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钢铁雄心1935:红警逆袭 > 第299章 农业是基石

钢铁雄心1935:红警逆袭 第299章 农业是基石

作者:踏樱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2:21:08

周辰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翔宇先生,您和您的同志们想必深入研究过,为何是英国,而非同时期的法国、荷兰或其他国家,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具备了哪些独特优势?”

翔宇先生略一沉吟,流畅地回答:“这个问题确有诸多探讨。我们认为,英国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鼓励科技创新与工商贸易。

加之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条件……”

“说的都很对。”周辰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但拥有类似条件的国家,当时并非只有英国一家。甚至有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条件更为优越。那么,为什么是英国脱颖而出。

甚至可以说,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最初很大程度上是在英国廉价工业品的猛烈冲击下,被迫仓促应战,艰难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它们为何没能成为引领者?”

这个问题角度刁钻,一下子触及了通常历史叙述中未曾深入的层面。翔宇先生一时语塞,陷入了沉思,书房内只剩下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周辰没有让他困惑太久,揭开了谜底:“因为在此之外,英国还率先完成了一场同样深刻的农业革命。”

“通过推广诺福克轮作制、选育优良畜种、使用新式农具等一系列技术改良,英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工业革命前夜已经得到了显着提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增加。

正是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当后来纺织业迎来大爆发时,英国的土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才敢肆无忌惮地进行圈地运动,将大量农田变为牧场或工厂,而不必过分担忧因此导致的国内粮食短缺会引发动荡。”

周辰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个问题并非只有提高单产这一种解法。比如如今的英国,本土农业早已无法满足其粮食需求,但它依靠从印度等殖民地疯狂搜刮粮食来填补缺口。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工业发展的最初级、最脆弱的阶段,工业对国力的加成还远未达到使其能成为世界霸主、牢牢掌控殖民地的程度。

在那个时期,依赖远隔重洋、政局动荡的殖民地来供应粮食,其风险巨大,极不稳定。”

他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粮食,不同于任何其他战略物资。一旦出现短缺,甚至只是预期的短缺,就足以在短时间内摧毁社会秩序,让一切经济建设成果化为乌有。”

翔宇先生是何等聪明之人,经此一点,立刻触类旁通,眼中闪过一丝豁然开朗:“我明白了!司令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要大力发展纺织业,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首先会遇到土地资源的争夺——城市扩张、工厂建设会侵占良田;

经济作物(如棉花)的种植也会挤压粮食作物的面积;甚至工业原料(如橡胶、染料作物)的种植也要占用土地。

如果我们不能同步甚至是提早的,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那么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很可能不升反降!

一旦遭遇稍大范围的天灾,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城市经济,就会因为最基本的粮食危机而瞬间崩塌!”

“正是如此!”周辰赞许地点点头,继续深化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工业化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会产生大量脱离农业生产、聚集于城市的工业人口和市民阶层。

他们创造巨大的工业产值和经济价值,但他们本身不生产一粒粮食,反而是纯粹的粮食消费者。”

他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假设我们的工业建设初步成功,城市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那么就意味着,需要另外九个农民,在满足自身口粮和再生产需求之外,还能产生出足够的粮食剩余,才能养活那一个不种地的城市人口。

这还仅仅是口粮,尚未计算工业原料、军粮储备、对外贸易等因素所需的农业剩余。”

周辰目光灼灼地看着翔宇先生,总结道:“因此,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是解决农民生计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工业化战略能否成功的基石。

没有农业的革命性进步,工业革命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再宏伟也可能顷刻倾覆。

我们未来的规划,必须将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化肥工业的发展,提升到与重工业同等、甚至需要优先考虑的战略高度。”

翔宇先生彻底陷入了沉思,周辰的这番剖析,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工业化道路上那片看似平凡的地基下,所隐藏的惊心动魄的挑战。

这个时候,回想起先锋军在山东施行的种种政策,尤其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次改革,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对机械化设备的运用,以往只是觉得他们是在效仿秦国,实行耕战制度。

如今一看,此举布局长远,这是在为未来的工业建设夯实地基。

翔宇先生翻动着书稿中关于铁路建设的章节,眉头再次微微蹙起,“周司令,关于这铁路规划,我尚有一事不明。

您在书中提出,欲完成全国各省之间、重要城市与各大矿场之间的铁路贯通,谓此乃经济发展之‘血脉’,必要之举。

此宏图,需新增五万公里铁路里程,并对现有线路进行复线改造,预计总投资高达二十亿之巨。”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慎重,“然而,您将完成此浩大工程的期限,定为了二十年。这是否略有浮夸冒进之嫌?”

