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增广贤文,俗语不俗 > 第131章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古典智慧中的进退哲学与现代生存启示

一、箴言溯源:从典籍脉络看处世智慧的基因密码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出自明清时期的蒙学经典《增广贤文》,其文字简洁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 “盈虚之道”。这一思想的源头可追溯至《周易》“亢龙有悔” 的警示 —— 乾卦上九爻辞言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意指居高位而不知退,必招祸患。老子在《道德经》中更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直接点明天道循环的本质,认为万物盛极必衰,唯有主动退让方能保全。

从历史语境看,这类箴言的形成与古代士大夫的政治生存经验密切相关。战国时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成为 “功成身退” 的典范;汉初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以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为由归隐,避免了韩信等功臣 “鸟尽弓藏” 的悲剧。这些案例被不断提炼,最终凝结为《增广贤文》中朗朗上口的处世金句,成为农耕文明中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二、哲学解构:儒释道视域下的 “退与休” 辩证法

儒家的 “中庸” 维度:退让作为道德自觉

孔子强调 “过犹不及”,在《论语?泰伯》中称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将 “退” 视为君子保全德行的手段。宋代朱熹进一步阐释:“受恩深处先退,非苟免也,惧其过而招咎也。” 这里的 “退” 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 “恩宠” 的理性审视 —— 当他人施恩过深时,过度接受可能导致义务捆绑或道德亏欠,主动退让实则是维护人格独立的智慧。

道家的 “自然” 法则:知白守黑的生存美学

老子 “反者道之动” 的思想认为,事物发展到极致必然转向反面。“得意浓时便可休” 暗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道德经》第九章)的告诫。庄子更以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说明**的边界,将 “休” 解读为对 “贪念” 的主动切割,如同水流遇堤而止,方能避免泛滥成灾。

佛家的 “放下” 智慧:破除我执的解脱之道

佛教 “无常观” 认为,一切恩宠与得意皆为因缘和合,不可执着。《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强调不执着于外境,“受恩” 与 “得意” 时的 “退” 与 “休”,本质是破除 “我执” 的修行 —— 如同寒山子诗中 “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唯有在盛极之时主动放下,方能跳出 “乐极生悲” 的轮回。

三、历史镜像:从权力场域到文人江湖的进退案例

政治漩涡中的 “退身术”:从范蠡到曾国藩

春秋范蠡:助越灭吴后,洞悉勾践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的本性,连夜泛舟太湖,后化名 “陶朱公” 经商致富,三次散财而终得善终。其退隐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对 “主疑臣则诛” 规律的精准预判。

晚清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手握湘军重兵却主动奏请裁军,自解兵权以释朝廷之疑。他在日记中写道:“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善终?” 这种 “功成身退” 的自觉,使其成为晚清少有的 “中兴名臣” 中得以保全者。

文人世界的 “止足心”:苏轼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苏轼在 “乌台诗案” 后被贬黄州,从 “庙堂之高” 跌落 “江湖之远”,却在逆境中完成《赤壁赋》等千古名篇。他的 “退” 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突围,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的旷达,将 “退” 转化为生命境界的升华。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县令一职归田,看似 “失意” 却赢得 “采菊东篱下” 的自由。其《归去来兮辞》中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的宣言,正是对 “得意浓时便可休” 的诗意诠释 —— 当仕途得意与人格尊严冲突时,“休” 是对本心的坚守。

商贾阶层的 “谦抑术”:胡雪岩的兴衰启示

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曾官至二品,富可敌国,却在巅峰时期因囤积生丝与洋商对抗,最终遭朝廷抄家。其悲剧恰是 “得意浓时未肯休” 的反面教材 —— 当财富与权力膨胀至 “富逾王侯” 时,未及时收敛锋芒,终致 “忽喇喇似大厦倾”。反观晋商乔致庸,在生意鼎盛时定下 “不攀附权贵” 的家规,以 “退” 求稳,方保家族百年基业。

四、现代解码:职场、商海与人生的 “止损哲学”

职场博弈中的 “功成身退”:从明星员工到管理者的转型智慧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在公司上市后逐渐淡出管理层,将舞台让给比尔?盖茨与史蒂夫?鲍尔默。这种 “受恩深处先退” 的选择,避免了权力斗争的内耗,也使他以投资人身份在音乐、体育等领域拓展人生边界。

华为 “轮值 cEo” 制度本质上是对 “得意浓时便可休” 的现代实践 —— 高管团队每半年轮换,防止个人权威过度集中,既保证公司治理的稳定性,也避免 “功高震主” 的风险。

商业竞争中的 “止盈法则”: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撤退艺术

股神巴菲特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坚持不投资科技股,即便被嘲讽 “过时” 也不为所动。这种 “得意浓时” 的克制,使其在随后的泡沫破裂中保全实力。他的搭档查理?芒格曾说:“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量子基金创始人索罗斯在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做空泰铢大赚后,突然宣布 “退休”,避开了后来俄罗斯国债危机的巨额亏损。其 “退” 的逻辑在于:市场情绪亢奋时,任何微小的逆转都可能引发雪崩,唯有在 “得意” 顶点前抽身,方能守住胜果。

