,山谷里的气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窃窃私语、眼神闪烁的不安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后的振奋和一种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激昂。

恐慌的暗流,被巧妙地疏导、转化,汇聚成了一股更加汹涌澎湃的建设洪流。

好奇变为求知欲。以前提到那神秘的“蓝光”和“嗡鸣”,队员们多是畏惧和回避。现在,态度截然不同。休息时,总有三五成群的队员围住李文,不再是打听鬼怪传说,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好奇心追问:

“李干事,那‘海外设备’是靠啥动的?电?还是烧煤的汽力?”

“它那个胳膊,咋能一会儿变钻头,一会儿变铲子哩?是里头有机关吗?”

李文推了推眼镜,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他尽其所能,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杠杆、滑轮、齿轮传动等基本原理,甚至用木棍和石子在地上画示意图。以前门可罗雀的识字班,现在人头攒动,李文趁机在教“工”、“农”、“兵”之余,加入了“力”、“机器”、“科学”等新词,还简单讲解为什么斜面省力、轮子能滚动。一种对知识和技术的朴素渴望,在这群曾经只知抡锄头、放枪的战士们心中悄然萌发。

敬畏变为自豪感。曾经对“神迹”的敬畏,如今转化为对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无比自豪。每一个平凡的建设岗位,都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

在引水渠工地上,队员们挥汗如雨,清理着碎石淤泥,口号变成了:“加把劲,把渠基打扎实,可不能拖了‘海外设备’的后腿!”

在平整训练场的工地上,大家比赛似的搬运土石,有人高声笑道:“咱们把这地整得越平,将来‘高科技’干活就越顺溜!咱们流汗,就是给设备加油!”

就连炊事班烧火做饭,也多了份心思:“吃饱了才有力气,有力气才能建设根据地,才能对得起海外同胞的支援!”

一种“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劳动不再仅仅是生存所需,更是一种光荣的使命和责任的表达。

保密变为自觉行动。保密纪律,从一项需要反复强调、甚至严厉惩处才能维持的外部约束,内化成了每个队员自觉维护的荣誉准则。

哨兵执勤时,眼神更加锐利,对任何试图靠近“特殊区域”的风吹草动都保持最高警惕,他们将其视为保卫“国家机密”的神圣职责。队员之间互相监督,若有人无意中提起相关话题,立刻会有同伴提醒:“哎,慎言!纪律!”这种提醒不再是冷冰冰的禁令,而是带着共同守护秘密的战友情怀。保密,成了连接他们与那个宏大爱国叙事的精神纽带,成了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

工地上,景象焕然一新。以往那种带着疲惫和些许茫然的劳作,被一种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干劲所取代。

在开凿一条连接未来工业区的主干道时,前方遇到一片巨大的风化岩层,人力开凿极其困难。要在以前,大家难免会气馁。但现在,队员们反而更加兴奋,赵铁锤挽起袖子,大吼一声:“兄弟们,这块硬骨头,咱们先给它啃松了,给后面的‘大家伙’清好场子!”众人齐声呼应,镐头、钢钎挥舞得更加卖力,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无人叫苦,反而充满了挑战困难的豪情。他们抢着干最重最累的活,仿佛是在为即将登场的“神秘嘉宾”准备最完美的舞台。

傍晚收工后,营地一角,李文利用休息时间开设的“简易科普课堂”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他用炭笔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画着图,周围坐满了聚精会神的队员,连一些老班长都叼着烟袋,眯着眼认真听讲。

“大家看,这就是个杠杆,这边用力小,那边就能撬动重东西……咱们工地上抬大石头,用的就是这个理儿。”李文讲解着。

“哦!原来是这样!”队员们恍然大悟,纷纷议论起来,“怪不得支队长说设备也是人造的,是人懂了道理造出来的!”

