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在2008签到 > 第66章 帮李哲找资料,图书馆的“意外发现”

11月16号下午,302宿舍里静悄悄的,只有李哲翻书的“哗啦”声和键盘敲击声交替响起。

他对着电脑屏幕皱紧眉头,面前摊着好几本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却没一本能满足论文需求。

周教授布置的《早期计算机发展》课程论文,要求结合具体机型和历史背景分析,李哲找了三天资料,要么内容太浅显,要么缺少1980年前的关键发展细节,急得连推眼镜的频率都变高了。

“林舟,你忙吗?”李哲转过头,语气带着一丝无奈,“你知道哪儿能找到老计算机的详细历史资料吗?学校图书馆的书太新了,网上的资料又零散,连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的早期改进细节都查不到。”

林舟正在整理编程笔记,闻言抬头:“早期计算机资料确实不好找,学校图书馆侧重现当代技术,要不咱们去市图书馆看看?我听学长说,市图的古籍区藏着不少**十年代的计算机旧书,说不定有你需要的。”

“真的吗?”李哲眼睛一亮,瞬间来了精神,“那咱们现在就去!论文下周三就要交,再找不到资料就来不及了。”

两人说走就走,收拾好书包,直奔市图书馆。市图离学校有三站地铁的距离,是一栋灰白色的老式建筑,门口的石狮子透着厚重的历史感。

走进馆内,安静的氛围扑面而来,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照亮了书架间的缝隙,空气中弥漫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香。

“古籍区在三楼西侧,”林舟熟门熟路地带路,“上次帮辅导员找资料来过一次,里面的书都按年代分类,就是检索起来有点麻烦,很多老书没录入电子系统。”

三楼古籍区果然和其他区域不同,书架更高更密,上面的书籍大多带着泛黄的封皮,有的甚至连书脊上的字都模糊了。

李哲立刻扎进书架间,从左到右逐本翻看,手指划过一本本旧书,眼神里满是急切。

林舟则走到角落的检索机前,对着密密麻麻的书架,在心里悄悄签到:“系统,签到!帮李哲找早期计算机资料,求个精准定位,别让我们白跑一趟!”

【叮!检测到宿主在“资料挖掘地(市图书馆古籍区)”签到,恭喜获得奖励:“冷门资料检索技巧”(已存入系统空间,含关键词组合法、年代筛选秘诀、冷门书架定位,附“老书借阅注意事项”)。】

林舟眼前一亮,快速浏览技巧内容,全是针对旧书检索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组合法:避免单独用“早期计算机”,搭配“历史”“1980年前”“机型改进”等限定词,缩小检索范围;遇到未录入电子系统的老书,用“出版社 年代”组合检索,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0年”。

年代筛选秘诀:1980-2000年出版的计算机书籍,常收录早期发展史料,重点关注“简史”“概论”类书名,这类书多为综述性内容,信息全面。

冷门书架定位:古籍区最内侧的“计算机史料专架”(无明显标识,在编号G32-40书架之间),藏着未对外公开的行业内部资料,需凭学生证申请查阅。

借阅注意事项:老书不能带出图书馆,可复印关键内容;翻阅时垫上馆内提供的白纸,避免弄脏书页。

“李哲,过来试试这个检索方法!”林舟招手让李哲过来,“别盲目翻书了,咱们用关键词精准定位。”

他在检索机上输入“早期计算机 历史 1980年前”,点击搜索后,屏幕上跳出十几本相关书籍,其中一本199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发展简史》格外显眼,简介里写着“含ENIAc改进细节、早期晶体管计算机机型对比及历史照片”。

“就是它了!”李哲盯着屏幕激动地说,“这正是我需要的内容!”按照检索结果显示的书架编号G36,两人快步走到对应区域,果然在书架中层找到了这本泛黄的《计算机发展简史》。

书皮是深蓝色的,边缘有些磨损,翻开扉页,上面还印着前主人的借阅记录,最后一次借出是2010年。

“太好了!”李哲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里面的内容让他眼睛放光。

不仅有详细的早期计算机发展时间线,从ENIAc到晶体管计算机的过渡阶段分析得十分透彻,还有十几张黑白老照片,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机型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更惊喜的是,书里附了一张“早期计算机改进技术表”,把李哲苦苦寻找的ENIAc改进细节列得一目了然。

“林舟,太谢谢你了!”李哲翻着书,声音都有些颤抖,“没有你这个检索方法,我就算翻遍整个古籍区也找不到这本书。有了它,论文的核心内容就有着落了!”

