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80章 夏蝉始鸣时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80章 夏蝉始鸣时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燕园的浓绿已经漫过了博雅塔的基座。袁姗姗蹲在静园的草坪上,手里捏着片皱巴巴的银杏叶——这是上周社团活动时,社员们用叶脉做的“自然书签”,叶肉被微生物分解得干干净净,只剩下网状的纤维,像极了雪湖鲤鱼布套的骨架结构。她忽然笑了,从口袋里掏出支铅笔,在叶脉的交叉处轻轻标注:“主脉直径0.3mm,支脉间距2.1mm”,恍惚间,竟像是在给布套做质检报告。

“姗姗,快来!我们逮到只天牛!”社团的学弟举着个透明盒子跑过来,盒里的天牛正用触角敲打塑料壁,发出细碎的“哒哒”声。袁姗姗凑过去看,天牛的鞘翅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纹,让她想起极地磷虾布套的荧光条纹。“别总想着做标本,”她接过盒子,指尖划过塑料壁上的划痕,“记下来它的活动轨迹更有意义——就像薛奶奶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路,得顺着看。”

她从背包里拿出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面画着天牛的简笔画,旁边标注着发现时间和地点。这是她今年春天开始做的“燕园昆虫日志”,没有传感器的数据流,只有铅笔勾勒的轮廓和歪歪扭扭的批注:“5月21日,静园,天牛3只,均停留在榆树叶上”“5月23日,未名湖岸,蜗牛爬行速率:每小时0.8米”。最末页贴着片雪湖的酒糟纤维,是她特意夹在里面的,说要让这些日常记录沾点“老家的气”。

清华园的荷塘已经铺满了圆叶,林栋坐在岸边的长椅上,看着几个孩子用竹竿捞浮萍。竹竿划过水面的涟漪,让他想起调试珊瑚礁布套时,潜水员搅动海水的样子。他的膝盖上摊着本《流体力学》,书页间夹着片荷叶,叶脉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上周做实验时,他测量了荷叶表面的疏水角度,数据和热泉口布套的防腐蚀涂层参数惊人地相似。

“林栋,你的‘荷叶实验’数据出来了吗?”姜小龙抱着台便携式光谱仪跑过来,仪器的探头还滴着水,“刚测了荷塘中心的水质,透明度2.7米,比去年同期高0.3米,看来咱们的‘校园净水计划’真管用。”他说着翻开数据记录本,里面贴着不同时期的荷叶照片,最新一张的背面,用红笔写着“薛奶奶:荷叶要留着露水才精神”。

两人往实验室走时,路过创客空间的展示窗。里面的展品换了新的:学弟们用回收塑料做的鸟巢,侧面留着通风孔,设计灵感来自沙漠骆驼布套的散热结构;环保社团做的雨水收集器,过滤层用了多层纤维,像极了袁姗姗缝布套时的“夹层法”。“你看那个鸟巢,”林栋指着窗里的模型,“入口角度30度,正好避开西北雨,和咱们给极地布套做的防风罩原理一样。”姜小龙笑着点头:“这叫‘无师自通’,就像薛奶奶没学过工程学,却能把布套的浮力控制得恰到好处。”

南京大学的生物实验楼前,种着几棵高大的悬铃木,树皮剥落的样子像极了雪湖老柳树的皮。江慧玲站在树荫下,看着本科生们给树苗做“生长记录牌”——牌上除了常规的高度、胸径数据,还多了行“周边鸟类活动频次”,这是她提议加上的,就像当年给青蛙布套加设声呐感应,要让数据多些“生态温度”。

“江学姐,这组土壤数据有点奇怪,”一个女生举着检测仪跑过来,屏幕上的有机质含量忽高忽低,“是不是仪器出问题了?”江慧玲接过检测仪,忽然闻到股淡淡的草木灰味——是后勤刚给草坪施了肥。“明天再测,”她笑着把仪器放回工具箱,“就像雪湖的鲤鱼布套,遇到米酒发酵时数据会波动,得等‘干扰项’过去才行。”