知识的火花,在这些质朴的心灵中点燃,照亮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夜色中,哨兵的身影在“特殊区域”外围显得更加挺拔和警惕。新兵张小山第一次单独在此处站夜岗,心里不再有往日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紧握钢枪,耳朵捕捉着山谷里的每一个细微声响,目光如炬地巡视着黑暗的边界。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几台设备,更是海外同胞的赤子之心和根据地的未来。这种使命感,让他忘记了寒冷和孤独。

为了进一步巩固思想成果,将抽象的解释转化为具象的震撼,林烽决定进行一次有限度的、精心策划的“技术”展示。

他选择了一段通往煤铁矿点必经之路上的坚硬岩壁作为目标。这段路是未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但岩石极其坚硬,人工开凿进度缓慢。林烽事先安排赵铁锤带领大量队员,用传统方式在岩壁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清理了表层浮土、灌木,并象征性地用钢钎凿出了一些浅坑,做出“前期施工”的痕迹。

随后,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在严密的内外警戒下,系统建造场被悄然展开,机器人高效地完成了对岩壁主体的破碎和清理作业。作业完成后,林烽又特意安排人员,用大锤和凿子对机器人留下的过于规整的断面进行了一番“粗糙化”处理,增加了人工开凿的痕迹,以掩人耳目。

第二天清晨,当队员们上工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段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坚硬岩壁,仿佛被巨斧劈开,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通道雏形,破碎的石块被整齐地堆放在两侧。

“我的天!这……这就是‘海外设备’一晚上干的?”一个队员摸着那些还带着新鲜茬口的岩石,震惊得合不拢嘴。

“太厉害了!这得省了咱们多少工夫啊!”另一个队员感叹道。

赵铁锤适时地站出来,大声说:“兄弟们看见了吧!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但光有设备不行,要不是咱们前几天把路修到这里,把周边清理干净,它再有劲也使不上!这功劳,有设备的一半,更有咱们弟兄们流血流汗的一半!”

这番话,恰到好处地将对科技的赞叹与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肯定结合起来。队员们看着眼前的奇迹,再回想自己之前的辛苦准备,一种“我们与高科技共同创造了奇迹”的强烈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亲身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它将“海外援助”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强大助力,极大地激发了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未来的信心。

夕阳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洒满初具规模的磐石谷。训练场上,号子声、夯土声、锯木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劳动交响乐;引水渠旁,队员们的身影在金光中忙碌,犹如跃动的音符;远处,新建的窝棚区升起缕缕炊烟,与晚霞融为一体。

每一张淌着汗水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希望和自信的光芒。那是一种疑虑尽消后的明朗,是目标明确后的坚定,是融入伟大事业后的豪迈。

林烽和老赵、李文等人站在指挥部所在的高地上,俯瞰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谷里蒸腾着的,不再是迷茫的雾气,而是奋斗的热浪。

老赵用力吸了一口刚点着的旱烟,脸上深刻的皱纹舒展开来,由衷地感慨道:“支队长,我是真服了你了!你那番话,真是点石成金啊!前几天还人心惶惶,你看现在,这心气儿,这干劲!咱们这支队伍,心从来没像现在这么齐过!”

林烽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笑了笑,目光深远地扫过脚下的山谷,掠过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最后望向远方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他的眼神中有欣慰,更有一种洞悉未来的沉稳。

“是啊,老赵,”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力量,“恐慌,往往源于未知。当我们敢于把未知摊开在阳光下,用道理去剖析它,用行动去驾驭它,把它变成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曾经的畏惧,就会转化为最强大的动力。”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敬畏之心也好,好奇之心也罢,都是人心深处的能量。引导好了,就能移山填海。现在,咱们‘山鹰支队’的根,不止是扎进了这磐石谷的泥土里,更是扎进了每一个队员的心坎里。这心扎牢了,就再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了。”

暮色渐浓,山谷中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磐石谷的上空,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不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凝聚着一股经过思想洗礼后愈发坚定、愈发磅礴的,开创未来的伟大力量。这力量,源于对科学的信仰,对祖国的热爱,对集体的归属,以及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它正推动着这支队伍,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坚定不移地走向更远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