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霸道魏友泉狠狠爱 > 第52章 她的征途

霸道魏友泉狠狠爱 第52章 她的征途

作者:赵冬眠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21 05:12:57

这一次,她没有感到心慌意乱,也没有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她开始学会接受一个事实:在她选择的这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上,或许会永远伴随着一个看不见的、高效率的“后勤支援系统”。这无关感情,甚至可能无关她个人,只是那个名为魏友泉的男人,行事风格的一种延续——他认可的价值,便会投入资源,仅此而已。

她不需要为此感到负担,也不必觉得亏欠。她只需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阶梯,飞得更高更稳,这才是对他那份“投资”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自己选择和陈哲安稳生活的最好保障。

想通了这一点,苏晚感觉内心更加平静和坚定。她关掉邮箱,重新窝回陈哲温暖的怀里,拿起另一本家居杂志,兴致勃勃地指给他看:“哎,你看这个沙发,放在我们客厅阳台那个角落是不是很不错?”

陈哲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笑着点头:“嗯,颜色和材质都很好,周末我们去看看实物。”

窗外,巴黎华灯初上,温暖的光晕笼罩着这座城市。公寓里,灯光柔和,气氛温馨。苏晚握着陈哲的手,看着杂志上关于未来的家的想象,觉得脚下的路踏实而清晰。

而远方,那份关于亚洲艺术博览会的详细报告,安静地躺在她的电脑文件夹里,像一阵无声的风,吹拂着她事业的帆,却不再能扰乱她生活的舵。

她和陈哲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而那些来自远方的、不带温度的帮助,终将成为她展翅高飞时,脚下无形的气流,助她翱翔,却不再牵绊。

苏晚将那份来自基金会的、关于亚洲艺术博览会的详尽报告仔细研读了好几遍。她没有将其视为通往成功的捷径,而是当作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和路线图。她开始更加勤奋地创作,目标明确——她要拿出足够有分量的新作品,去叩响那些国际平台的大门。

画室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陈哲有时会端着温牛奶进来,安静地看一会儿她专注的背影,然后轻轻放下杯子离开。他看到了她眼中那种近乎燃烧的专注,那是他无法完全进入的领域,但他尊重并支持她的追求。他会帮她处理好大部分生活琐事,让她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

苏晚的新系列,暂时命名为《生根》。她不再仅仅描绘念安的梦幻童年,而是开始尝试将东方水墨的意境与西方油画的厚重质感相结合,探索个体在异质文化中寻找归属、扎下根系的复杂过程。画面中出现了更多抽象的符号、斑驳的肌理,情感表达更加内敛而深刻,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挣扎与力量。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对着画布一整天地发呆,或者疯狂地刮掉不满意的色块。陈哲的安慰有时显得隔靴搔痒:“晚晚,放松点,你已经画得很好了。”这种时候,苏晚会更加沉默,她需要的不是泛泛的鼓励,而是能切入核心的专业对话。

偶尔,在她几乎要被瓶颈逼到绝境时,会收到一些“意外”的资讯。有时是基金会转发的一篇某国际策展人对类似融合风格的前沿评论,有时是一封匿名邮寄来的、某个小众但极具启发性的艺术工作坊招募简章(时间地点都恰好合适),甚至有一次,她苦苦寻觅的一种特殊矿物颜料,竟然通过画廊渠道以“样品试用”的名义送到了她的画室。

这些“巧合”每次都出现在她最需要的时刻,精准得令人心惊。苏晚从最初的愕然,到后来的沉默接受,再到如今,她已经能平静地将这些视为一种无形的“行业生态”的一部分。她不再去猜测背后是谁的手笔,只是抓住这些机会,贪婪地吸收养分,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动力。她清楚地知道,最终站在博览会聚光灯下的,必须是她的作品本身,而非任何别的因素。

几个月后,苏晚带着《生根》系列的初稿和一些创作理念,再次与格伦伯格基金会面谈,商讨后续推广计划。会谈结束时,基金会负责人似乎不经意地提起:“苏小姐,下个月在新加坡有一个小型的亚洲艺术论坛,侧重于文化交流与市场对话,并非正式博览会,但出席者多是圈内资深人士。基金会有一个非正式的推荐名额,如果您有兴趣,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积累些人脉和经验。”

这无疑又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苏晚心脏猛跳,她几乎能感觉到那双看不见的手再次轻轻推了她一把。她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说需要考虑一下,并和陈哲商量。

当晚,她和陈哲说了这件事。

陈哲听完,沉默了一会儿。新加坡,比香港更远。“要去多久?”

