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57章 潮间带的红树林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57章 潮间带的红树林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车窗外的咸腥气越来越浓,姜小龙把脑袋探出车窗,远处的海岸线像条银灰色的丝带,被晨雾裹着,若隐若现。“快看!那是红树林!”他指着雾中透出的深绿色剪影,兴奋地拍着林栋的肩膀,“比资料里的还壮观!”

林栋踩下刹车,越野车在沙地上滑出一道浅痕。袁姗姗早已打开车门,正弯腰查看刚从包里翻出的布样——红树的气生根用深褐色丝线绣得盘根错节,每根根须的末端都缀着颗小米粒大的珍珠,像潮水退去后留在根上的水珠。“薛奶奶说潮间带的布套得‘能屈能伸’,”她把布样往传感器上比量,“涨潮时要能跟着浮起来,退潮后得牢牢抓住泥地,所以我在边缘缝了可调节的松紧带,里面还衬了层渔网上拆下来的胶丝,防水又耐磨。”

江慧玲的视频通话恰好打进来,屏幕里的她正举着张设计图,背景是实验室的水族箱,里面模拟着潮间带的水流。“红树林的气生根有特殊的通气组织,”她手指点着图上的网格,“我参考这个结构,给布套加了蜂窝状的透气孔,既能让海水流通,又能过滤掉泥沙。你们看,这是3d打印的模型,和你们手里的布样能对上吗?”

袁姗姗把布样凑近镜头,绣线勾勒的气生根与图上的结构完美重合,珍珠点缀的位置正好是模型里标注“通气孔”的地方。“严丝合缝!”她笑着转动布样,“薛奶奶用鱼鳔胶泡过的线果然好用,摸起来滑溜溜的,刚才沾了点海水,一点都没渗进去。”

“对了,”江慧玲忽然切换镜头,水族箱里的模拟传感器正随着水流上下浮动,“我在浮力模块里加了个小机关——退潮时,布套会自动收紧,气生根的绣线会凸起,像真的红树根系一样抓住泥地;涨潮时就舒展开,带着设备浮在水面,你们试试?”

林栋已经抱起传感器往滩涂走去,姜小龙扛着工具箱跟在后面,鞋跟陷进软泥里,发出“咕叽”的声响。“这泥也太黏了吧!”他拔出脚,鞋底挂着团黑乎乎的泥,“难怪要加抓地设计,不然设备早被冲走了。”

袁姗姗蹲在滩涂上,小心翼翼地把布套套在传感器外。红树气生根的绣线果然随着她的动作变化——用手往下按,根须绣线就鼓起,像在发力抓地;松开手,线又变得柔软,布套轻轻上浮,珍珠在晨光里闪着光。“太神奇了!”她惊喜地发现,每个珍珠孔里都藏着根细如发丝的铜丝,“这是王铁匠加的记忆金属丝吧?能跟着湿度变形状!”

“没错,”江慧玲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铜丝遇水会收缩,干燥时舒展,正好配合潮汐的节奏。我还在里面嵌了个微型盐度计,数据会实时传到后台,你们看布套内侧的小灯——蓝色是正常盐度,红色就是盐度过高,得赶紧调整位置。”

说话间,远处的潮水开始上涨,先是漫过脚面的清水,带着细小的贝壳和藻类,很快就没过了膝盖。林栋注意到,传感器的布套果然自动展开,气生根绣线舒展开来,像片小小的红树丛林,托着设备在水面上轻轻浮动。珍珠孔里的铜丝发出微弱的电流声,像是在给设备供电。“这是把潮汐能转换成电能了?”他惊讶地看着布套上亮起的蓝灯,“江学姐,你这设计也太绝了!”

“是薛爷爷提醒我的,”江慧玲笑着说,“他说以前的渔民会用红树果做浮子,能跟着潮水动,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个原理用到设备上。对了,布套的边角有个小口袋,里面是防藤壶的药膏,记得每天涂一次,那些小贝壳粘在上面可难清理了。”

姜小龙已经在附近找到棵成年红树,树干上垂着密密麻麻的气生根。“栋哥,这里的根须比布套上的密多了!”他指着根上附生的小螃蟹,“还有活的‘住户’呢!”袁姗姗赶紧拿出相机拍照,镜头里,传感器的红树布套与真的红树根混在一起,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小螃蟹甚至爬到布套上,用螯钳碰了碰珍珠,像是在打招呼。

“这就是薛奶奶说的‘融入环境’,”林栋若有所思,“设备不光要好用,还得让这里的生物觉得‘不陌生’,才不会被破坏。”他试着把传感器往红树根旁挪了挪,布套上的气生根绣线立刻与真的根须缠在一起,像在互相“牵手”。

潮水涨至最高处时,姜小龙突然喊了一声:“快看!那是什么?”只见传感器的布套突然发出柔和的绿光,气生根绣线之间浮现出细密的网纹。“是防冲击模式!”江慧玲的声音带着兴奋,“刚才涌来的浪有点急,布套自动展开了防护网,用的是渔网上的高强度纤维,能缓冲冲击力。”

浪头过后,布套又恢复了原状,只是珍珠上多了些晶莹的水珠。袁姗姗伸手去擦,却发现水珠顺着绣线的纹路流进了底部的小孔里,“这是在收集海水样本?”她凑近一看,布套内侧果然有个透明的小管,里面装着刚收集的海水,“盐度计就是靠这个取样的吧?太方便了!”

