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44章 父与子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第244章 父与子

作者:兽兽欧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13:11:34

朱槿此刻心里却翻涌着难以平复的波澜。。。。

他本已抬脚要去看望大哥朱标,可自己老爹那句“真要是工程里有不妥的地方,咱也不是不能改”,像一块石子投进湖心,让他猛地顿住了脚步。。。。

这可不是他印象里那个铁血无情的洪武大帝。。。。

记忆中,未来的朱元璋称帝后,是朝堂上动辄株连数万人的狠厉君主,是为皇权稳固能对功臣痛下杀手的帝王,可眼前这位尚未称帝的吴王,虽眉宇间仍带着乱世打磨出的锐利,却在提及朱标时,悄悄藏起了锋芒。。。。。

此刻的朱元璋,正坐在椅上摩挲着茶杯,指节因常年握剑而布满厚茧,指腹却轻轻蹭过杯沿的冰裂纹——那是他当年在濠州征战时,从元兵手里缴获的粗瓷杯,虽然后来得了无数金银玉器,却始终没舍得丢。。。。

他身上还穿着常服,深蓝色的绸缎上绣着暗纹龙形,却未缀明黄,透着“虽未登基,已有帝王气象”的沉稳,可语气里对朱标的在意,又让这份沉稳多了几分人味。。。。

他如今的性格,本是在尸山血海里熬出来的复杂。。。。

作为即将称帝的枭雄,他有对权力的掌控欲,会为了江山稳固盘算淮西勋贵的制衡,会因中都修建的战略价值与朱标争执;可他又没完全褪去早年的底色——记得马秀英爱吃的江南糕点,会因朱槿的嬉皮笑脸松口,甚至在与儿子赌气时,还会悄悄留台阶。

毕竟此刻他还未经历称帝后“皇权孤独”的侵蚀,未因朝堂暗流变得彻底多疑,朱槿的出现,更像一缕微光,让他在“帝王”与“父亲”的身份间,多了些平衡的柔软。。。。

朱槿望着自己老爹鬓角新添的几缕白发,忽然想起前些日子蒋瓛汇报,说自己老爹夜里还在批阅奏折,案头总放着马秀英做的烧饼——原来这位即将登上帝位的人,也还带着烟火气。

他原本以为,虽然历史的轨迹可以变动,但是很难改变自己老爹的心思,可自己这些年的折腾:从军征战、搞活商路,甚至偶尔跟老爹拌嘴撒娇,竟真的让这位未来的“恐怖帝王”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兔崽子,站那发什么呆?”朱元璋抬头瞥见他没动,眉头微挑,语气却没了怒意,“不是要去看你大哥?怎么又杵在这?”

朱槿回过神,没了往日的漫不经心:“爹,我突然觉得,比起去劝大哥,先跟您聊聊中都的事,或许更管用。”

朱元璋端起茶杯,眼底闪过一丝诧异,随即了然地勾了勾嘴角——这兔崽子,向来鬼主意多,今日倒难得正经。

朱元璋指尖摩挲着茶杯沿,目光沉沉地看向朱槿,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试探:“槿儿,你也觉得咱修建中都是错的么?”

朱槿缓缓摇头,起身走到朱元璋身旁,语气平静却条理清晰:“爹,儿臣不觉得您错。对您而言,凤阳是您的根——从放牛娃到游方僧,您在那里熬过了最苦的日子,也是从那里起兵,一步步走到今天。修建中都,哪里只是建一座城?是把您‘乡土出身’的过往,变成‘天命所归’的凭证啊。”

他顿了顿,继续道:“您想在故乡建比肩都城的宫殿、坛庙,让天下人都看见——您从凤阳崛起不是偶然,是天意;让那些还抱着元朝正统不放的人无话可说,也让江淮百姓觉得,这天下是‘自己人’的天下,心里更踏实。”