“举手之劳,”林舟笑着说,“主要是你自己有明确的需求,我只是帮着找了找方向。”

两人找了个靠窗的阅读桌坐下,李哲边看边做笔记,时不时用笔在书上标记重点(馆内允许用铅笔标注)。

林舟则随手拿起一本1985年出版的《计算机入门》翻看起来,虽然内容老旧,却能从中看到早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脉络,偶尔看到有趣的知识点。

还会和李哲分享:“你看,这里说早期计算机编程要靠打孔纸带,比咱们现在敲代码麻烦多了,难怪那时候程序员这么稀缺。”

“是啊,”李哲抬头附和,“现在的编程环境太幸福了,有编译器实时报错,还有各种开发工具辅助,要是回到那个年代,我估计连程序都跑不起来。”

聊到兴起,两人干脆围绕早期计算机技术展开讨论。

李哲结合论文需求,提出自己的疑问:“你说ENIAc明明是军用计算机,为什么后来会转向民用领域?这里的技术转化过程书里没详细说。”

林舟想了想,结合之前看的资料回答:“可能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战后各国需要发展民用科技,计算机小型化技术成熟后,自然就从军事转向民用了,咱们可以查一下1946-1950年的计算机行业政策,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按照这个思路,林舟用检索技巧帮李哲找到了一本《战后计算机行业发展报告》,里面果然有相关的政策分析。

李哲越看越兴奋,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原本愁眉苦脸的表情早就被兴奋取代。

傍晚六点,图书馆快要闭馆了。李哲合上书本,把重点内容整理好,准备明天来复印。

他看着林舟,认真地说:“林舟,这次论文能顺利完成,全靠你帮忙找资料,我想把你的名字加上,作为共同作者,毕竟没有你,我根本找不到这些关键内容。”

“别别别,”林舟赶紧摆手,“我就是帮你找了两本书,没参与论文写作,怎么能署名呢?这是你的成果,跟我没关系。”

“可是……”李哲还想坚持。

“没什么可是的,”林舟打断他,“室友之间互相帮忙不是应该的吗?再说我也从这些老书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算是一举两得,你就别跟我客气了。”

见林舟态度坚决,李哲只好作罢,心里却记下了这份人情:“那行,以后你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尤其是编程和学术论文方面,随时找我,咱们一起研究,保证帮你解决。”

“一言为定!”林舟笑着伸出手,两人击掌为誓。

走出图书馆,夕阳的余晖洒在老式建筑的屋顶上,给灰色的墙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李哲把《计算机发展简史》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一样:“今晚回去我就整理论文框架,有了这些资料,肯定能写出一篇不错的论文。”

“加油,”林舟点头,“需要帮忙查补充资料随时叫我,我对市图的检索方法已经熟了。”

两人边走边聊,从早期计算机聊到现在的编程技术,从论文写作聊到未来的学习计划。

李哲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你编程厉害,没想到找资料也这么有一套,以后咱们可以组队做学术项目,你负责资料挖掘,我负责逻辑梳理,肯定能出成果。”

“好啊,”林舟欣然同意,“我正想多学点学术研究的方法,跟着你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回到宿舍,张强和王浩看到李哲兴奋的样子,好奇地问:“找到资料了?看你这表情,肯定没问题了吧?”

“何止是没问题,简直是超预期!”李哲把找到的资料给两人看,“全靠林舟,用了个超厉害的检索方法,找到了两本绝版好书,论文的核心内容都解决了。”

“可以啊林舟,”王浩拍着林舟的肩膀,“不仅编程牛,找资料也这么在行,以后我写选修课论文,也找你帮忙呗?”

“没问题,”林舟笑着答应,“不过得自己先明确需求,我可不能帮你们写啊。”

躺在床上,林舟回想起今天在图书馆的经历,心里格外充实。本来只是帮室友找资料,没想到自己也学到了不少早期计算机知识,还和李哲达成了学习互助的约定。

他突然觉得,大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成长,更在于和身边的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新的知识和友谊,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比单纯的学习更有意义。

他拿出手机,给苏晴发了条消息:“今天帮李哲在市图书馆找到论文资料了,发现了好多有趣的早期计算机知识,下次有空带你去逛逛,里面的老书超有年代感。”

很快,苏晴回复:“好呀!我最喜欢逛这种有历史感的地方了,下次咱们可以一起去,顺便找找法语相关的老书籍,说不定能发现有趣的故事~”

看着消息,林舟嘴角扬起笑容。无论是帮室友找资料,还是和苏晴规划下次的图书馆之行,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都在一点点丰富着他的大学时光。

这些充满知识和温暖的瞬间,会像一颗颗种子,在青春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未来最珍贵的回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