“大概三四天,论坛本身只有两天,加上来回行程。”苏晚看着他的眼睛,语气认真,“我知道有点远,但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不是去卖画,主要是去学习、交流和感受那边的艺术氛围。”

陈哲看到了她眼底的渴望和决心。他了解她这段时间的付出和成长,也明白这次论坛对她视野开拓的重要性。他虽然担心不舍,但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好吧,如果你觉得对事业有帮助,就去吧。念安你放心,我会照顾好。”

“谢谢你,陈哲。”苏晚真心感动,主动拥抱了他。他的支持虽然带着担忧,但却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之上的,这让她感到踏实。

出发前,苏晚做足了功课。她仔细研究了论坛的议程、已知的参会者背景,甚至模拟了可能进行的对话。她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机遇的画家,而是一个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艺术家。

飞机在新加坡樟宜机场降落时,苏晚看着窗外陌生的热带景观,心情激动而忐忑。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独自一人踏上国际艺术交流的舞台。

论坛的规模不大,但层次很高。与会者有画廊主、策展人、评论家和来自亚洲各国的艺术家。苏晚起初有些拘谨,但她准备充分,加上《小蒲》系列的成功也让她有了一定的底气,她很快就能就一些专业话题进行流畅的英文交流。

她认真地听每一场讲座,记下密密麻麻的笔记,在交流环节勇敢地提问。她的东方面孔和作品中独特的文化融合气质,也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

一次茶歇时,一位来自东京的资深策展人主动与她交谈,对《生根》的创作理念表现出浓厚兴趣。两人就东方美学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进行了深入讨论,相谈甚欢。临走时,对方递给她名片,并表示期待看到她更多的作品。

那一刻,苏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是完全基于她个人才华和准备的认可,与巴黎那个由无形大手托举的平台不同,这里更原始,也更真实。

论坛最后一天,有一个小型的作品分享会。苏晚带来的ipad里存着《生根》系列的高清图片。轮到她时,她深吸一口气,走上小小的发言台,用清晰而自信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追求。

台下反应热烈,提问不断。苏晚从容应对,思维敏捷。她甚至发现,台下坐着一位她之前研究过的、以苛刻着称的香港独立评论家,此刻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分享会结束,好几位画廊主和艺术顾问主动前来交换联系方式。苏晚忙碌而兴奋地应对着,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信息和人脉。

就在她以为这次旅程将圆满结束时,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低声对她说:“苏小姐,有一位先生想单独和您聊几句,他在旁边的休息室等您。”

苏晚的心猛地一跳。某种预感袭上心头。她定了定神,对工作人员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裙,走向那间休息室。

门推开。休息室里,一个穿着剪裁合体休闲西装的男人背对着她,正看着窗外新加坡繁华的夜景。

听到开门声,他缓缓转过身。

不是魏友泉。

是一位大约五十多岁、气质儒雅、目光锐利的亚洲男士。他微笑着,用略带口音但非常流利的中文说:“苏晚小姐?冒昧打扰。我姓李,是香港‘棱镜艺术空间’的负责人。刚才听了您的分享,非常精彩。”

苏晚愣了一下,迅速在记忆中搜索——棱镜艺术空间,香港近年崛起最快、以眼光独到和敢于推新着称的私人画廊之一。

“李先生,您好。”苏晚迅速恢复镇定,与他握手。

“我很欣赏您的《生根》系列,尤其是其中文化hybridity(杂糅性)的探索,非常敏锐,也很有力量。”李先生的赞赏直接而专业,“不知道您是否有意向,在未来合适的时候,为我们在香港的空间策划一个个人项目?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意向,我们可以后续详细沟通。”

又是一个巨大的、完全出乎意料的机会!

苏晚感觉自己的心跳再次加速,但这一次,更多的是兴奋和一种被专业认可的喜悦。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与李先生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约好后续通过邮件详细沟通。

走出休息室,苏晚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新加坡之行,收获远超预期。她没有依靠任何人的引荐,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准备,抓住了机会,打开了另一扇门。

回巴黎的飞机上,看着窗外翻滚的云海,苏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力量。

那个无形的支持系统或许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是唯一的路径,甚至不再是主要的路径。她凭借自己,同样可以撬动机遇的大门。

她拿出手机,给陈哲发了一条信息:「飞机即将起飞,一切顺利,收获很大。想你和小念安。」然后附上了一张新加坡夜景的照片。

很快,陈哲回复了:「平安就好,我们等你回家。」

看着这条简单而温暖的信息,苏晚的嘴角弯起一个安心的弧度。

她的世界正在变大,飞得更远。但她的锚,稳稳地停泊在巴黎那个洒满阳光的公寓里,停泊在那份细水长流的温暖之中。

而那个远方的、沉默的推手,或许会一直存在,但她已经学会了如何与他共处——保持距离,利用风势,但牢牢掌控着自己船帆的方向。

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亦是万家灯火。两者,她都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