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拓梦者 > 第14章 生产管理见成效 科级务农显身手

拓梦者 第14章 生产管理见成效 科级务农显身手

作者:云中秋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0:56:28

春末的燕赵大地,风里还带着点料峭的凉意,可西坡村的田埂上,已经能闻见新翻泥土的腥气。

林雨潇背着手站在地头,眉头拧成个川字——这是他接任生产队长的第三个月,眼前的景象和他刚来时没差多少:二十来个社员散在二十亩麦田里,像撒了把芝麻,东倒西歪没个章法。

王二虎靠着老槐树蹲在那儿,烟袋锅子“吧嗒”得响,手里的锄头半天不带动一下,眼睛直瞟着远处的河沟,像是在数游鱼;

被撤职的张老根更省事,干脆把锄头往地里一插,拢着袖子晒太阳,嘴里还哼着跑调的梆子腔。

与之相反的是地那头的老周头,腰弯成个虾米,手里的锄头起落得又快又匀,麦垄间的杂草被除得干干净净,连土块都耙得细碎;

赵建军和赵晓梅两个知青,埋头浇水,水管子捏得稳稳的,水流顺着垄沟慢慢渗,没半点浪费。

“干好干坏一个样,谁愿出死力?”

林雨潇心里明镜似的。他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长。可这队长当得憋屈——队里沿袭的是“劳动大帮轰”的老法子,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天都记八个工分,积极性早被磨没了。

更让人着急的是种田的老法子:选种凭手抓,施肥靠土粪,病虫害来了只能靠喊,去年全队的小麦亩产才三百来斤,连社员的口粮都勉强够。

回到队部,林雨潇把墙上落灰的《农业技术手册》翻出来,借着煤油灯的光逐字看。

窗外的风刮得纸窗“哗啦”响,他却越看越精神:原来选种要晒种、浸种,施肥要分苗情,病虫害能靠草木灰、石灰防治——这些他在县里开会时听农业专家提过,只是没往心里去,如今才知是救急的良方。

“光自己懂不行,得让全队都学会。”

第二天一早,林雨潇揣着两个窝头就往县城跑。

县农业局的李教授是农大的老教授,之前下公社讲过课,林雨潇找了两趟才见着人。听说是西坡村要学科技种田,李教授当即答应:“年轻人有这份心就好,农时不等人,我这就跟你走。”

李教授来的那天,队部的院子挤得水泄不通。老人没讲空话,拎着个布包往台上一站,先掏出两把种子:“大伙儿看,这把是咱自己留的种,瘪的、带虫眼的占一半;这把是选过的‘冀麦1号’,颗粒饱满,出苗率能高三成。”

他又拿起几片叶子,指着上面的虫眼:“这是麦蚜,别看小,能把麦子的养分吸光,用草木灰掺生石灰撒上去,比打农药还管用。”

社员们凑得近,伸着脖子看,嘴里啧啧称奇。

老周头摸出烟袋想递过去,又想起啥似的缩了回去,只一个劲问:“李教授,那玉米选种咋弄?俺家去年种的玉米,棒槌才巴掌大。”

李教授笑着答:“玉米要选‘硬粒种’,晒三天,用温水泡一夜,种的时候隔一尺一棵,行距留两尺,通风透光才长好。”

林雨潇搬个小板凳坐在最前排,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连李教授说的“浇水要浇‘透根水’,别浇‘皮面水’”都标了着重号。

课间休息时,他拽着李教授的胳膊不放,从选种问到秋收,把队里的地块肥瘦、水利情况一一说清,李教授被他的认真劲打动,留了地址:“有问题就写信,我给你寄资料。”

打这天起,西坡村的地里多了道风景:林雨潇每天提前半小时下地,背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卷尺和放大镜,逐块地查看土壤墒情,给玉米苗、麦苗做记录;

傍晚收工后,队部的煤油灯总要亮到半夜,他要么翻农业书籍,要么整理白天的笔记,有时候还把老周头、张大爷请来,一起琢磨地块该种啥、咋管理。

可光有科技还不够,“大帮轰”的根子不除,再好的法子也落不了地。

林雨潇思谋了半个月,终于在队委会上抛出了“生产责任制”的想法:“把全队210亩地分成10个作业组,每组21亩,按地块肥瘦、作物种类定任务——小麦亩产保底400斤,超产一斤加2分工;玉米亩产保底800斤,超产一斤加1.5分工。干活质量由老周头、张大爷这两位老把式牵头监督,合格了才记工,不合格的返工,返工不算额外工分。”

这话一出口,队委会炸开了锅。

副队长陈长生皱着眉:“雨潇,这法子行不行啊?历来都是一起干,分了组,万一有人耍滑,各组闹矛盾咋办?”

王二虎的堂哥王老三也附和:“就是,我家二虎那性子,分给他地块,还不得把地荒了?”

