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管毛坯锻造成功,只是奏响胜利的序曲。
接下来的精加工,才是决定这门炮最终性能的关键。
整个研究所,再次以这根来之不易的炮管为核心,高速运转起来。
“混世魔王一号”再次启动,这一次,它的任务,是为这根炮管,赋予一颗精准的“灵魂”。
镗孔,依旧是那套熟悉的流程。
粗镗、精镗、珩磨。
有了上一次加工主油缸的经验,这一次,赵铁根和他的徒弟们,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仅仅用了三天时间,炮管的内壁,就被加工得光洁如镜,尺寸公差,完美地控制在了0.01毫米以内。
但,一门线膛炮,光有光滑的内壁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来复线!
这些螺旋状的膛线,能让弹丸在出膛的瞬间,高速旋转起来,从而像陀螺一样,保持稳定的飞行姿态,极大地提高射程和精度。
没有来复线,打出去的炮弹,就是个没头苍蝇,飞不了多远就会乱翻跟头,不知道偏到哪里去。
而加工来复线,又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高峰。
“林所长,这……这个咋弄?”
李云龙看着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螺旋线,感觉自己的脑袋都变成了麻花。
“这玩意儿,要在炮管子里面,刻出这么多螺旋的沟槽?这……这神仙也做不到吧?”
周平也走了过来,表情凝重。
“来复线的加工,通常需要专门的‘拉床’或者‘膛线机’。”
“它的原理,是利用一把或者一组特殊的‘拉刀’,在炮管内做螺旋运动,一次性,或者分几次,将膛线切削出来。这对机床的精度和刀具的制造,要求都极高。”
“我们……我们没有这种设备。”
所有人的目光,又一次,习惯性地,投向了林川。
林川却不慌不忙,他早就料到了这一步。
“我们确实没有膛线机。”
他笑了笑,拿出了一份新的,结构看起来简单得多的图纸。
“但是,我们可以自己造一台‘土制’的。”
“这是我设计的,‘单点切削式膛线加工机’。”
他指着图纸,解释道:“它的原理很简单,我们不需要昂贵复杂的整体拉刀。我们只需要一把小小的,特制的单点切削刀。”
“我们将炮管固定,让这把刀,在一个可以精确控制旋转角度的导杆的带动下,在炮管内,一边前进,一边旋转,一次,只切削出一条浅浅的沟槽。”
“然后,我们转动炮管一个角度,再切削下一条。周而复始,直到所有的膛线,都切削到我们需要的深度。”
这个方法,听起来,笨拙,缓慢,效率低下。
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对设备要求低!
简直是为他们这种一穷二白的草台班子,量身定做的!
“可是……林所长,”周平提出了疑问,“这种单点切削,如何保证每一条膛线的深度和角度,都完全一致?稍微有一点偏差,都会影响弹丸的飞行稳定。”
“这个,就得靠它了。”
林川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东西。
那是一个从缴获的仪表盘上,拆下来的,精密的“角度仪”。
“我们会用这个,来精确控制炮管每次转动的角度。同时,我设计了一个‘靠模仿形’的导向机构,来保证刀具的螺旋路径,永远是固定的。”
“虽然慢,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精度,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听完林川的解释,周平和李云龙,再一次,被这种天马行空的“土法”思路,给彻底折服了。
这个年轻人的脑子里,仿佛装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土法黑科技”宝库,总能在你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掏出一个让你目瞪口呆,却又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案。
【叮!】
【检测到宿主即将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是否消耗1000贡献点,兑换【膛线加工工艺(基础)】,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成功率?】
系统的声音,恰到好处地在林川脑中响起。
“兑换!”
林川毫不犹豫。
虽然他有信心用自己的设计搞定,但有系统优化,能省下大量的试错时间和成本,何乐而不为?
【兑换成功,剩余贡献点:5550点。】
更优化的导向机构设计,更合理的刀具几何角度,瞬间涌入林川脑海。
接下来的几天,在林川的指导下,研究所的工匠们,很快就用现有的材料,造出一台结构简单,但设计精巧的“土制膛线机”。
炮管,被再次装夹了上去。
加工,开始了。
“嗤啦……”
细微的切削声,在安静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特制的切削刀,在导杆的带动下,像一只勤劳的啄木鸟,在炮管的内壁上,一点一点地,啄出了一条完美的,螺旋状的浅槽。
转动炮管,再来一次。
这个过程,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
负责操作的老师傅,眼睛都不敢眨一下,额头的汗水,滴下来,都浑然不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