他似乎早有准备,随即列举了外国的例子:“据我所知,强如美国,其铁路大建设时期,虽势头迅猛,但完成五万公里级别的里程,亦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其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胜计,且多有反复。

我国如今基础更为薄弱,财力捉襟见肘,技术人才亦远不及彼时之美利坚。二十年之期,是否过于乐观?”

周辰听罢,并未立刻反驳,而是缓缓颔首,表示理解对方的担忧。

他沉稳地开口,声音中带着一种基于认知的自信:“翔宇先生所虑,确是老成谋国之见。然而,以旧例来简单推论今日与我中国之未来,恐有失偏颇。

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筑路之技术、机械、组织管理能力,皆非数十年前可比。”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基于体量的强大信心:“更为关键的是,论疆域之广袤,人口之众多,潜在需求之巨大,中国之综合实体体量,堪称世界第一。

既然如此,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上限,自然也应是世界最高。别人用几十年走完的路,我们凭借后发优势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完全有可能用更短的时间走完。”

周辰开始具体分析,条理清晰:“目前,在我先锋军控制区域内,受限于战争环境、资源调配和人才数量,我们的工程团队,一年大约能建成500公里铁路。这确是不快。”

“但是,一旦祖国完成实质统一,局面将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可以吸纳全国范围内的工程技术人才,人力瓶颈将极大缓解。

其次,财政力量将不再局限于山东或华北一隅,而是整合全国资源。

再者,随着我们的钢铁、机械等重工业发展起来,铁轨、机车、设备的自给能力将大幅提升,建设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基于这些,在统一后的头几年,年铁路建设里程稳步提升至2000公里,是完全可能,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他看到翔宇先生眼中仍有疑虑,便继续深入:“然而,这远非我们的极限。目前,我们将大半的资源投入到军队维持和战争之中。

一旦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国防压力减轻,大量资源可以转向民生与基础建设。

再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和工业体系配套,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在八到十年内,将年铁路建设能力推高到5000公里的水平。”

周辰解释道:“至于为何将总规划定为二十年,并非因为我们需要那么长时间来铺铁轨,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工程的复杂性和阶段性。

我国地形复杂,西部多高山峻岭,跨越大江大河的天堑,修建铁路的难度极大,某些关键路段,可能需要耗时数年才能打通。

设定二十年周期,是为了确保这些‘硬骨头’有充足的时间去啃下来,保证路网的质量和贯通性,而非一味追求速度。”

他最后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五万公里这个数字,而暂时绕过那些最难啃的骨头,优先建设平原和丘陵地区的线路,那么,实现主要干线贯通的时间周期,甚至可以缩短到十五年,乃至十年。但那样建成的路网,是不够完整的。”

翔宇先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随即又提出了另一个现实的问题:“资金呢?二十亿投资,绝非小数。当年孙先生亦曾提出宏大的铁路计划,最终却困于资金短缺,无疾而终。此乃前车之鉴。”

周辰对此显然深思熟虑过,他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实干家的笃定:“孙先生之理想,令人敬仰,然我周辰自诩为实干之才,无把握之事,不会轻易许诺,更不会白纸黑字写入规划。”

他开始算账:“让目前正处于战时的先锋军,一年独自挤出超过一亿的资金专项用于铁路建设,确实力有未逮,极其困难。但此一时彼一时。”

“第一,未来铁路建设,将是举国之力,财政来源是全国统一的税收与发行建设公债,而非我一地之财力。”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铁路绝非纯消耗性投入,它是盈利性极强的重大项目!一旦建成通车,客货运收入将极为可观。

前期的高投入,在运营期内会转化为稳定且巨大的现金流回报。我们完全可以将先期建成线路的盈利,滚动投入后续新线路的建设,形成‘以路养路’的良性循环。”

他补充道,“而且,铁路贯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促进资源开发、降低物流成本、活跃商品经济、增加就业等,其带来的间接财政税收增长,更是难以估量。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划得来的。”

翔宇先生听完这番既有宏大视野又有具体支撑的阐述,终于缓缓颔首,眼中的疑虑逐渐被一种深沉的思考所取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