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珍珠湾外永不停歇的潮汐,在紧张有序的建设和研发中悄然流逝了近一个月。来自“观星者号”的科技蓝图,尤其是那项堪称革命性的【生物合金合成工艺】,开始在这片海滨堡垒结出累累硕果。
变化最为显着的,莫过于停泊在港湾内的“破浪号”运输艇。经过工程人员昼夜不停地赶工,这艘立下汗马功劳的载具关键部位——尤其是舰艏、指挥塔以及动力舱外围——已经全部换装了新合成的生物合金装甲。这种新装甲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暗灰色,仿佛沉淀了无数岁月的海底玄铁,表面并非光滑如镜,而是有着天然生成的、如同海浪冲刷过的流线型肌理,触手温润,带着一种奇异的生命感,全然没有普通金属的冰冷。
为了测试其性能,林风特意组织了一次实弹演练。当“山魈”操控着一门训练用的重型脉冲炮,以标准穿甲模式轰击在新装甲上时,淡蓝色的能量光束撞击上去,只是爆开一团绚烂的电火花,留下一个浅坑,远未达到击穿的程度。更令人惊叹的是,仅仅静置了几个小时,那个浅坑的边缘就开始缓慢地、如同伤口愈合般蠕动、弥合,虽然速度不快,但肉眼清晰可见!
“我的个乖乖!”“山魈”围着那块测试装甲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这玩意儿不光硬,还能自己长好?这要是做成全身甲,老子岂不是能横着走了?”他兴奋地挥舞着拳头,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顶着枪林弹雨、所向披靡的未来。
“做梦吧你,”“药师”在一旁清点着新到的医疗物资,习惯性地泼冷水,“修复需要消耗能量的,而且速度有限。你真当自己是打不死的蟑螂了?冲得太猛,能量跟不上修复,照样被人拆成零件。”
“哼,你就是嫉妒!”“山魈”不服气地梗着脖子。
除了装甲升级,队员们的主战装备也迎来了换代。基于从“观星者号”数据库破译出的量子通讯微型化理论的前期成果,虽然距离造出巴掌大的便携通讯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种利用类似原理、作用范围约五百米的小型化“战术数据链”系统,已经被成功整合进了新一代的作战头盔里。
这套系统带来的提升是颠覆性的。在一次模拟对抗演练中,凌率领装备了数据链的小队,对阵由纳莫里斯祭司亲自挑选的、数量两倍于他们的深澜之子精锐。演练在复杂的水下礁石区进行。
战斗一开始,深澜之子的战士们便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身手,试图分割包围凌小队。然而,他们的每一个动向,几乎都在第一时间通过数据链共享到了所有队员的战术目镜上。
“夜枭,左翼三点钟方向礁石后,两人,准备投掷水雷。”
“收到,已锁定,优先清除。”
凌的声音冷静地在每个队员耳边响起:“山魈,用震撼弹压制前方通道,制造混乱。岩蜥,趁乱从右侧缝隙切入,直取对方指挥点。”
“看我的!”“山魈”大吼一声,一枚非致命性震撼弹脱手而出,在狭窄的通道内爆开,强烈的声波和闪光瞬间扰乱了敌人的阵型。
几乎同时,“岩蜥”如同鬼魅般从一道不起眼的岩缝中钻出,手中的训练用切割刃已经架在了扮演敌方指挥官的深澜之子战士脖子上。
整个战斗过程行云流水,不到五分钟,扮演红方的深澜之子队伍便被全员“判定阵亡”。观战的众人,包括纳莫里斯祭司在内,都看得目瞪口呆。那种近乎心灵感应般的默契配合,精准到极点的协同打击,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七人小队,而是一个拥有统一意志的战争机器。
“这……这已非凡俗战士所能企及,”纳莫里斯祭司良久才回过神来,感叹道,“此等默契,近乎……海流之无形,却又蕴含雷霆万钧之势。”
实力的显着提升,自然催生了更远大的探索雄心。在确认珍珠湾防御体系因生物合金和新式炮塔的加持而更加稳固,并与望海山避难所保持着每日例行的通讯和物资交换后,林风正式批准了凌提交的新一轮探索计划——对珍珠湾周边三百公里半径内的未知海域,进行一次覆盖更广、探测更深的系统性侦察。主要目标是排查可能潜伏的“肃正协议”或“**金属”据点,绘制更精确的海图,并寻找新的资源点与潜在的人类幸存者聚落。
探索队依旧是那支经验丰富的原班人马,乘坐着装甲升级、内部也经过小幅优化的“破浪号”和两艘“海螺”、“潮汐”贝舟,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再次驶离了喧闹的港口,潜入了蔚蓝的深邃。
航行的初期阶段颇为顺利,甚至可以说有些惬意。新装备的可靠性和舒适度远超以往,强劲而稳定的动力让航速提升了不少,战术数据链的存在也让航行中的警戒和沟通效率倍增。他们按照预定航线,发现并标记了三处储量可观的海底富金属矿脉,找到了一处内部空间巨大、拥有稳定淡水泉眼的深海洞穴,非常适合作为未来远程航行的中转补给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