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刘振华觉得自己像是被架在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口上。
脚下,是日夜轰鸣的地下工厂。
是数万名工人、士兵、专家汇聚而成的,一股足以改变时代的滚滚洪流。
眼前,是那张大到铺满整面墙壁的,名为“愚公三期”的疯狂蓝图。
坦克总装车间。
航空发动机实验室。
永不陷落的地下堡垒城市。
这些词汇,每一个都重重地砸在他这个老政工干部的脑子里,震得他头晕眼花。
自从他离开新一团,正式接任“太行山军工联合体”第一任政委兼后勤部长的那天起,他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以前在新一团,他管着李云龙那几千号人,操心的是战士的思想,是下一顿的着落,是怎么跟李云龙那个浑人斗智斗勇。
那很累,但心里踏实。
可现在呢?
他名义上升官,成了整个根据地除陈更旅长和林川总工之外,权力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可他管的这份“家当”,也大了上百倍!
光是那两个即将到来的工兵师和技术总团,就快两万四千人了!
再加上王建业的第一工兵师、原有的工程兵团、兵工厂工人和家属,还有负责外围警戒的三个加强团……
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快十万人了!
十万张嘴要吃饭。
十万个人要穿衣。
十万颗脑袋有十万个想法。
这已经不是一个团、一个旅的后勤政工工作。
这他娘的是在管理一座城市!
一座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野蛮生长的战争城市!
夜深了,刘振华却没有丝毫睡意。
他独自一人,提着马灯,走在刚刚落成的地下主干道上。
坑道宽阔,能并排行驶两辆卡车。
头顶是德国运来的高强度层压木支架,脚下是平整坚实的水泥路面。
每隔一段距离,墙壁上就有一盏用自产煤油驱动的防爆马灯,将整个地下世界照得通明。
他先是走进了军火库。
一眼望不到头的枪架上,插满了崭新的“八一式”马步枪,枪口闪着幽蓝的寒光。
旁边,是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炮弹箱,还有那静静矗立着的一百五十门75毫米步兵炮。
刘振华的喉咙发干,心跳擂鼓。
这就是他们敢于提出“愚公三期”的底气!
他又走进了生活区。
虽然简陋,但规划得井井有条。
大通铺、食堂、澡堂,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战士和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累,有的在吃饭,有的在擦枪,还有的围在一起,听识字班的老师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
喧闹,但充满了勃勃生机。
最后,他来到指挥中心门口,看到林川的办公室还亮着灯。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敲响了门。
“进来。”
刘振华推门进去,看见林川正坐在桌前,对着一堆他完全看不懂的、画满了复杂机械结构的图纸出神。
“林总工,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刘振华的语气里带着担忧。
“睡不着。”
林川抬起头,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指了指桌上那画着三千吨水压机核心液压系统的图纸。
“老刘,你来得正好,坐。”
刘振华在他对面坐下,看着这个比自己小了快二十岁的年轻人,情绪复杂。
“林总工,我这几天,把咱们这个‘家’,里里外外都转了一遍。”
刘振华的声音有些沙哑。
“家底越看越厚实,我这心里,反倒越看越慌。”
“慌什么?”林川笑了。
“我怕管不好啊!”
刘振华一拍大腿,这个平时稳如泰山的汉子,此刻竟像个毛头小子一样焦躁。
“十万人!林总工,这是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生产调度、思想建设!”
“我以前在新一团,觉得李云龙就是天下最难管的兵。可现在我才发现,跟管理这十万人比起来,管十个李云龙都算是轻省活儿!”
“老刘,你把问题想复杂了。”林川给他倒了杯热茶。
“这还复杂?”刘振华瞪大了眼睛。
“在我看来,管理十万人,和设计一台机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林川的语气平静,但说出的话却让刘振华愣住了。
“什么意思?”
“一台机器,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功能,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你想让机器高效运转,就得把每个零件都安排在最合适的地方,让它们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干扰。”
林川指了指窗外那片巨大的工地。
“我们这十万人,就是十万个‘零件’。”
“工人负责生产,工程兵负责基建,战斗部队负责保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你的任务,不是去管好每一个‘零件’。”
“你是这台巨大机器的‘总调度’和‘润滑油’。”
“你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系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