退潮后的滩涂像块巨大的黑巧克力,裂开一道道缝隙,露出藏在底下的沙虫和贝类。林栋他们趁机检查设备的抓地情况——布套上的气生根绣线果然紧紧嵌在泥里,任凭姜小龙怎么拉都纹丝不动。“抓力测试通过!”姜小龙拍了拍布套,“比我这鞋靠谱多了。”

袁姗姗蹲在布套旁,给每个珍珠孔涂防藤壶药膏。药膏带着股淡淡的薄荷味,是薛奶奶用艾草和海水煮的,据说红树本身就会分泌这种气味驱赶寄生虫。“你看这布套的针脚,”她指着根须的交汇处,“是双线锁边,和薛奶奶纳鞋底的手法一样,难怪这么结实。”

这时,布套内侧的灯突然变红,还发出轻微的蜂鸣。“盐度过高了!”江慧玲的声音立刻响起,“赶紧往红树林深处挪,那里有淡水溪流汇入,盐度低。”林栋抱起传感器往深处走,果然,越靠近红树主干,水就越清,布套的灯很快又变回了蓝色。

“原来红树真的能调节盐度,”姜小龙看着手机上的实时数据,盐度曲线像条下降的滑梯,“布套上的气生根绣线还在吸收水分呢,你看它好像变饱满了!”袁姗姗摸了摸绣线,果然湿乎乎的,“这是在帮设备过滤盐分吧?线里的棉芯能吸走多余的盐,薛奶奶说红树的根就是这么干活的。”

夕阳西下时,他们已经在潮间带布好了五台传感器。每个布套都与周围的红树融为一体,气生根绣线随着晚风轻轻晃动,珍珠和贝壳在余晖里闪着温暖的光。姜小龙躺在滩涂上,看着远处的潮水再次上涨,传感器的布套像片小小的红树森林,在水面上漂浮,蓝灯连成一片,与天边的晚霞相映成趣。

“我突然明白薛奶奶为什么要绣这些细节了,”袁姗姗轻声说,“红树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生长,靠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根须、珍珠般的通气孔,还有和潮汐共生的智慧。我们的设备也是一样,不光要硬科技,还得有这种‘软适应’的本事。”

林栋打开团队群,把今天的照片发了进去。薛爷爷很快回复了个竖起大拇指的表情,后面跟着句:“红树的根,扎得越深,长得越高。”江慧玲发了个红树生长的动图,配文:“明天带你们去看红树的幼苗,布套设计可以再加个‘幼苗模式’。”

姜小龙抢过手机,发了段传感器在潮水里浮动的视频,配文:“猜猜布套上的珍珠能亮到几点?赌一包辣条!”

袁姗姗看着布套上渐渐亮起的绿灯——那是夜间模式启动了,气生根绣线发出柔和的荧光,像红树在夜里悄悄生长。她忽然想起其其格送的芨芨草布样,赶紧从包里翻出来,放在红树布套旁边。草原的坚韧与海岸的灵动,在暮色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潮水再次退去时,他们在传感器旁插了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红树007”,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珍珠图案。林栋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布套上的气生根绣线,忽然觉得这些针脚里藏着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无数人的心意——薛奶奶的针线、王铁匠的金属丝、江慧玲的算法、红树本身的智慧,甚至是这潮起潮落的大海,都在为这个小小的设备注入生命力。

“下一站去哪?”姜小龙啃着压缩饼干,眼睛亮晶晶的,“我查了资料,热带雨林里有种会‘走路’的树,咱们要不要去看看?”

袁姗姗立刻拿出针线包,开始勾勒新的布样:“那得绣上气生根和板状根,还得加个‘移动传感器’,跟着树走!”

林栋看着手机上不断传来的潮汐数据,红树布套的盐度曲线平稳得像条直线。他想起江慧玲说的话:“最好的设备,是让人忘了它是设备。”此刻,夕阳穿过红树的枝叶,落在布套上,珍珠的光、绣线的影、海水的痕,混在一起,真的像棵活着的小红树,在潮间带的泥地里,悄悄扎下了根。

夜深了,他们在附近的渔民小屋借宿。袁姗姗还在灯下修改布样,给红树的叶子加了片荧光绣线,“这样夜里也能看见设备在哪了。”姜小龙则在调试后台数据,惊讶地发现布套收集的潮汐能已经足够设备运转三天,“江学姐说这叫‘自给自足’,以后咱们不用带充电宝了!”

林栋站在窗前,望着潮间带的方向。月光下,五盏绿色的小灯在红树间闪烁,像星星落在了海边。他知道,这些带着红树布套的传感器,会像真正的红树一样,在这里生长、适应,把潮起潮落的秘密,变成一行行跳动的数据,也变成布套上越来越鲜活的针脚。而他们的旅程,就像这潮汐,从未停止向前,却总在温柔地回望——回望那些藏在针脚里的牵挂,那些融在代码里的心意,那些被海风、被草原、被沙漠记住的,关于陪伴与成长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