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87章 霜风里的暖意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87章 霜风里的暖意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燕园的晨霜在银杏叶上凝成细小的冰晶时,袁姗姗已经踩着结了薄冰的石板路,走到了那片埋着种子的土地前。木牌上的“正在生长”四个字蒙了层白霜,像撒了把盐,而那道泥土裂缝里,终于顶出了个淡绿色的芽尖,裹着层透明的种皮,像裹着层薄纱。

“出来了。”她对着芽尖呵了口气,白汽落在芽尖上,种皮慢慢变软。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那个矮个女生,手里捧着件旧毛衣,是从宿舍衣柜里翻出来的厚款,“我妈织的,拆了给它做个小保暖罩。”女生说着抽出根毛线,小心地在芽尖周围围了个圈,毛线的颜色是浅黄的,像极了雪湖的芦苇花。

保暖罩的影子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晕,袁姗姗想起薛奶奶给刚出生的小猫做的棉窝,也是用旧毛线织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暖得很。“薛奶奶说旧线里有火气,”她摸着毛线的纹路,“用过的东西带着人的温度,比新的更护着小生命。”女生忽然指着毛线的接头处,那里有个小小的结:“你看这结,像不像布套上的铜环扣?”

袁姗姗凑近看,毛线结的形状确实像极了鲤鱼布套上的铜环,透着股妥帖的安稳。她想起那些布套在风雪里坚守的日子,铜环扣一次次被冻住又化开,却始终牢牢锁着传感器,像锁住了份不变的承诺。现在这毛线结围着嫩芽,也是份承诺吧——承诺在霜风里,给它一点不被冻僵的暖意。

两人蹲在保暖罩旁,看着阳光慢慢融化木牌上的霜。有只蜜蜂从远处飞来,落在毛线圈上,触角碰了碰芽尖,又嗡嗡地飞走了,像是来报喜的使者。女生赶紧翻开画夹,把蜜蜂的轨迹、毛线的弧度、芽尖的模样都画下来,画到一半忽然停笔:“该给它起个名字吗?”袁姗姗望着芽尖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不用起名,”她说,“就像雪湖的鲤鱼布套,叫什么不重要,知道它在那,就够了。”

清华园的创客空间里,林栋正用芦苇纤维给监测器做冬季防护罩。纤维里混了些羊毛,是姜小龙从家里带来的旧毛衣拆的,薛奶奶说“羊毛裹着草,冬天冻不着”。他把纤维铺在模具上时,发现羊毛纤维在灯光下泛着浅灰,和记忆里苔原的地衣颜色一个样。

“试试这个?”姜小龙递过来块蜡,是用蜂蜡和松脂熬的,“薛奶奶说涂在纤维表面,能防水防霜。”林栋用刷子蘸着蜡液往纤维上涂,蜡液渗入纤维的纹路,像给监测器穿了件隐形的雨衣。“上次改造的那批传感器,”他忽然抬头,“该去给它们也刷层蜡了,操场边的风大,怕冻坏了。”

两人提着蜡罐往操场走,路上遇见群踢足球的学生,球衣后背沾着草屑,像披了件绿色的披风。“学长,你们的监测器真神!”一个男生跑过来,指着球门边的草坪,“昨天它响个不停,我们才发现地下水管漏了,多亏了它!”林栋蹲下身,给监测器刷着蜡:“现在它穿了‘棉袄’,冬天也能好好干活。”

姜小龙已经在给传感器的接口处缠毛线了,用的还是女生拆的旧毛衣线:“这样接口就不会冻裂,”他指着毛线的颜色,“和草坪的颜色差不多,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踢球的学生们围过来看,有人伸手碰了碰毛线:“这线摸着暖和,传感器穿上也不冷了。”林栋看着他们眼里的好奇,忽然想起雪湖的孩子们——当年他们也是这样围着鲤鱼布套,用小手摸着银丝鳞片,问“它会不会冷”。

南京大学的标本馆里,江慧玲正给莲子幼苗的玻璃罩缠毛线。线是从和平鸽布套上拆下来的旧线,薛奶奶说“用旧了的线更软和”。她把线一圈圈绕在玻璃罩上,形成个螺旋形的纹路,像给幼苗搭了个小小的旋转楼梯,“这样风就吹不进罩子里了,”她说着想起雪湖的冬天,薛奶奶给布套缝的棉外套,也是这样一圈圈的针脚。

