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学员们,甚至包括刘振华,都围着那块黝黑的钢锭,摸来摸去,啧啧称奇。
这已经不是一块简单的钢锭。
这是信心,是底气,是他们从“手工作坊”迈向“现代工业”的第一块基石!
“好!好钢啊!”
李云龙爱不释手地拍着钢锭,就像在抚摸自己最心爱的大炮。
“林兄弟,有了这玩意儿,咱们是不是马上就能造那个……电什么炉了?”
“对,电弧炉。”林川点了点头,“不过,不着急。”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林川把所有人都召集过来,包括李云龙和刘振华。
他站在那块巨大的水压机图纸前,手里拿着一根木炭。
“同志们,今天,咱们研究所,要开一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大会。”
“会议的主题,就是咱们自己的‘发展计划’!”
他看向刘振华,笑了笑:“政委,咱们也学一学人家苏联老大哥,搞一个咱们自己的‘五年计划’。”
“不过,咱们没那么多时间,咱们只争朝夕。”
“我把它,叫做‘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这个词,让刘振华和张博这两个文化人,心头都是一震。
他们明白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破釜沉舟,革故鼎新的巨大决心。
林川没有理会众人的惊愕,他用木炭,在图纸旁的空地上,画出一个清晰的流程图。
“我们的总目标,是在三个月,也就是一百天内,实现82迫击炮和枪榴弹的标准化量产,并成功试制出第一门75毫米步兵炮!”
这个目标,在几天前,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但现在,看着那块坚硬的钢锭,看着那台轰鸣的发电机,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有谱!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我们要把它分解成三个阶段性任务。”
林川用木炭,重重地画下了第一个圈。
“第一阶段,代号‘筑基’,时间,二十天!”
“我们的任务,有三个。”
“第一,以我们刚刚炼出的特种钢为材料,建造一座新式电弧炉和配套的小型水力锻锤!”
“第二,研究所全体人员,包括老师傅,必须全部掌握新设备的操作,完成扫盲!特别是这五十名学员,你们要学会看图纸,懂原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在这二十天内,完成‘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我们要制定出我们自己的‘军工标准’,从螺丝的尺寸,到齿轮的模数,全部都要有统一的规范!”
“这个阶段,我不要求出任何一件成品武器!我只要基础!打下全旅,乃至全军最坚实的基础!”
林川的语气,不容置疑。
他很清楚,磨刀不误砍柴工。
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合格的设备,所谓的量产,就是一句空话,造出来的也都是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废品。
接着,他画下了第二个圈。
“第二阶段,代号‘爬坡’,时间,四十天!”
“这个阶段,电弧炉和锻锤要正式投产!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新设备,开始制造水压机的核心部件!同时,82迫和枪榴弹的生产线,要完成磨合,达到日产一门炮,一百发枪榴弹的稳定产能!”
日产一门炮,一百发枪榴弹!
李云龙听到这个数字,呼吸都急促。
四十天后,就意味着他每天都能拿到一门新炮!
我的乖乖,那一个月下来,他就能装备两个炮兵营!
这仗富裕得,他以前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最后,林川画下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圈。
“第三阶段,代号‘亮剑’,时间,四十天!”
“这个阶段,我们的500吨水压机,必须完成组装,并投入试运行!”
“利用水压机,我们要锻造出第一根合格的75毫米步兵炮炮管!”
“在第一百天的时候,我要让旅长亲眼看到,我们自己造的步兵炮,打响第一炮!”
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清晰无比。
一张宏伟的蓝图,在所有人面前徐徐展开。
每个人都从这张蓝图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未来一百天,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整个兵工厂,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涨。
“好!说得好!”
李云龙听得是热血沸腾,他第一个站出来表态。
“林所长,你就说吧,怎么干!”
“从今天起,你林川,就是咱们研究所的头!你指东,我李云龙绝不往西!”
“要人给人,要枪给枪!谁他娘的敢在研究所里磨洋工,不用你开口,老子亲自把他突突了!”
刘振华也郑重地点了点头。
“林川同志,你这个计划,我看行!非常行!”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有战略高度,更有实际操作性。”
“我代表新一团党委,完全支持你的计划!所有资源,向研究所全面倾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