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檀奉旨回宫,第一时间被康熙召至御书房问话。面对康熙关于番薯推广后续及户部断供的质疑,玉檀并未乞求恢复拨款,而是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以商养农”、“产业链”构想,并借机展示了部分远超时代的见识。一直在旁沉默聆听的四阿哥胤禛,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
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在秋日高远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肃穆沉寂。玉檀风尘仆仆地回到永和宫,连口热水都未及喝,便被康熙身边的小太监传唤,即刻前往御书房觐见。
踏入那间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中枢的殿阁,玉檀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不同以往的凝重。康熙皇帝端坐于御案之后,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令玉檀心头微凛的是,御书房内并非只有康熙一人,四阿哥胤禛竟也垂手侍立在侧,依旧是那副万年不变的冷硬表情,仿佛一尊没有感情的石雕。
「奴婢玉檀,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玉檀依礼跪拜,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与恭谨。
「平身。」康熙的声音听不出情绪,「此番外出,辛苦了。番薯推广,初见成效,你功不可没。」
「皇上隆恩,奴婢不敢居功,皆是皇上圣明烛照,内务府与地方官员协力,以及万千百姓自救之功。」玉檀起身,垂首而立,回答得滴水不漏。
康熙微微颔首,话锋却是一转:「然,朕近日听闻,户部已有决议,后续推广经费,需由地方自筹,或民间自行流转。你可知此事?」
来了。玉檀心中暗道,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愕然与一丝为难:「回皇上,奴婢……刚刚回宫,尚未得知此事。只是……若果真如此,恐对番薯尽快惠及更多黎民,有所阻碍。许多偏远州县,若无朝廷支持,种苗与技术难以抵达。」
「哦?」康熙目光深邃地看着她,「依你之见,该当如何?莫非要让朕驳回户部决议,继续由国库倾力投入?你可知道,如今北地大灾,漕粮转运,各地赈济,国库开支浩大,处处都需用银。」
这话里带着明显的试探和压力。若是寻常官员,此刻要么惶恐请罪,要么竭力陈述番薯重要性,恳请朝廷支持。但玉檀知道,那样正中九爷下怀,会在康熙心中留下“不知体恤国难”、“一味要求投入”的印象。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说出的却是石破天惊之语:「皇上,国库艰难,奴婢深知。奴婢并非请求皇上恢复专款。」
康熙和一旁一直如同背景板的胤禛,眼中都闪过一丝讶异。
「你不求朝廷拨款,那后续推广,如何维系?」康熙饶有兴致地问道。
「皇上,奴婢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玉檀声音清晰,开始阐述她一路思忖成熟的方案,「番薯之功,在于活命,但其价值,绝不止于果腹。若仅视其为赈灾之物,则其终是消耗。但若将其视为一业,则可生生不息,甚至反哺朝廷与百姓!」
「视为一业?」康熙微微蹙眉。
「正是!」玉檀侃侃而谈,「番薯浑身是宝!其块茎可鲜食,可切片晒干长期储存,可磨粉制作粉丝、粉条,其淀粉亦可用于浆洗、甚至尝试制糖!其藤蔓是上好饲料,可喂养猪羊!若能将这些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则番薯不再仅是‘口粮’,更是‘商品’!」
她稍微放缓语速,让康熙能消化这前所未有的概念:「奴婢设想,可由内务府‘玉华阁’牵头,联合民间可信商户,成立‘番薯工坊’。我们向百姓收购鲜薯,加工成粉丝、淀粉等物,这些制品更耐储存,便于运输,价值更高。既可销往南方非灾地区,亦可作为军粮储备。所得利润,一部分反馈给种植的百姓,激励他们扩大种植,精耕细作;一部分用于继续培育和购买种苗,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尚未种植的贫困地区;剩余部分,还可充盈内帑。」
「如此一来,」玉檀总结道,「百姓因种植番薯获利,积极性更高;朝廷不费帑银,反而可能有所进项;番薯推广凭借商业力量,能更快速、更广泛地深入民间;而天下百姓,因有此高产耐旱之物,再遇灾荒,亦多了几分底气!此乃‘以商养农’,‘以农促商’,良性循环之道!」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康熙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眼神变幻不定,显然在急速思考玉檀这番话的可行性与深远影响。他从未听过将“农”与“商”如此紧密结合,甚至提出“产业链”的说法!这完全超出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但却又听起来如此……有理有据,前景诱人!
一直沉默的四阿哥胤禛,此刻也难以维持表面的平静,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电,紧紧盯住玉檀!他素来重视实务,对经济之道亦有钻研,但玉檀这番“商农并举”、“产业链”的构想,其思路之清晰,格局之宏大,简直闻所未闻!这绝不是一个深宫宫女能有的见识!她背后……到底还有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