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为住院医师,对沈懿而言,不仅仅是头衔的改变,更是一张在圣犹大慈善医院内部更自由行动的通行证。她几乎将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除了偶尔返回公寓进行必要的洗漱和更换衣物,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医院里。这在外人看来,是她敬业刻苦的表现,符合一个“破格晋升的天才”应有的拼劲,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身份,编织她的调查网络。
作为住院医师,她拥有了更高的权限,可以更自由地出入医院的各个区域。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吸收着关于这座医院的一切信息。
她利用查房、会诊、运送病人的机会,将医院的主体结构、各科室分布,尤其是神经内科、精神科、以及设有与奎恩合作项目的特殊研究楼层、通道、楼梯间、货梯、乃至后勤供应区域都摸得一清二楚。她甚至记下了大部分监控摄像头的位置和可能的盲区。
她留意不同时段各区域的医护人员、保洁、保安的交接班规律,观察哪些面孔频繁出现在非其职责范围的区域。
护士站、医生休息室、医疗记录室、药房、甚至是医院内部咖啡馆,都成了她收集零碎信息的地方。
她记住了哪些护士喜欢八卦,哪些医生对医院管理不满,哪些行政人员手握实权。
她也深知,硬闯和直接询问只会引来警惕。她巧妙地运用起源自东方的古老智慧,尤其是那些涉及养生、美容、调理的技艺,以一种温和而不具威胁的方式,开始瓦解同事间的壁垒,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渠道。
针对几位因长期夜班、压力巨大而导致皮肤粗糙、暗沉、长痘的年轻女医生和护士,她“无意中”提起一些中医调理气血、改善肤质的理念。在她们好奇追问下,她会在休息时间,用极其细微的银针,以消毒过的美容针为名,为她们进行简单的面部穴位针刺如四白穴、颧髎穴、地仓穴,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她还用医院药房常见的中草药材料,如茯苓、白芷、薏仁等,研磨调配成简易的、具有美白、保湿或祛痘效果的面膜粉,送给她们试用。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几次之后,她们的气色明显改善,皮肤问题得到缓解。
沈懿瞬间成了科室里最受欢迎的人之一。在轻松的氛围下,她们会更容易聊起医院的种种琐事、八卦,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寻常的见闻——比如,哪个科室最近接收了一些“行为特别奇怪”的病人,或者哪个研究项目神神秘秘,连内部人员都讳莫如深。
对于几位年资较高、备受颈椎病、腰肌劳损困扰的上级医师和护士长,沈懿会在他们疲惫时,以晚辈请教的名义,适时地为他们进行简单的颈肩或腰部推拿。她手法独特,蕴含着玄玉印记一丝温和的内力,能迅速缓解肌肉僵硬和疼痛,效果立竿见影。
她还会根据季节和个人的大致体质,推荐一些简单的代茶饮,如枸杞菊花茶清肝明目,酸枣仁百合茶安神助眠。这些小恩小惠,不着痕迹地拉近了距离,也让她赢得了这些“老资格”的信任和好感。从他们口中,她偶尔能听到关于医院历史、管理层变动、以及某些长期合作方的更为深入的评价。
她利用自己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在查房或讨论病例时,能提出一些超出常规西医思路的、关于病人术后恢复、营养支持甚至情绪管理的“补充建议”,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让她在同事中建立了“思维开阔、有真才实学”的形象,积累了一种无形的、专业层面的人情债。
……
通过这些润物细无声的“软性攻势”,沈懿在医院内部悄然编织起一张由感激、好奇和信任构成的信息网。她不再是一个突兀的闯入者,而是逐渐融入了这个环境,成了一个被接纳的、甚至被喜爱的“自己人”。
与此同时,她在和“普罗米修斯-II”项目中的研究步伐,则有意识地放缓了。她减少了去实验室的频率,将一些数据分析工作委托给助手,对外表现出的状态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临床工作中。
她甚至有意无意地在项目组内流露出对临床医学的浓厚兴趣,暗示未来可能会更偏向于外科或神经科临床方向发展,而非纯粹的实验室研究。
这一姿态,果然让之前那些因她过于耀眼而警惕的目光,稍稍放松了些许。对手或许认为,她在遭遇了一系列阻力后,终于“认清现实”,选择了更稳妥、更符合常规精英路线的职业路径。
而这,正是沈懿想要达到的效果。
让明处的光芒稍稍黯淡,才能让暗处的行动更加便利。
在扮演“优秀住院医师”和“贴心同事”的过程中,沈懿的耐心开始得到回报。
她从一个相熟的、负责夜间巡房的护士那里听说,神经内科偶尔会接收一些“身份特殊”的病人,他们不是通过常规急诊或门诊入院,而是由“特定渠道”直接送入隔离病房,病历访问权限极高,连她都无法查看。这些病人通常很快就会被转走,去向不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