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被当废物,我一拳打爆神明 > 第138章 归港与新航!

被当废物,我一拳打爆神明 第138章 归港与新航!

作者:醉酒的鹤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0:57:22

时光如老码头下的江水,看似平静,却一刻不停地奔流。转眼间,距离那场席卷全城的反腐风暴已过去五年。又是一个深秋,梧桐叶落满了滨江公园的小径,晨练的老人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呼出的白气在清冷的空气中消散。

张明穿着一件半旧的黑色风衣,沿着江岸慢跑。年近四十,他鬓角已见零星白发,但步伐依旧稳健,眼神沉静如水。这五年,他养成了晨跑的习惯,从曾经的出租屋跑到滨江公园,正好五公里。这条路,他跑了无数遍,见证着沿岸的变迁:废弃的仓库变成了文创园,老旧的民居竖起了玻璃幕墙的高楼,只有江水依旧,裹挟着时光的故事,沉默东流。

跑过“城市记忆墙”的青铜浮雕时,他总会放缓脚步。浮雕上的老码头栩栩如生,那级刻着“327”的台阶永远沉在水下,如同一个被时光封存的秘密。王海的名字,如今只存在于少数人的记忆和档案馆的卷宗里。但对张明而言,那个沉默的司机,就像江底的锚,牢牢定着他人生的航向。

这五年,世界在变,他也在变。

他的非虚构作品《归港》在三年前出版了。没有用真名,署名是“江畔记录者”。书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权斗,只有一个司机、一个老妇人、一个记者、一个警察在时代洪流中的浮沉与守望。文字平静克制,像江水的低语,却意外地打动了许多读者。它获得了几个文学奖项,被评论界称为“一部关于罪与罚、救赎与守望的南方叙事诗”。张明没有出席颁奖礼,稿费也匿名捐给了尘肺病救助基金。对他而言,这本书是了却一桩心事,是给王海、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他的职业轨迹也悄然转向。三年前,他辞去了报社的职务,受聘于省社科院,成立了一个名为“城乡变迁与个体命运”的研究中心。他带着一群年轻的研究生,用脚步丈量城市和乡村的肌理,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普通人的生命史。从棚户区拆迁户到进城务工者,从老街消失的手艺人到坚守乡村的教师,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了他新的课题。有人说他从“斗士”变成了“学者”,他只是笑笑。在他看来,记录真实的生命,本就是最深刻的斗争。

林雨的变化更显着。她已调任公安部某局主要负责人,常驻北京,肩上的责任如山。岁月在她身上沉淀出更加沉稳干练的气质,偶尔回省城开会,一身警服的她站在主席台上,不怒自威。但只有张明知道,她包里永远带着李桂琴绣的平安符,手机里存着老码头落日的照片。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却共享着同一片星空。

他们的婚姻,也走过了五个年头。没有孩子,聚少离多,却有种深植于患难与共的默契与信任。周末的视频通话,节假日的短暂相聚,平淡如水的问候,构成了他们感情的全部。这种相濡以沫,胜过万千誓言。

李桂琴老人去年春天安详离世,享年八十六岁。临终前,她握着张明和林雨的手,脸上是解脱和平静的笑容:“我去见老王和小海了……告诉他们,现在世道好了……”她葬在公墓,与丈夫和儿子的衣冠冢为伴。墓碑上刻着“慈母李桂琴之位”,没有过多修饰。张明和林雨每年清明和冬至都会去扫墓,放上一束她最爱的白菊。

老刘退休后成了真正的“社区棋王”,还组织起了老年摄影队,专拍城市变迁。周师傅眼睛不大好了,但还坚持每天去资料室坐坐,带带徒弟,他说闻着旧纸张的味道心里踏实。疤脸男的儿子小斌,木刻工作室办得有声有色,去年还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生命的归港之处。

这天晨跑回来,张明在公寓楼下收到一个快递。没有寄件人信息,拆开一看,是一本崭新的《归港》,扉页上有一行陌生的钢笔字:“感谢记录。愿逝者安息,生者前行。”字迹工整,带着一种克制的力量。张明拿着书在楼下站了许久,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枝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不知道寄书人是谁,也许是案件的亲历者,也许只是一个被故事打动的读者。但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记忆被留存,故事在延续。

下午,他要去参加一个特别的仪式——滨江公园“市民记忆角”的落成典礼。这个项目是他推动的,在公园一角设立展板,展示由市民提供的、反映城市变迁的老照片和故事。征集令发出后,响应出乎意料的热烈。有老人拿出了祖辈在码头扛包的老照片,有中年人提供了棚户区改造前的家庭录像,有年轻人记录了老街消失前的最后影像。

典礼很简单,没有领导剪彩,只有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张明作为倡议者,被推上去讲几句。他站在小小的展板前,看着下面一张张平凡而真实的面孔,忽然有些哽咽。

“很多年前,”他开口,声音在秋风里显得清晰而平静,“我认识一个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看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好。”他没有提王海的名字,但台下有几位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眼神变得悠远。

“城市是什么?不是冰冷的地图和Gdp数字,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住过的房子,爱过的人,流过的泪和笑过的瞬间。这些记忆,才是城市真正的灵魂。”他指着展板上那些泛黄的照片,“今天,我们在这里开辟一个角落,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记住——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往哪里去。记住每一个为这座城市付出过、生活过的普通人。”

掌声不算热烈,却格外真诚。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颤巍巍地走上前,递给张明一张用塑料膜精心封存的老照片:“这是我父亲,以前在老码头做调度。谢谢你,孩子,让他没被忘掉。”

照片上,一个穿着旧式制服的中年人站在嘈杂的码头背景前,目光望向远方。张明郑重地接过照片,眼眶发热。这一刻,他觉得自己所有的坚持和转向,都有了意义。

傍晚,他接到林雨的视频电话。她刚结束一个全国性的专项行动部署会,背景是办公室的窗,窗外是北京的万家灯火。她脸上有疲惫,但眼睛很亮。

“看到‘记忆角’的新闻了,很好。”她说,语气带着欣慰。

“刚起步,还有很多要完善。”张明看着屏幕里的她,“你那边顺利吗?”

“还好。就是觉得,肩上担子越来越重。”她揉了揉眉心,“有时候真想回江边跑跑步。”

“随时欢迎回来,我给你当陪跑。”

两人都笑了。隔着屏幕,一种无需言说的温暖在流动。

“对了,”林雨想起什么,“下个月我休假,回去看看你,也去看看李阿姨。”

“好。她坟前的菊花该换了。”

挂了电话,夜色已浓。张明走到阳台,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远处江面上闪烁的航标灯。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几乎找不到五年前的痕迹。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江水东流,比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记忆中那些沉默的守护者。

他回到书房,打开电脑。屏幕上是一篇刚开了头的文章,标题是《流动的乡土: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适应性与归属感建构》。这是他的新课题,关乎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体的命运沉浮。键盘旁边,放着那本匿名寄来的《归港》,扉页上的字迹在台灯下泛着微光。

他知道,自己的航程还远未结束。从揭露黑幕的记者到记录变迁的学者,变的只是方式,不变的是初心。他这艘曾经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终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但港湾不是为了永久停驻,而是为了积蓄力量,驶向更广阔的海洋——那片由无数普通人悲欢离合构成的、深沉而真实的人间海洋。

窗外,城市的灯火绵延至天际,如同星辰落入凡间。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正在发生或即将被遗忘的故事。而他的笔,将继续为这些故事寻找归港之处,如同江上的航标灯,沉默,却坚定地照亮着前路。

夜色温柔,江水长流。归港之后,是新航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