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舒瑶这番言辞,李莲花听后不假思索地直接反驳:“那还不是因为他太轻狂了,在江湖上肆意行事,惹出的事端不计其数,所以才引得众人对他议论纷纷。”
“说书先生是要吃饭的呀。”
孟舒瑶不以为然地撇撇嘴,继续说道,“只有说出大家喜欢听的内容,他才能得到更多的赏钱。
大家都对李相夷的故事津津乐道,所以即便他已经离世十年。
大家依然对那个曾经为了正义,在江湖中四处奔波的少年念念不忘。
李莲花你这般贬低他,莫不是嫉妒人家?
嫉妒人家才华横溢,武功盖世,心怀正义,而且在江湖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你说笑了,我只是觉得他很失败。”李莲花微微皱眉,语气平淡却透着一丝坚决。
孟舒瑶闻言,走到一旁,坐在一个小小的凳子上,轻轻点点头,神色认真:“我也觉得他挺失败的,明明是个一心维护江湖正义的少年,却在某些事情上显得那么愚蠢。”
“你刚刚不是还对他赞赏有加吗?怎么又突然说他愚蠢?”李莲花有些疑惑地看着孟舒瑶,眼中满是不解。
孟舒瑶站起身来,在屋内缓缓踱步,一边走一边分析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金鸳盟和四顾门那场争斗,最后真正得利的是谁呢?
我刚刚在茶馆听了一些相关故事,越琢磨越觉得这中间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啊!
那阴谋的味道实在太浓了,浓烈到我想忽略都忽略不掉。”
她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李莲花,继续说道:“你仔细想想,在普通百姓心中,李相夷无疑是个大好人。
他凭借一己之力创建了四顾门,在门中,难道就没有一心忠于他的人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的人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李相夷一出事,曾经盛极一时的四顾门就迅速解散了呢?”
孟舒瑶微微皱眉,神情严肃:“他一生都在为维护江湖正义而奔波,在江湖中救下了无数的人。
那些被他拯救的人,心中应该对他满怀感激吧?
其中肯定也有不少人加入了四顾门。
可如今,这些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难道不奇怪吗?
门主一死,整个门派瞬间土崩瓦解,这真的是太巧了,巧得让人不得不心生怀疑。
而且它是天下第一耶!怎么出去比试了一场?
那些人就可以确定自家门主死了。
李相夷之前从来没有失败过,他们怎么知道自己家的门主死了,他们又没去东海找人。
所以李相的死全是百川院造成的,至少百川院的四大院。
他们知道李相夷是怎么死的。
他们确定李相夷一定会死。
都不去找人,就直接解散了门派。”
说到这里,孟舒瑶加重了语气:“同时,刚好在那场争斗中死了 58 位义士,你觉不觉得这是一件特别特别巧的事情?
这分明就是弄死李相夷,同时又干掉门中对他忠心耿耿的人。
你看四顾门就变成了百川院。”
李莲花听到这里,犹如遭受晴天霹雳,整个人都有些站立不稳。
这些年来,他一直深陷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自大与冲动,才导致了那 58 位义士命丧黄泉。
可如今,孟舒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剖析这件事,她的逻辑清晰严谨,没有任何破绽。
从旁人的视角来看,孟舒瑶所说的一切似乎合情合理。
那 58 个人本是对李相夷忠心不二,极有可能是被人蓄意谋害致死。
孟舒瑶假装没有察觉到李莲花的异样,一脸关切地问道:“你怎么了?站都站不稳,是你的伤势又严重了吗?”
“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李莲花稳住身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震惊与迷茫,直直地盯着孟舒瑶问道。
孟舒瑶重新坐回凳子上,不紧不慢地说道:“人家都说树倒猢狲散,李相夷当年身为正道魁首,他与人争斗身亡的消息一传回来,家里就立刻分家,门派也随之解散。
你不觉得这一切太过巧合了吗?要么是有人早有预谋,精心策划了这一切;
要么就是他们早就知道李相夷必死无疑。
你一直说李相夷自大,可那些人怎么就能笃定李相夷不会活着回去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就是他们设计害死的呀!”
孟舒瑶微微眯起眼睛,继续分析道:“再看四顾门,怎么可以如此轻易地就解散了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门中已经没有真正对李相夷忠心的人了,或者说,那些忠心之人早已遭遇不测。
所以,门派才会在他死后迅速分崩离析。”
李莲花心中五味杂陈,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些观点。
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李相夷,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咎由自取。
然而,孟舒瑶的一番话客观冷静,顺着她的思路去深入思考,似乎真的能揭开当年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