她的办公桌上,新添了个陶土花盆,里面种着株紫苏,是薛奶奶从雪湖寄来的种子。花盆的侧面,用指甲刻着圈浅浅的纹路,每道纹代表紫苏生长的一周,现在已经刻了六道——就像她给布套做的“生长日志”,只是记录对象从冰冷的设备,变成了会呼吸的植物。“这紫苏能驱蚊,”江慧玲给叶子喷水时,想起薛奶奶的话,“就像布套里的菖蒲粉末,万物都有自己的‘守护招’。”

傍晚的燕园,夕阳把未名湖染成了琥珀色。袁姗姗坐在石舫上,给社团的孩子们讲“自然观察法”。她没提任何专业术语,只说薛奶奶怎么通过鲤鱼的游动判断湖水肥瘦,怎么根据芦苇的颜色推测水位变化。“你们看那朵睡莲,”她指着水面上的花苞,“早上开,傍晚合,比闹钟还准——这就是最好的‘生态钟’,不用电池,不用校准。”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问:“袁姐姐,你说雪湖的布套现在还在工作吗?它们会不会想你呀?”袁姗姗愣了一下,忽然想起大年初一,她给鲤鱼布套系红绳时,手指被冰碴划了道小口子,血珠滴在布套上,薛奶奶说“这样就认亲了”。“它们不用想我,”她笑着揉了揉小姑娘的头发,“因为我们想它们的时候,就会更认真地守护身边的草木,这就像在给远方的它们写信。”

清华园的傍晚,林栋和姜小龙在操场跑步,汗水滴在塑胶跑道上,很快晕成小小的深色圆点。跑到第四圈时,林栋忽然指着看台上方的晚霞:“你看那云的形状,像不像极地布套记录的极光光谱?”姜小龙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天边的霞光正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边缘泛着紫色,和他们在苔原拍的照片几乎一样。“薛奶奶说‘天地是本大书’,”姜小龙喘着气说,“以前觉得是老话,现在才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早就写在天上水里了。”

南京大学的图书馆闭馆铃响时,江慧玲正把最后一本《生态监测年报》放进档案柜。今年的年报里,多了个特别的章节——“校园生态与传统智慧”,里面收录了薛奶奶的布套制作笔记,还有三所学校学生的“自然观察日记”。她摸着纸页上袁姗姗画的天牛素描,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们辗转反侧的布套参数,那些跨越山海的监测数据,最终都化作了此刻的平静:就像悬铃木的树皮会自然剥落,就像紫苏的叶子会随日光转动,就像所有轰轰烈烈的故事,终会变成柴米油盐般的寻常,却在寻常里,藏着最坚韧的生长。

夜深了,袁姗姗躺在燕园的宿舍床上,听着窗外的蝉鸣渐起。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林栋发来的照片:清华园的荷塘里,萤火虫的光像散落在水面的星星,和当年极地磷虾布套的荧光一样温柔。江慧玲随后发来一张:南大实验室的窗台上,紫苏的影子在月光里轻轻摇晃,像个小小的绿色逗号。

袁姗姗回复了张自拍,背景是静园的草坪,她手里举着那片银杏叶脉书签,书签的影子投在脸上,像张细密的网。她配的文字很简单:“夏蝉叫了,一切都好。”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远处的博雅塔敲了十下钟。钟声穿过层层叠叠的绿,掠过未名湖的水面,像在回应着什么。那些关于布套的记忆,此刻都化作了这夏夜的一部分:在蝉鸣里,在星光里,在叶脉的纹路里,在每个认真生活的当下里。它们没有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就像雪湖的米酒会变成酒糟,酒糟会变成纤维,纤维会变成布套,而布套最终会变成泥土,滋养出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夏天,更多的,关于守护的寻常诗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