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许久,朱槿叹息了一声,眉宇间染上几分沉重,他看向刘基,语气恳切地说道:“先生,我今日力荐您担任右丞相,并非为了朝堂制衡那般简单,实则是想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让天下百姓能真正得以修养生息。”
他顿了顿,目光飘向远方,似是陷入了回忆:“先生可还记得,那年您陪大哥朱标和我回凤阳老家祭祖的时候?”
“途经滁城,大哥和我夜里悄悄走访百姓,亲眼见到城中百姓易子而食的场景,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个世道变个模样,让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让百姓安居乐业,让‘何不食肉糜’不再是一句嘲讽世人的空话。”
说到这里,朱槿猛地收回目光,直视着刘基,眼神坚定而有力量:“先生,最多五年时间,我能保证,到时候父王治下不会再有饿死的百姓。同时我也可以向先生保证,五年之内,绝不会有劳民伤财的大规模战争,就算父王执意发动战争,我也会全力阻止。”
朱槿心里清楚,五年的时间,足够将杂交水稻和土豆在全国推广开来,有了这些高产作物,百姓温饱的问题便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自己的誓言也就有了实现的底气。
刘基听完朱槿这番话,整个人如遭雷击,愣在原地。
他本是青田名士,早年考中进士入仕元朝,可见惯了元廷的腐朽残暴、官吏的横征暴敛,见够了百姓在水火中挣扎的惨状,便弃了那昏暗的官场。后来辅佐朱元璋,并非贪图功名富贵,而是盼着能终结这乱世,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当官本就为了天下百姓,先前对着朱标说过要与百姓共天下的话,此刻听到朱槿这番让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誓言,内心更是深受触动。
他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原本平静的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嘴巴微微张开,却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回过神来,看向朱槿的目光中带着深深的震撼。
朱槿看着刘基震惊的模样,继续说道:“五年之后,就算先生想继续担任,我也会让父王取消您的丞相之职。”
刘基眉头紧锁,眼中满是不解,刚要开口询问,朱槿便慢慢说道:“先生莫急,听我细说。到时候我会建议父王取消丞相制度,这丞相制度看似能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实则弊端重重。
一来,丞相位高权重,极易形成专权局面,威胁皇权稳固,历史上权臣架空君主之事屡见不鲜,如汉代霍光废立皇帝,曹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皆因权柄过于集中;
二来,丞相一人之力有限,若遇庸碌之辈,便会阻碍政务运转,耽误国家大事,就像西晋的何曾,身居相位却只知奢华享乐,对朝政敷衍了事,致使纲纪松弛;
三来,丞相往往会拉帮结派,形成利益集团,相互倾轧,扰乱朝纲,唐代牛僧孺与李德裕的‘牛李党争’,便是因双方各结朋党,以丞相之位为争夺焦点,相互攻讦数十年,让朝廷深陷内耗。”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窗外,似在思考着什么,而后继续道:“没有了丞相,父王精力充沛,以他的勤勉,万事都可以亲力亲为,牢牢掌控朝堂。但我大哥就不同了,他性情温和,不似父王那般能承受繁杂政务的重压,到时候,我会给父王推荐内阁制度。”
刘基闻言,心中的疑惑更甚,忍不住开口问道:“请二公子为老朽解惑,敢问二公子,何为内阁?”
朱槿顿了顿,语气沉稳地开始详细讲解:“先生,我所说的内阁,并非像丞相那样总揽行政大权,而是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成员由皇帝从官员中选拔,他们的职责是为皇帝提供咨询、草拟诏令、审议奏章。
这些内阁成员品级不必太高,多为五品及以下官员,但必须是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之人。而且实行轮换制度,任期一般为三到五年,避免长期任职形成固定势力。他们没有直接指挥百官、处理政务的权力,所有的建议和草拟的诏令都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此外,内阁成员人数不固定,一般有多人组成,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牵制,避免出现一人专权的局面。这样一来,既能让有能力的大臣为朝廷效力,为皇帝分担政务压力,又能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保证皇权的稳固。如此,既解决了丞相权力过大可能威胁皇权的问题,又能让朝廷的政务得到妥善处理,可谓一举两得。”
“而这内阁制度,尤其适合大哥。大哥性情仁厚,待人宽和,不喜欢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内阁成员品级不高,难以形成威胁,且多人相互牵制,不会出现一人独大让大哥为难的局面;大哥心思细腻,善于倾听,内阁提供的多元意见能让他在决策时更周全,契合他体恤百姓、重视民生的理念;再者,大哥精力不如父王那般充沛,内阁能为他分担大量政务琐碎,让他有更多心力关注民生、教化等他看重的事务,不必被繁杂的行政流程拖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