“江学姐,这线的颜色会变呢,”来整理标本的女生指着毛线,阳光照在上面时泛着微红,阴影里又成了深褐,“像布套的鳞片。”江慧玲抬头看,毛线的光泽确实像极了布套的银丝鳞片,在光影里变幻着颜色。她想起那些布套传回的监测数据,屏幕上的曲线何尝不是这样?在不同的光线下,在不同的季节里,藏着不同的故事。

女生忽然从包里掏出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些晒干的桂花:“我妈寄来的,说放在标本馆里能驱虫,”她往玻璃罩旁撒了点,“也让幼苗闻闻香味。”桂花的甜香混着腐叶土的清气,像给标本馆撒了把糖。江慧玲看着桂花落在毛线缠绕的玻璃罩上,忽然觉得这场景很熟悉——就像当年在雪湖,薛奶奶会往米酒坛里撒桂花,说“让酒也尝尝甜滋味”。

暮色漫进燕园时,袁姗姗给银杏幼苗的保暖罩加了层枯叶。风卷着寒气掠过树梢,木牌上的“正在生长”四个字在暮色里依然清晰。她蹲下身,听见毛线里传来细微的“簌簌”声,是幼苗在轻轻舒展叶片,像在回应这霜风里的暖意。

生态社团的学生们提着灯笼过来了,是用南瓜壳做的简易灯笼,里面点着LEd灯,不烫手。“给它照照亮,”一个男生把灯笼挂在木牌上,“晚上也能好好长。”灯笼的光透过毛线,在泥土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片小小的星空。袁姗姗想起雪湖的冬夜,村民们会在布套附近挂盏马灯,灯光照在银丝鳞片上,远远望去像颗不会灭的星星。

清华园的路灯亮起时,林栋和姜小龙在给最后一个监测器刷蜡。风卷着落叶掠过草坪,监测器的铃铛偶尔响一声,像在打招呼。园丁师傅推着热水壶过来了,壶里是刚烧的热水:“给你们暖暖手,”他把水壶递给两人,“今天降温,你们的‘小棉袄’可算派上用场了。”

林栋捧着热水壶,看着监测器在暮色里闪着微光,忽然觉得这场景很像雪湖的冬夜——炉火旁,薛奶奶织着布套的棉外套,王铁匠打着铜环扣,而湖里的布套在寒风里静静漂着,铜环偶尔响一声,像在说“我在呢”。现在这清华园的暮色里,监测器的铃铛声,学生们的笑声,师傅的脚步声,也像首安稳的夜曲,说着“都在呢”。

南京大学的标本馆闭馆时,江慧玲给莲子幼苗换了块新的桂花。玻璃罩上的毛线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幼苗的叶片比早上又舒展了些,像伸了个懒腰。她把和平鸽布套模型往玻璃罩旁挪了挪,让两者的影子在墙上叠在一起,像只带着幼苗飞翔的鸟。

走出馆门,霜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带着点疼。江慧玲裹紧了围巾,抬头望了望夜空,星星稀疏得像撒了把盐。忽然想起雪湖的星星,又密又亮,照在结冰的湖面上,像给布套铺了层碎钻。那时她总觉得星星太远,现在才明白,有些光不用太远,就像这玻璃罩里的幼苗,就像那毛线缠绕的监测器,就像燕园泥土里的银杏芽,带着人的温度,比星星更暖。

回到宿舍,袁姗姗在笔记本上画了个被毛线围着的绿芽,旁边写着“风里有暖意”。林栋的手机里存着监测器的夜景,灯笼的光透过毛线,在地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江慧玲给薛奶奶发了张照片,玻璃罩里的幼苗在灯光下睡得安稳,配的文字很简单:“它穿着旧线衣呢。”

很快收到回复,是段语音,薛奶奶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却很暖:“旧线衣好,裹着人的心气,冻不着。”

袁姗姗把手机放在枕边,听着窗外的风声。那些藏在毛线里的暖意,那些裹在蜡层里的坚持,那些落在桂花里的甜香,都在这霜风里悄悄生长。就像薛奶奶说的,万物都有心气,人对它们好,它们就攒着这股气,在最冷的日子里也不肯低头。而那些布套,那些监测器,那些木牌和灯笼,不过是把人的这份心气,织进了霜风里,织进了时光里,织成了层看不见的暖衣,裹着所有不声不响的生长,慢慢往前走。

月光从窗帘缝钻进来,在笔记本上投下道细长的光,刚好落在那个绿芽的图案上。仿佛能看见芽尖在光里轻轻颤动,带着毛线的暖意,带着人的牵挂,在霜风里,把根扎得更深,把叶伸得更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