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 > 第141章 写信去汴京

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 第141章 写信去汴京

作者:周涛的萨摩耶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9 12:21:06

回到书房,盛长梧铺开宣纸,磨墨挥毫,写下了三封信。

第一封,是呈送给官家赵祯的奏章

他并未隐瞒判决与《宋刑统》的冲突,而是将案件经过、三名少年平日的恶劣行径“此三子,非止今日之恶,平素便欺邻霸里,乡人敢怒不敢言,实乃天性凉薄,缺乏教化之顽劣”

其父母合谋包庇的细节,以及他之所以重判的缘由,“臣非不知律法,实恐姑息养奸,遗祸地方。以此重典,非为立威,实为立信,立万民对王法之信,立父母对教化之责。”

详详细细,坦诚奏明,他知道,必须抢占先机,主动说明,避免被政敌抓住把柄弹劾。

第二封,是他精心整理绘制的《急救图说》

他将海边救人之法,以及一些常见的如噎食、中暑等急救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呈现。

在附信中写道:“此法虽简,关键时刻可活人命,臣于福县试行,百姓称善,若蒙陛下恩准,推广全国,或可使万千黎庶受益,减少无数家庭悲剧,此乃陛下仁德泽被天下之举。”

这是他送给赵祯的一份政绩和仁政的礼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前一份奏章可能带来的争议。

第三封,则是以晚辈身份写的日常书信

语气轻松了许多,描述了福州的海洋风光、风土人情,提到了母亲和妹妹的近况,最后看似不经意地提及:“臣于农事偶有所得,试制新肥,若今秋丰收,定当将第一束嘉禾,献于陛下案前,博陛下一笑。”

这是示好,也是埋下伏笔,为他未来的农业改革铺路,更显得他并非只知严刑峻法的酷吏,而是真心为民做事的能臣。

三封信,三种不同的心思,层层递进,盛长梧以此向远在汴京的皇帝,展示了一个有原则、有担当、有能力、更有温度的臣子形象。

他在赌,赌赵祯对他的欣赏和信任,能够理解并支持他这次逾矩的判决,秋决之前,他需要来自皇帝的首肯,或者至少是默许,这场审判,不仅是对罪犯的审判,也是对他自己政治智慧和圣眷的一次严峻考验。

另一边的张大山和王容抱着儿子冰冷的身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为张幼操办了简单的葬礼,黄土掩埋了那具曾充满生机的小小身体,也掩埋了这对父母所有的希望与欢乐。

恶人伏法,大仇得报,心中那口憋着的恶气算是出了,可再严厉的刑罚,也换不回他们那懂事、贴心的儿子了。

张幼,是张家村里有名的好孩子,他从小便显露出超越同龄人的聪慧与体贴,农忙时,他会主动跟在父母身后,尽力分担活计 。

闲暇时,他最爱捧着村里老秀才借给他的旧书,一字一句地读得入迷,是他父母劳累一天后最大的慰藉,也是村里人教育自家孩子时挂在嘴边的“榜样”。

而张磊、张丰收、张树三人,则恰恰是村里的反面典型,他们顽劣、不爱学习,时常搞些偷鸡摸狗、欺负弱小的事情。

他们的父母或是忙于生计疏于管教,或是自身便不讲道理,对孩子的恶行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不痛不痒地骂几句。

“你看看人家张幼,多用功,多懂事!你再看看你!”

“你要是有张幼一半省心,我就能多活几年!”

这样的话语,时常在三个孩子的耳边响起,起初或许只是不耐烦,但久而久之,那种被反复比较、贬低的怨气,逐渐发酵成了对张幼这个完美参照物的嫉妒与憎恨。

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找张幼的麻烦,推搡他,抢他的东西,用恶毒的语言嘲笑他。

张幼性格温顺,甚至有些怯懦,他害怕给父母添麻烦,更害怕冲突升级,于是选择了隐忍,身上的淤青和划痕,他谎称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刮的。

然而,伤痕可以掩盖,孩子的恐惧却无法完全隐藏,细心的张大山和王容最终还是发现了端倪,他们气愤地找到张磊三人的父母理论。

面对质问,那三对父母表面敷衍,打着哈哈:“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嘛!”,“回去我一定好好教训他!”然而,转过身,他们要么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要么甚至觉得是张幼“事儿多”、“不经碰”。

这种毫无威慑力的管教,无异于纵容,张磊三人从中接收到的信号是:欺负张幼,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欺凌变本加厉。

从推搡辱骂,发展到拳打脚踢,张幼的隐忍,在他们眼中成了懦弱可欺,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争执,因长期积累的恨意和对方一贯的退让,演变成了失控的暴力,最终夺走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这次判决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福县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余饭后,人们无不在谈论这桩“小儿杀人埋尸,父母合谋包庇,县令铁腕判斩”的惊天大案。

“听说了吗?张村那三个小杀人犯,还有他们那黑心的爹娘,全被判了秋后问斩!”

“该!小小年纪就敢杀人埋尸,长大了还了得?”

“就是!他们家大人更不是东西,孩子做错事不教导,还帮着埋,一起死的不冤!”

“盛县令……年纪虽小,这手段,真够硬的!”

这起案件,以其极端性和严厉的判决,成为了福县乃至周边地区一个活生生的、血淋淋的警示,它不再是纸面上枯燥的律法条文,而是变成了父母教育子女时最鲜活、最具冲击力的教材。

“看见没有!再敢跟人打架下死手,无法无天,张村那三个就是下场!别说你年纪小,青天大老爷饶不了你!” 脾气暴躁的父亲厉声呵斥顽劣的儿子。

温和些的母亲,则会拉着孩子,语重心长:“儿啊,做人要善良,不能欺负人,你看那张幼多可怜,他爹娘多伤心。那三个孩子和他们家,就是因为心坏了,不把别人的命当命,才落得这个结局啊。咱们可要记住这个教训。”

就连乡塾里的教书先生,也以此案为例,在讲授《三字经》、《千字文》之余,郑重地对学童们说:“德有伤,贻亲羞!尔等读书,非仅为求取功名,更要明理修身。

若品行不端,行凶作恶,非但自身难逃法网,更会连累父母家族蒙羞受难,甚至如张磊三家一般,招致灭顶之灾!慎之,戒之!”

一时间,福县的风气为之一肃,顽劣的孩童收敛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也明显更加严格上心,邻里之间若有小摩擦,想到此案的后果,也多了一些忍让。

一种对法律更深的敬畏,以及对生命价值更清晰的认识,悄然在民间滋生。

盛长梧通过这起案件,不仅用最严厉的方式惩戒了罪恶,告慰了亡魂,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完成了对福县全体百姓的一次关于法律、道德与责任的宏大教化。

福县的百姓,真正开始认识到,他们这位年幼的县令,不仅有着菩萨心肠,更有着雷霆手段。

而张幼的墓碑,静静地立在村外,他的故事,连同那场严厉的判决,一起融入了福县的土地,成为一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用鲜血写就的教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