“再者,朝堂上的事,儿臣也略知一二。淮西的老叔伯们跟着您打天下,哪个不是凤阳周边的人?南京是浙东文人的地盘,他们势力大,说话有分量。您建中都,把部分政事挪到凤阳,既是让老兄弟们‘衣锦还乡’,脸上有光,也能压一压浙东集团的气焰,不让哪一方独大,皇权才能稳稳当当的。”

“还有地理上的事,南京虽富,却偏在东南。北方有元人残余,中原还没完全稳住,消息传过去、兵马调过去,都要费功夫。凤阳在江淮正中间,北边能盯着中原、元人,南边能拿江南的粮饷,若是把中都当京师,南京当陪都,一南一北呼应着,这天下管起来也方便得多。”

朱元璋听完,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露出欣慰的笑意,抬手拍了拍朱槿的肩膀:“你这兔崽子,倒比你大哥看得通透!”

朱槿垂眸一笑,心里却想起了前世的事——他懂朱元璋这份对故乡的执念,就像前世那个总说“不知妻美”的上市公司老总刘强东。

刘强东是江苏宿迁农村出来的,小时候家里穷,上学的钱是全村人凑的,连去北京上大学,都带着乡亲们凑的 500元和 76个鸡蛋。

后来他创办京东,成了大老板,第一件事就是回馈宿迁。

每年春节回村,他都自掏腰包,给村里 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 1万元红包,一发就是十几年,遇上丰年,还会加钱;村里的路坏了,他出钱修;孩子们上学条件差,他捐建学校;甚至连村里人的医保,他都帮着补贴。

更要紧的是,他没只给“小钱”,而是给家乡“造血”。

他把京东的客服中心、信息研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都搬到了宿迁,一下子带动了几万当地人就业。

以前宿迁是苏北的穷地方,年轻人都往外跑,因为京东,不少人回了家,还吸引了外地人才,慢慢成了“电商名城”。

有一年他还说:“只要我刘强东在,宿迁的贫困县帽子一定能摘掉。”后来宿迁真的脱贫了,他又接着投钱建产业园,想着让家乡能一直好下去。

朱槿抬头看向朱元璋,轻声道:“爹,您想让凤阳好,这份心是真的。只是建中都太费钱、太劳民,或许还有别的法子,既能让凤阳荣光,又不让百姓受苦。”

朱元璋听朱槿说有别的法子,眉头微微一挑,身体往前倾了倾,语气带着疑惑:“哦?你倒说说,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还有比建中都更能让凤阳荣光的法子?”

朱槿见自己老爹追问,便沉下心来,条理清晰地说道:“爹,儿臣先跟您说说建中都眼下的难处。如今刚经历元末战乱,天下百姓刚喘口气,国库本就空虚,可建中都就是个填不满的窟窿啊。。。。您想,建城要用的木材得从四川、湖广运过来,石材要从徐州、宿州采,光把这些东西运到凤阳,路上耗的人力、物力就数不清;砖瓦还得专门设官窑烧,烧不好还得返工。。。。”

他顿了顿,又道:“而且宫殿要建得气派,原定部分宫殿要用黄金饰顶、白玉铺阶,这得花多少钱?对工匠也苛刻,工程稍不合格就得返工,工匠们还常受责罚,怨声载道。这么算下来,花的钱粮、物资早超过当初的预算了,几乎能把财政储备掏空。到时候,北边打残元缺军饷,灾区百姓等着赈济没粮食,这些比建中都要紧的事,可就顾不上了。”

朱元璋听着,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茶杯,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朱槿看在眼里,继续说道:“其实,要彰显凤阳是龙兴之地,不用非得建这么大的都城。咱们可以在凤阳城外立一块大碑,把您从凤阳起兵,比如濠州投军、收取滁州这些定鼎天下的关键事儿都刻在上面,让文人写篇碑文,强调‘凤阳是咱大明的基业之源’,刻好后立在显眼地方。这活儿不用兴师动众,却能成‘龙兴’的精神地标,天下人一看就知道凤阳的分量。。。。”

