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晴带来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沈懿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但更让她警醒的,是随之弥漫开来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危险气息。这绝非简单的失踪案。牵扯到奎恩生物科技,又发生在自己刚刚触及对方核心秘密的敏感时刻,巧合得令人心惊。
她没有立刻答应楚晴那近乎崩溃的请求,而是以极致的冷静,仔细盘问了所有细节。
失踪者信息,赵明,32岁,国内某新兴生物技术材料公司创始人兼CEO,此次来的名义上是参加行业峰会并寻求技术合作。
最后行踪,入住曼哈顿中城一家高端酒店。失踪当晚,他独自离开酒店,对楚晴说是去见一位“潜在投资人”,并未透露具体身份,只模糊提及可能与“奎恩”有关。酒店监控显示他离开后步行消失在夜色中,再未返回。随身物品均留在房间。
楚晴提到,赵明失踪前一周与她通话时,语气曾有些异常,说他感觉这次米国之行“被人盯得很紧”,还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自己“不小心接触到什么不该碰的秘密”,让楚晴别担心。当时楚晴只当他是压力大,现在回想起来,字字惊心。
“楚晴……”
沈懿听完,语气凝重:“这件事很复杂,远超你我的想象。我需要时间,也需要动用一些非常规渠道。你先回去,保持冷静,像正常一样处理事务,不要打草惊蛇。有消息我会联系你。”
送走失魂落魄的楚晴,沈懿立刻回到公寓,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加密通讯,将情况简要汇报给了“渔夫”,重点强调了“奎恩生物科技”这个关键词。
通讯那头,“渔夫”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这罕见的停顿让沈懿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情况已知悉。”
“渔夫”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稍快:“赵明此人,在我们的关注名单上,他的公司涉及一些敏感的生物聚合物技术。他的失踪,很可能与此有关。你在米国根基尚浅,独自调查风险太高。我会给你几个联络点和识别码,他们是可靠的‘资源’,必要时可以启用。记住,单线联系,用完即弃,保护自身为第一要务。”
很快,三个加密的联络点和识别暗号传到了沈懿的设备上。
其中一个,标注着“NYPD-17”,竟然指向警察局内部!
沈懿没有犹豫,立刻着手准备。她首先通过一个公共网络节点,向“NYPD-17”发送了一条看似垃圾广告的加密信息,内含见面时间和地点坐标——中央公园靠近第五大道的一处相对僻静的长椅,时间定在次日中午。
第二天,沈懿提前半小时到达,伪装成在公园写生的艺术生,画板下藏着必要的装备,精神力高度集中,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她运用玄玉印记收敛气息,仿佛与环境融为一体。
准时十二点,一个穿着便装、身材高大结实的亚裔男子走了过来,他看起来三十五六岁,面容刚毅,眼神锐利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手里拿着一份折叠的《时报》,在沈懿旁边的长椅坐下,看似随意地翻看着。
“今天的天气,适合画云。”
男子头也不抬,用低沉的中文说道。
这是预定的接头暗号前半句。
“可惜风太大,云散了。”
沈懿平静地接上后半句,手中的炭笔依旧在素描本上勾勒着远处的树影。
男子合上报纸,目光快速扫过四周,确认安全后,将报纸自然地放在了两人之间的长椅上。
“你要的东西,在体育版下面。”
他低声快速说道:“最近这类事情不止一桩,自己小心。”说完,他站起身,像普通路人一样,毫不留恋地快步离开,很快消失在公园的人流中。
沈懿又画了几分钟,才若无其事地收起画具,将那份《时报》自然地卷入画夹带走。
回到安全屋,她展开报纸,体育版下面夹着一个薄薄的牛皮纸文件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几份复印的失踪人口报告摘要,时间跨度近一年,地点集中在东海岸大城市。
让她背脊发凉的是,当她仔细阅读这些报告,并动用“技师”提供的工具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度信息检索后,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共同点。
一名失踪的独立环境记者,失踪前正在调查奎恩生物科技在某州涉及的工业废水排放争议。
一名失踪的社区活跃分子,曾组织居民抗议奎恩旗下的一家小型生物制品工厂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一名失踪的前奎恩初级研究员,据其家人称,他离职后情绪低落,曾提及在公司“看到了一些不该看的东西”,准备写点东西。
而赵明,则是正在寻求与奎恩合作的竞争对手公司创始人。
这些失踪者身份各异,社会关系看似毫无交集,但他们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与奎恩生物科技产生了某种形式的“对抗”或“潜在威胁”!
记者和活跃分子是直接的揭露者,前研究员是内部知情者,而赵明轩,作为掌握竞争技术的公司创始人,他的接触本身就可能触及奎恩的核心利益或秘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