林雨潇早有准备,拿出一张画好的地块图:“地块按肥瘦搭配,抓阄分配,公平公正;每组设组长,负责统筹,老周头、张大爷是总监督员,每天巡查打分。至于怕有人耍滑——”

他抬眼扫了一圈,“干好干坏工分不一样,耍滑的工分少,分粮食、分柴禾就少,日子过不下去,他自己就着急了。”

老周头第一个拍板:“我看行!俺种了一辈子地,最恨干好干坏一个样,凭啥勤快人跟懒汉拿一样的工分?”

张大爷也点头:“雨潇这法子,是给咱勤快人撑腰!”

有了两位老把式支持,其他队委也没再反对,生产责任制就这么定了下来。

分地那天,队部院子里摆着个陶盆,里面装着写着地块号的纸团。

社员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赵建军、赵晓梅这些年轻人摩拳擦掌,王二虎、张老根则缩在后面,眼神里满是不安。

林雨潇喊着名字,一个个上前抓阄:赵建军抓了南坡的好地,乐得直蹦;

赵晓梅抓了村东的中等地,也笑着说“好好种,肯定能超产”;

王二虎磨蹭了半天,伸手抓了个纸团,展开一看是北坡的薄地,脸“唰”地就拉了下来,嘴里嘟囔着“晦气”。

林雨潇听见了,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二虎,北坡的地是薄点,但只要按李教授说的法子种,多上粪、勤除草,照样能高产。你要是好好干,工分比以前多得多;要是还像以前那样耍滑,月底工分不够,分粮食的时候可别怨人。”

周围的社员都看着,王二虎脸一红,嘟囔着“知道了”,扭头走了。

责任制推行的头几天,还真出了岔子。

王二虎和张老根分在一组,两人锄草时敷衍了事,草只除了表面,根还留在地里;

浇水时更省事,水管子往地里一放,两人就蹲在树荫下抽烟,水顺着垄沟流到了别人的地里。

老周头巡查时发现了,当即记了下来,在傍晚的评工会上说:“王二虎、张老根组,除草不合格、浇水浪费,今天每人只记3分工。”

王二虎当即炸了:“凭啥?俺俩干了一天,咋才3分工?”张老根也跟着喊:“就是,老周头你是不是偏心?”

林雨潇站起身,手里拿着记工本:“二虎,老周头是不是偏心,你自己心里清楚。上午我去北坡,看见你俩锄草只刨了表层土,草根都在;中午浇水,你俩把水管子一扔就抽烟,水漫到了赵晓梅的玉米地,晓梅还得帮你俩堵水。你俩这活,能算合格吗?”

他又指着赵晓梅的工分记录,“晓梅组今天除草除得干净,浇水浇得透,每人记16分工,是你俩的五倍还多。”

周围的社员都议论起来:“就是,干多少活拿多少工分,没毛病。”

“自己偷懒,还好意思闹?”

王二虎和张老根被说得哑口无言,低着头坐了回去。第二天一早,两人不等喊,就扛着锄头下了地,除草时把草根都刨了出来,浇水时也盯着水管子,不敢再偷懒。

日子一天天过,西坡村的地里渐渐有了新气象。清晨天不亮,各作业组的社员就扛着农具下了地,地里到处是“叮叮当当”的锄地声、说说笑笑的闲聊声;

中午歇晌时,社员们也不闲着,围着老周头问种田的窍门,或是听林雨潇讲李教授寄来的农业资料。

赵晓梅组种的玉米,按林雨潇教的法子,行距留得宽,通风好,玉米苗长得比别的地方粗壮;

老周头组的小麦,撒了草木灰防治蚜虫,麦穗长得饱满,没一点病虫害。

反观邻村的生产队,还是“大帮轰”的老样子,社员们磨洋工,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远远望去,西坡村的田地像是铺了层绿毯子,比邻村的高出一大截。

麦收时节到了,金灿灿的麦子在风里翻着浪,空气里满是麦香。

公社派来的技术员测产时,拿着镰刀割了一捆麦子,脱粒后称了称,笑着喊:“西坡村的小麦,亩产520斤!比去年翻了快一倍!”

社员们听了,当场就欢呼起来。赵建军举着镰刀蹦得老高:“俺们组超产120斤,能多拿240分工!”

赵晓梅红着脸笑,手里的麦捆抱得更紧了;老周头捋着胡子,看着满场的麦子,眼眶有点湿:“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王二虎和张老根也乐了——他俩这几个月好好干活,工分比以前翻了一倍,分麦子的时候,两人各分了三百多斤,比去年多了一百多斤,扛着麦子回家时,腰杆都直了。

消息传到公社,公社书记刘书记专程骑着自行车来西坡村视察。

他站在麦地里,捏着饱满的麦穗,又看了看地头墙上贴的工分表,对林雨潇说:“小林啊,你这生产责任制真是个好办法!科技种田 责任制,把社员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了,这就是学大寨的好榜样!”