“还有,不用迁都,也不用建都城,咱们把凤阳定为‘中都留守司’的驻地,设留守卫,派品级高的官员在这儿管事。这样一来,凤阳既有高规格的军事和行政机构,是咱大明‘龙兴之地’的行政象征,又不用承担都城的功能,省了多少事。再下令编一本《凤阳龙兴录》,把凤阳和咱大明开国的故事都写进去,让地方官定期给百姓讲,从文化上让大家都记得凤阳的特殊地位,这花的钱可比建城少多了。”

朱槿说到这儿,语气更恳切了:“最关键的是,给凤阳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您下一道诏,永久减免凤阳本地百姓的一部分田赋和徭役,明明白白写着‘龙兴之地,民免重役’。百姓能少交钱、少干活,日子过得好,才会真心觉得凤阳是块宝地,认同咱大明的统治。这样既体现了您对故里的关照,又不会让百姓因为建城流离失所,比建一座空荡荡的都城管用多了。”

朱元璋静静听着,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里没了之前的疑惑,多了几分思索,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你这小子,倒把利弊都算得清楚。”

朱槿继续说道:“爹,还有件事儿得琢磨——朝堂上的派系平衡,若真要建中都,您八成会让淮西的叔叔伯伯们牵头管工程,毕竟他们是您的老兄弟,信得过。可您想过没有?工程里银钱、民力过手如流水,怎么保证没人趁机钻空子?他们要是借着‘同乡’的情分互相遮掩,克扣工程款填自家腰包,占了凤阳的好地盖私宅,甚至把民夫拉去给自己干活,日子一长,不就成了以‘乡土’绑在一块儿的利益团伙?”

他看着朱元璋沉下去的脸色,继续说道:“到时候,他们的权力只会更集中,哪儿是‘平衡’浙东集团?分明是让淮西勋贵攥住了更多实权,反过来威胁皇权。”

朱元璋指尖的力道渐渐加重,原本舒展的眉头重新拧成一团,面色也跟着一点点沉了下去,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了几分。

他抬眼看向朱槿,声音里没了之前的温和,只余冷然:“你继续说。”

朱槿心头一凛,知道自己老爹已听进去了,便定了定神,话锋转向地理位置层面:“爹,除了财政和派系的问题,凤阳这地方,其实本就不适合做中都。您想,都城得有‘险可守’,可凤阳地处江淮平原,一马平川,北边没有山脉挡着,南边的淮河汛期还常闹水患 —— 若是将来有敌军从北方南下,骑兵几天就能冲到城下,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这城防怎么守?”

“再者,都城得能‘养得起’。凤阳历经元末战乱,土地本就贫瘠,粮食产量低,若作为中都,朝堂官员、军队、工匠少说也得几十万人,光靠本地粮草根本不够,全得从江南调运。可从江南运粮到凤阳,得先经运河到淮安,再转淮河逆流而上,遇上汛期或枯水期,船根本走不动,运费比粮食本身还贵,日子一长,江南的财赋也得被拖垮。”

“还有,您想靠凤阳‘控中原、连江南’,可这地理位置看着居中,实则两头不沾。往北边管中原,消息传过去、兵马调过去,比从应天府快不了多少;往南边靠江南,又没应天府临江通运河的便利,物资周转反而更麻烦。真要遇上北方残元来犯,凤阳既没法像元大都那样直接挡在前线,又没法像应天府那样快速调集江南兵力支援,到时候反而会成‘两头不靠’的累赘。”

朱槿转过身,看着朱元璋阴沉的脸色,语气愈发恳切:“爹,不是儿臣泼冷水,中都要是建在凤阳,看似占了‘居中’的名头,实则是把朝堂架在‘无险可守、无粮可养’的火上烤,将来只会给江山添乱,反倒辜负了您想稳固天下的心思啊。”

朱元璋手指重重敲了敲桌案,眼神里带着几分诧异,又掺着些许探究,开口时语气带着明显的疑惑:“兔崽子,这些事情你居然看得如此通透!以前就算你知晓,也总爱装傻充愣,今儿个怎么突然跟咱说这么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