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檀香依旧缭绕,朱元璋的目光从朱标脸上收回,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传遍殿内每一个角落:“土豆与水稻的推广章程,思虑周全、贴合民生,便按世子规划的章程,即刻安排下去,不得有误。”
话音落下,满朝大臣皆俯身应和:“臣等遵旨!”
待众人起身,朱元璋目光扫过殿内文武,语气带着几分询问:“此等关乎天下百姓生计的大事,需得有可靠之人牵头负责,诸位卿家,谁愿担此重任?”
话音刚落,朱标便向前一步,双手抱拳,躬身说道:“父王,儿臣愿担此责!土豆与水稻推广,事关百姓温饱,儿臣已将章程细则烂熟于心,且深知南北各地水土差异,定能妥善推进此事。今日便想带着土豆启程前往北方,北方气候寒冷,而土豆耐寒易种,正好适合在北方先行试种推广,为后续全面铺开打下基础。”
朱标话音恳切,眼神坚定,满朝大臣见状,纷纷点头称是 —— 世子向来稳重,又对推广章程了如指掌,确实是负责此事的不二人选。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心中自有盘算:这土豆与杂交水稻,本质上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稳定民心。他何尝不明白,这是二子朱槿的心思,故意让朱标在马秀英寿宴上献出这两样作物,就是为了让朱标借此机会收敛天下民心,为日后继承大统积累声望。
眼下,让朱标负责此事,既合情合理,又能让他在百姓心中树立形象,确实是最合适的安排。
只是,朱标今日便急匆匆要去北方,朱元璋心里也清楚,多半是因为昨日与朱槿闹了矛盾,兄弟俩想互相躲着,眼不见心不烦。
他暗自叹了口气: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脾气了,有些事情,终究是管不住,也不必多管。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自己慢慢磨合吧。
想通这些,朱元璋便不再犹豫,对朱标说道:“既然你主动请缨,又对章程细节了然于胸,那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北方推广之事,你可放手去做,有任何需求,朝堂都会全力支持。”
随后,朱元璋话锋一转,目光再次投向满朝大臣,语气带着几分欣慰:“如今徐达的北伐大军,凭借火器的威能,势如破竹,打得元军节节败退,捷报频传。按照目前的战局来看,年前应当就能收复甘肃,届时北方战事便可暂时停歇。战事平息后,北方最要紧的便是屯田之事,此事也交由世子全权负责,务必尽快恢复北方农业生产,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他顿了顿,开始详细部署屯田安排:“其一,北方屯田以军屯为主、民屯为辅。军屯方面,令徐达在收复甘肃后,挑选部分北伐军将士留驻北方卫所,实行‘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守城’的规制,将士们且耕且战,既守卫边疆,又能自给自足,减轻百姓粮饷负担;民屯方面,由户部牵头,迁移南方无地贫民、流民至北方地广人稀之地,政府为其提供牛种、农具与种子,免除前三年赋税,鼓励百姓垦荒种田。其二,在北方各地设立‘屯田司’,由世子统一调度,负责监督屯田进度、指导农作技术,及时解决屯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水利修缮、病虫害防治等。其三,土豆试种成功后,优先在北方屯田区推广,待百姓看到土豆高产优势,再逐步向全国普及;水稻则先在北方水源充足之地试种,如黄河沿岸、运河周边,积累经验后再扩大种植范围。”
朱元璋的安排细致周全,满朝大臣无不钦佩,纷纷俯身道:“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紧接着,朱元璋看向李善长,语气严肃:“李善长,你身为左丞相,需全权负责屯田与作物推广的后勤保障事宜,确保粮草、物资、农具等能及时供应到位,不得出现任何纰漏。”
李善长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全力保障后勤,为世子推行之事保驾护航。”
就在此时,户部尚书杨思义从大臣队列中走出,躬身说道:“上位,屯田之策最初由臣提出,臣对北方屯田事宜也多有研究,愿随世子一同前往北方,协助世子推进屯田与作物推广之事,为天下百姓尽一份力。”
朱元璋看着杨思义,眼中带着几分暖意与关切:“杨卿家的用心,咱明白。你提出屯田之策,为国家民生立下大功,这份心系百姓的心意,咱深感欣慰。只是你年事已高,身体本就不甚康健,北方气候寒冷,路途遥远,奔波劳累之下,怕是会伤了身子。你与李善长一同负责后勤保障,留在朝中,既能发挥你的才干,又能免去奔波之苦,这才是最稳妥的安排。”
杨思义闻言,心中满是感动,知道朱元璋是体恤自己,便不再坚持,躬身说道:“臣谢上位体恤,定与李丞相一同做好后勤保障,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朱标身上:“世子,明日启程前往北方即可,今日先回府准备妥当,务必注意安全,遇事多与朝中沟通,咱与满朝大臣,都在朝中盼你佳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