没过几天,公社组织了全公社十几个生产队的队长来西坡村参观。林雨潇带着大家走遍了各个地块,从选种、施肥讲到病虫害防治,又拿出工分记录册,详细介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老周头、赵晓梅被拉着当“讲解员”,说起怎么干活、怎么超产,脸上满是自豪;

王二虎也被人围着问,他挠着头笑:“以前偷懒惯了,现在知道干多干少不一样,不勤快不行啊!”

参观的队长们看得心服口服,回去后都学着西坡村的样子,搞起了科技种田和生产责任制。西坡村一下子成了全公社的样板,林雨潇的名字也在公社里传开了。

更让人振奋的是,县里要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点名让林雨潇作为先进典型发言。

接到通知那天,林雨潇正在地里指导社员种玉米,手里还沾着泥土,通讯员骑着自行车来,喊着“林队长,县里的通知!”,他才擦了擦手,接过那张盖着县农业局公章的信纸。

开会那天,林雨潇特意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干部服——那是他下乡前穿的,衣角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

他手里攥着发言稿,心里有点紧张,手心沁出了汗。可一想到队里的麦子、玉米,想到社员们脸上的笑容,他就镇定下来。

轮到他发言时,他走上台,没说一句空话:“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西坡村能有今天的收成,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科技种田的功劳,是生产责任制的功劳,更是全体社员干出来的……”他从请农业专家讲课讲起,讲到怎么说服社员接受责任制,怎么解决王二虎、张老根的偷懒问题,又讲到老周头、赵晓梅这些勤快人的带头作用,每一句话都朴实无华,却透着实实在在的成效。

台下的掌声一阵接一阵,县长坐在前排,听得频频点头,当场在笔记本上写了“西坡经验,全县推广”八个字。

会议结束后,好多县的干部围着林雨潇,要他的发言稿,问责任制的具体细则。林雨潇一一解答,从地块分配到工分计算,再到监督办法,说得详详细细,忙到天黑才跟着公社的同志回到公社。

夜里,林雨潇躺在公社的招待所里,却没睡着。他成了全公社、全县的先进典型,可心里始终悬着一件事——北京的父亲。

父亲原是北京国务院的干部,几年前因为“右派问题”被停了职,被下放劳改农场改造。林雨潇下乡后,只能靠母亲的来信了解情况。每次收到母亲的信,他都连夜看,信里母亲总说“家里一切都好,你安心在乡下干活”,可他知道,母亲是怕他分心。

这几个月忙着搞生产、应付参观,他没来得及给家里写信,心里的牵挂却一天比一天重。

第二天一早,林雨潇骑着自行车赶回西坡村。刚到队部,就看见通讯员等着他,手里拿着一封北京寄来的信:“林队长,你的信,北京来的!”

林雨潇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接过信。信封是母亲熟悉的字迹,右上角贴着一张八分的邮票,信封边缘有点磨损,看得出是走了不少路。他找了个没人的地头,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信纸是家里常用的方格纸,母亲的字写得有点潦草,看得出来写的时候很急切:“雨潇吾儿,见字如面。你父亲的事有眉目了,组织上查清了情况,之前的问题是误会,已经恢复了工作,只是身体有点虚,在家休息。你抽空回来一趟,一家人聚聚,你也顺便看看你父亲……”

林雨潇看着信,眼眶一下子就湿了。这几个月的辛苦、委屈,还有对父亲的牵挂,此刻都化作了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抬手擦了擦泪,又把信看了一遍,确认自己没看错——父亲没事了,没事了。

他站起身,看着眼前金灿灿的玉米地,看着远处社员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又喜又愁。喜的是父亲的事终于有了好结果,愁的是队里正在忙着秋收,玉米要收割,麦子要播种,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

“得把队里的事安排好再走。”林雨潇打定主意,转身往队部走。他先找副队长陈长生,把秋收、播种的任务一一交代清楚,又特意叮嘱老周头:“北坡的玉米熟得晚,要多照看,别让鸟啄了;播种的时候,一定要按李教授说的,选‘冀麦1号’,浸种后再种。”

老周头点点头:“雨潇,你放心回去,队里的事有俺们呢!”赵建军、赵晓梅也过来说:“队长,你安心看伯父,地里的活俺们多干点,保证不耽误农时。”

林雨潇看着大家真诚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他回住处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一件换洗衣裳,还有那本记满农业知识的笔记本。

临走前,他又去地里转了一圈,看着饱满的玉米棒、绿油油的麦苗,心里默念:等我回来,咱们再把西坡村的田地种得更好。

村口的老槐树下,社员们都来送他。王二虎扛着锄头,瓮声瓮气地说:“队长,早去早回,俺们等着你回来教俺们种冬小麦。”

张老根也说:“是啊,你不在,俺们心里不踏实。”

林雨潇笑着点头,跨上自行车。风从耳边吹过,带着麦香和泥土的气息,他蹬着自行车,顺着田埂往公社方向走,身后是西坡村金灿灿的田地,和社员们挥着的手。

他知道,这次回北京,不仅是看父亲,更是为了带着更坚定的信念回来——把西坡村的生产搞得更好,让社员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