个人生活中的 “知足境界”:从消费主义到极简主义的转向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 “断舍离” 理念,与 “得意浓时便可休” 异曲同工 —— 当物质占有欲膨胀时,主动 “休” 止购买行为,实则是对精神自由的守护。现代社会中,不少创业者在公司上市后选择 “裸辞” 旅行,或投身公益,正是以 “退” 的方式重新定义成功:财富与地位并非人生终极目标,内心的丰盈才是持久的 “得意”。

五、辩证思辨:“退与休” 的误读与正解

误区一:“退” 等于 “逃避”?—— 主动选择与被动放弃的本质区别

真正的 “受恩深处宜先退”,是基于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如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多次辞让兵权,看似 “退” 却实为 “进”—— 以谦抑姿态化解君主猜忌,反而成就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的传奇。反之,若因挫折而消极避世,则是 “逃” 而非 “退”,如明末阮大铖在仕途失意后投靠阉党,便是对 “退” 的曲解。

误区二:“休” 意味着 “止步”?—— 动态平衡中的 “止与行”

苏轼在黄州 “休” 官期间,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将官场失意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艺术巅峰时出家,看似 “休” 止世俗成就,却在佛法领域达到新高度。“休” 的本质是暂停某一维度的追求,为更广阔的生命体验腾出空间,如同河流入海前的迂回,是为了积蓄奔涌的力量。

现代性挑战:在 “内卷” 时代如何定义 “退”?

当代社会 “996”“内卷” 盛行,不少人将 “受恩深处宜先退” 理解为 “躺平”,实则是对传统智慧的片面解读。真正的 “退”,应如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般坚守原则 —— 当职场环境违背价值观时,主动退出低效竞争,转而追求有意义的事业;当物质**超出需求时,“休” 止盲目囤积,回归精神的富足。这不是消极妥协,而是在喧嚣中寻找内心锚点的生存智慧。

六、文化比较:东西方语境下的 “进退观” 异同

维度

中国传统智慧(退与休)

西方哲学(进与取)

哲学基础

道家 “反者道之动”,儒家 “中庸”,佛家 “无常”

古希腊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 “进取”

典型案例

范蠡归隐、张良辟谷

哥伦布航海、马斯克移民火星计划

价值取向

强调 “保全” 与 “和谐”,避免 “过犹不及”

推崇 “突破” 与 “征服”,追求 “无限可能”

现代启示

在扩张中保持克制,以退为进

在探索中突破边界,以进求新

这种差异在商业领域尤为明显:中国企业家更倾向 “见好就收”,如曹德旺在福耀玻璃成为行业龙头后,拒绝资本扩张而专注主业;西方企业家则崇尚 “永远向前”,如贝佐斯将亚马逊从线上书店拓展为全球商业帝国,甚至进军太空。两种模式并无优劣,却反映了不同文化对 “成功” 的定义 —— 前者视 “退” 为智慧,后者以 “进” 为荣耀。

七、现实践行:构建个人生命的 “止损点” 与 “止盈线”

建立 “恩宠敏感度”:警惕 “甜蜜的枷锁”

在职场中,当上级突然给予超出能力范围的恩宠(如破格提拔、巨额奖金)时,需审视背后是否隐含不可承受的义务。如同《庄子》中 “鹬蚌相争” 的寓言,渔人所施之 “恩” 可能是致命的诱饵。主动沟通权责边界,甚至婉拒过度恩宠,反而是保护职业安全的明智之举。

设定 “得意预警线”:用理性驯服膨胀的自我

心理学中的 “邓宁 - 克鲁格效应” 指出,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可建立 “得意清单”:当取得成就时,客观记录成功的客观条件(如平台支持、时代机遇),避免将偶然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如马斯克在 Spacex 首次火箭回收成功后,公开强调 “团队运气占 60%”,这种清醒正是 “得意浓时便可休” 的现代诠释。

修炼 “退的勇气”:从 “占有” 到 “存在” 的认知升级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写道:“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心里内心所倾向的选择。”“退” 与 “休” 的本质,是对内心声音的倾听 —— 当一份工作带来财富却损耗健康时,当一段关系充满恩宠却失去自我时,“退” 是对生命主权的夺回。这种勇气,正如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下的 “悲欣交集”,是历经繁华后对本真的回归。

八、结语:在盈虚交替中活出生命的弹性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并非消极的处世教条,而是古人在观察天道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事代谢(王朝兴衰、家族荣辱)后提炼的生存智慧。它教会我们在 “得到” 时保持清醒,在 “巅峰” 时预留退路,如同黄山松在悬崖峭壁间扎根,既向外生长又懂得收缩根系以抵御狂风。

在这个崇尚 “无限增长” 的时代,这句箴言更像一剂清凉散 —— 当我们被 “内卷” 推着向前,被 “成功学” 蛊惑着攀爬时,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向前冲锋,更懂得何时转身留白。就像西湖的断桥,“断” 不是结束,而是让流水穿过,让月光洒落,让生命在 “退” 与 “休” 的留白中,孕育下一场奔腾的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