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 > 第237章 来到成都

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 第237章 来到成都

作者:周涛的萨摩耶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9 12:21:06

盛长梧将谢昌英老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其四子的恶行与判决,详细撰写成文,不仅呈报朝廷,更下令在万州及周边州县广为张贴宣讲,务必要让这起人伦惨案如警钟长鸣,传遍乡野。

文中,他尤其强调:

“谢昌英,青年守寡,未再嫁,于饥馑困顿之中,纺纱织布,浆洗缝补,独力抚养四子三女成人,为其娶妇成家,恩重如山!其女皆愿奉养,反遭四子以虚名阻挠。然此四子,七尺男儿,竟养不活一老母!轮流之名,行弃养之实,骨肉之亲,做刻薄之举。母饥寒而不顾,母垂死而不救,猪狗不如!今依律严惩,以儆效尤!望天下子女,以此为鉴,孝养父母,人伦之本。若有不孝,国法不容,天理难收!”

这桩案件以及盛长梧的檄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在民间, 乡野市井,茶余饭后,人们无不在议论这“万州四畜”的恶行。

“听听!七个孩子都养大了,四个儿子却饿死了娘!”

“还是巡抚大人英明!这种畜生就该千刀万剐!”

“以后谁敢不孝顺,想想谢婆的下场,再看看她儿子们的下场!”

故事口耳相传,版本或许略有差异,但核心的警示意义却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无形中起到了极大的震慑和教育作用。

在文人学子中, 此事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学子们本就深受儒家孝道思想熏陶,闻此悖逆人伦之极的恶行,无不义愤填膺。

各地书院、学馆中,抨击此四子的文章诗赋层出不穷,字字如刀,句句带血。有人写《讨不孝子檄》,有人作《哀谢媪文》,更有激愤者直接将四子之名写入杂剧,令其遗臭万年。

在盛长梧租住的小院里, 墨兰气得小脸通红,连连跺脚:“畜生!哥哥判得对!他们根本不配为人!”

林噙霜亦是叹息连连:“天下竟有如此狠心绝情的儿子……真是枉费了为人母亲的一番心血。”

盛长梧沉声道:“娘,墨儿,人性之恶,有时超乎想象,正因如此,才需律法之剑高悬,需道德之尺常量。”

墨兰听着兄长的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林噙霜亦是默然,她出身官家,一些腌臜事听过不少,但如解昌英儿子这般**裸的凉薄与残忍,依旧让她感到心惊。

在万州过完了这个因惨案而显得格外沉郁的除夕,盛长梧一行人再次启程,离开黔地,翻越险峻的山岭,当马车驶入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时,所有人都感觉豁然开朗。

道路变得平坦宽阔,沿途所见,田畴井然,沟渠纵横,虽值冬季,仍能想见其春夏的丰饶。

入川之后,明显能感觉到此地的百姓精气神与之前所经的贫瘠之地大不相同, 街上行人面色红润,衣着虽非绫罗绸缎,却也整洁体面,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从容与满足。

更引人注目的是,街市上未出阁的年轻女子似乎也格外多,她们或结伴选购物品,或落落大方地行走。

盛长梧他们寻了家看起来干净敞亮的客栈安顿下来,略作休整,便出门寻地方用晚饭,他给了小满和其他随从一些银钱,让他们自己去找合口味的地方吃饭,不必拘束。

盛长梧他们走进一家食客不少的饭馆,堂内热气腾腾,弥漫着一种独特的辛香气息。

刚落座,便听得邻桌一男子熟稔地点菜:“小二,来两碗红苕稀饭,一个炒土豆片,再加一小碟你们这儿的辣椒酱!”

“好嘞!客官稍坐,马上就来!”小二麻利地应和着,声音洪亮。

盛长梧接过小二递来的手写菜单,目光扫过,只见上面有不少菜名都带着“辣”字或与辣椒相关,如“麻婆豆腐”、“水煮肉片”、“回锅肉”等。

他一路南下,确实发现越来越多的州县开始接受并喜爱这种来自域外的辛香料,尤其是在这湿气较重的四川盆地,辣椒似乎格外受欢迎。

他点了几个菜:一个油渣炒白菜,一个海带汤,一个辣椒炒肉,还有一个土豆烧肉。

墨兰听着邻桌点的“红苕稀饭”,心生好奇,扯了扯盛长梧的袖子:“哥哥,我们也尝尝那个红苕稀饭,好不好?”

盛长梧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宠溺地笑了笑:“好,就依墨儿,再加三碗红苕稀饭。”

热腾腾的红苕稀饭和几样小菜很快便上了桌,那红苕稀饭熬得恰到好处,米粒开花,红苕块早已炖得软糯。

墨兰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吹了吹气,送入口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哥哥,这粥是甜的!红苕糯糯的,好吃!”

她本就喜甜,这天然的红薯甜香正合她的口味,就着油润的油渣白菜、咸香的辣椒炒肉和软烂入味的土豆烧肉,她觉得这顿晚饭格外满足。

林噙霜也尝了几口,点头赞道:“这红苕稀饭确实比白粥滋味足些,香甜可口,而且吃下去觉得肚子里暖暖的,很实在,难怪此地百姓喜欢。”

她养尊处优惯了,起初对这些“粗粮”并不十分看重,但一路行来,亲眼见到这些作物对普通百姓的意义,加上味道确实不错,她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

盛长梧看着母亲和妹妹吃得香甜,自己也开始用饭,那熟悉又陌生的甜糯滋味在口中化开,一瞬间回想到过去。

那时候他们经常吃的就是清水煮红苕,土豆,或者像这样的红苕稀饭,只是那时的稀饭里,米粒少得可怜,几乎就是红苕开会。记得有一次,分到的是一个特别干面、噎人的白心红苕,一口咬下去,面的很,卡在喉咙里难以下咽。

她只能赶紧灌一口凉水,用力捶打着胸口,才勉强把那口能救命的食物咽下去,周围的战友们也都是如此,互相看着对方捶胸顿足的狼狈样子,苦中作乐地哈哈大笑……

他看着碗中软糯香甜、与米粥完美融合的红苕块,再看看眼前衣着光鲜、细嚼慢咽的母亲和妹妹,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是啊,很好吃。”他低声应和着,将碗中的稀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米,一块红苕都没有剩下。

饭后,三人在成都略带寒意的夜色中慢慢走回客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