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更的话,重重地砸在山洞里每个人的心头。
空气瞬间变得无比沉重。
李云龙不嚷了,刘振华也不说话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川身上。
这个问题,太现实,也太致命。
他们没有时间。
战争,最缺的就是时间。
林川迎着陈更锐利的目光,没有丝毫的退缩。
他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旅长,一个月。”
“什么?”陈更一愣。
“一个月后,第一条生产线,也就是‘八一式’马步枪和配套子弹的生产线,可以全线投产。”
林川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
“只要人手和材料到位,一个月后,我们每天都能生产出五十支全新的‘八一式’,和两万发配套的高精度子弹。”
他顿了顿,又抛出一个更惊人的数字。
“至于75毫米步兵炮的生产线,周期会长一些,因为涉及大型部件的铸造和加工。”
“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三个月后,我们每个月,都能稳定生产出十门‘一式步兵炮’,和足够装备它们的炮弹。”
山洞里,落针可闻。
李云龙张大了嘴,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里干得发不出声音。
一个月?三个月?
这小子是在说梦话吗?吹牛不上税是吧?
从一堆破铜烂铁和一帮泥腿子兵开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四条现代化武器的生产线?
别说是他李云龙,就是把德国、美国的专家请来,恐怕也不敢夸下这样的海口!
“林川,这不是开玩笑。”
陈更的声音无比严肃。
“这是军令状。你说出口的话,是要负责任的。”
“我负责。”
林川的回答,依然是这三个字。
他知道,在别人看来,这是天方夜谭。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有这个底气。
这个底气,来自于他脑海中那个“红色军魂”系统。来自于他身为21世纪军工专家的知识储备。
更来自于他独创的,那套被周平顾问称为“邪道”的“土法黑科技”体系。
“好!”
陈更猛地一拍桌子,双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我就信你一次!赌上我陈更的脑袋,赌上整个三八六旅的家当,陪你疯一次!”
他做出了决定。
一个足以改变整个华北战局的,疯狂的决定。
“但是,你如何做?”
刘振华在旁边,问出所有人心中的疑问,他相信林川有信心完成,还是忍不住担心,‘八一式’马步枪项目是三个月见样品,而这却是一个月量产。
“这不是变戏法。你要造生产线,就得有造生产线的机器。我们没有那些高精尖的‘工作母机’,拿什么去造?”
“谁说我们没有?”
林川微微一笑,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我们没有,但我们可以自己造。”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飞快地画着草图。
“政委,您看。这是制造步枪枪管最关键的设备,深孔钻床。我们没有,但我们可以用‘混世魔王’那台镗床,加上一个特制的导向套和加长钻杆,来代替它的功能。”
“还有这个,加工膛线的‘拉床’。看着复杂,其实动力核心就是平稳的大推力。我们可以用水压机来做动力,配合我们自己研磨的‘拉刀’,效率比德国的专用机床也慢不了多少。”
“还有子弹生产线,最核心的是这台‘多工位压力机’,用来冲压弹壳。它的原理很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成五个独立的工序,用五台我们自己改造的螺旋压力机来完成,我再设计一套定位夹具,保证每道工序的精度,一样能用!”
林川的声音在山洞里回荡。
他没有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他讲的,全都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用“土办法”去实现“洋效果”的具体方案。
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却又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魔改”思路,从他口中说出。
李云龙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自家那个傻大黑粗的兵工厂,在林川嘴里,变成一个什么都能变的“万花筒”。
他凑到刘振华耳边嘀咕:“老刘,我咋一句都听不懂,但就觉得他娘的特厉害呢?”
而周平顾问和王涛,则是越听眼睛越亮,呼吸越发急促。
他们是内行。
他们能听懂林川这些方案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对现代工业原理天马行空而又精准无比的理解和运用。
这不是“土办法”。
这是在简陋条件下,对工业制造的极限压榨和创新!
这是一种艺术!
“够了!”
陈更听得心潮澎湃,他猛地一挥手,打断了林川的“技术讲座”。
“我不用听这些!我只要结果!”
他转过身,对着身后的参谋和传令兵,下达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命令。
“传我命令!从现在起,林川同志还是‘前线技术支援司令部’总指挥!研究所的一切人事、物资调用,无需再向我汇报,由他全权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