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53章 省城展台的星光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53章 省城展台的星光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谷雨的清晨,省城展览馆的玻璃幕墙映着初升的太阳,像块巨大的蓝宝石。林栋踩着梯子往展板上挂传感器样机时,能闻到隔壁展位飘来的米酒香——那是雪湖特产区的展位,薛爷爷正举着陶罐给参观者倒酒,蓝布褂子上别着的桂花胸针在人群里闪着光。

“左边的莲花布套再摆高点,”袁姗姗举着卷尺在下面指挥,帆布包上的银线桂花沾了点露水,泛着温润的光,“要让评委一眼看到水乡款和山区款的区别——莲花款带水质传感器,松柏款加了海拔监测,标签得贴在布套内侧,别挡住绣花。”

姜小龙抱着台笔记本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江慧玲刚发来的视频。“南大的观测数据同步好了!”他把电脑放在展台中央,画面里紫金山天文台的星轨图与雪湖茶园的温度曲线在屏幕上交织,像两条缠绕的丝带,“江学姐说这组联动数据能惊艳评委,特意加了动态效果,你看这星光流动的速度,正好和温度变化的频率一致!”

林栋爬下梯子,额角沁着层薄汗。他接过电脑调整角度,让星轨图正好投射在展台的背景板上——那是袁姗姗用蓝印花布拼的巨幅地图,雪湖的位置绣着金桂,南京的位置缀着银星,清华园则用白线绣了座校门,三地之间用银线连成网,像张洒满光的蜘蛛网。

“农业局的王局长来了!”袁姗姗忽然拽了拽林栋的袖子,声音里带着点紧张。只见王局长陪着几位戴胸牌的评委走过来,目光立刻被背景板上的银线网吸引。“这地图是手工绣的?”他弯腰打量着雪湖的桂花图案,指尖拂过银线,“比打印的有温度,一看就带着乡土气。”

林栋赶紧递上宣传册,封面上印着三个场景的合影:清华园的实验室、雪湖的茶园、南京大学的观测站,每个场景里都有套着同款布套的传感器。“这是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他指着照片,“清华大学负责硬件研发,雪湖负责实地测试和布套制作,南京大学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评委里有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拿起莲花款传感器翻来覆去地看:“这布套的针脚不简单,是苏绣的‘打籽绣’吧?我老家的绣娘也会这手艺。”他忽然笑了,“把传感器藏在莲花里,既美观又防磕碰,比国外那些光秃秃的仪器有人情味多了。”

袁姗姗赶紧解释:“是薛奶奶教的,她年轻时在苏州学过绣活。莲花的花瓣里藏着水质探头,莲子的位置留了充电口,既不影响功能又好看。”她按下传感器底部的按钮,莲花布套的花瓣突然微微张开,露出里面的检测探头,引得评委们发出一阵惊叹。

姜小龙趁机打开数据后台,雪湖茶园的实时数据正源源不断地传进来,与省城展览馆的环境参数在屏幕上形成对比曲线。“您看,”他指着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使在不同地区,传感器的稳定性误差也能控制在0.2c以内,这是用江学姐他们优化的算法实现的,比行业标准高30%。”

老教授忽然指着屏幕角落的小喇叭图标:“这是什么?还带声音功能?”林栋笑着按下播放键,薛爷爷的声音立刻在展位响起:“水温正好,能插秧喽——”这是专门为水乡设计的提示音,用方言录制,比标准普通话更接地气。

“这个好!”王局长拍了下手,“农民不一定看得懂数字,但一听乡音就知道该干啥。你们把技术做进了老百姓的生活里,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他转向身后的工作人员,“记一下,这个‘雪湖·桂’传感器,优先纳入全省农业推广目录。”

中午的休息时间,展位前依然围着不少人。袁姗姗正给位老太太演示松柏款传感器,老人的手指在布套上轻轻摩挲:“这松针绣得真像,我家老头子年轻时在山里种过树,要是当年有这玩意儿,就不用天天爬山看墒情了。”

林栋趁机给江慧玲发视频,镜头里她正站在南京大学的答辩厅外,白衬衫上别着袁姗姗送的银线桂花书签。“答辩很顺利!”江慧玲的声音带着雀跃,“评委特别喜欢雪湖的案例,说‘地空联动监测’的思路很新颖。对了,我把你们的布套照片给系主任看了,他说要跟雪湖合作开个‘科技绣品’ workshops,让城里孩子也学学怎么把技术和传统结合。”

“我们刚得了王局长的推荐,”林栋把镜头转向背景板上的银线网,“老教授说咱们的布套有苏绣的影子,薛奶奶听了肯定高兴。”他忽然想起什么,“你们观测站的新设备什么时候装?我让姜小龙预留了十套带星图的布套,这次展会结束就寄过去。”

江慧玲笑着晃了晃手里的布样:“南京的绣娘已经开始仿了,我加了点天文元素,比如把北斗七星绣成传感器的形状,算是南北合璧。对了,中科院的老师看了我们的地空数据,说想在全国建五个监测点,雪湖是首选,下个月会派人去考察。”

挂了视频,袁姗姗发现展位上多了个熟悉的身影——张教授正和农大的李教授讨论着什么,两人手里都拿着传感器样机,对着布套上的针脚指指点点。“你们的布套不仅是保护壳,更是文化载体,”李教授看到林栋,立刻招手,“我刚跟张教授说,建议把这个纳入‘非遗 科技’的研究项目,既能保护传统手艺,又能促进技术落地。”

张教授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清华美院的老师,他们想和雪湖合作开发系列布套,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设计图案。比如给西北的传感器绣上胡杨,给西南的加上竹编纹,让每个地方的传感器都带着家乡的印记。”

林栋忽然想起薛奶奶竹筐里那些没绣完的布套,边角料上还画着各种草图:有带马头琴图案的,有缀着葡萄纹的,显然老人早就有了类似的想法。“薛奶奶说,”他笑着转述,“手艺就像传感器,得跟着环境变,但根不能丢。”

下午的推介会现场,林栋站在台上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时,袁姗姗在台下用投影仪同步播放布套的制作过程。当画面切到薛奶奶教婶子们绣桂花时,台下响起一阵掌声——镜头里,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握着纤细的金线,在蓝印花布上绣出整齐的针脚,旁边的传感器正安静地记录着室温,像个认真的学生。

“我们的传感器有两个核心,”林栋举起莲花款和松柏款,“一个是清华园研发的硬件模块,保证数据精准;另一个是雪湖绣娘的布套,让技术有温度。”他调出与南京大学的合作数据,“加上紫金山天文台的算法支持,三者结合出的产品,既能满足科研需求,又能适应乡村实际。”

提问环节,有位企业家站起来:“批量生产时,布套的手工成本会不会太高?”袁姗姗接过话筒,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已经培训了雪湖的二十位绣娘,采用‘集中绣制 分散领料’的模式,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让留守妇女在家创收。这是上个月的工资单,最高的婶子挣了三千多,比外出打工还划算。”

更意外的提问来自位民俗学家:“布套上的图案有什么讲究?我看桂花都是五瓣,星图的位置也很特别。”林栋解释道:“五瓣桂花对应传感器的五个核心模块,星图的坐标则来自南京大学的观测数据,每个图案背后都有技术逻辑,不是随意绣的。”他指着松柏款,“松针的数量是七根,对应海拔监测的七个档位,老百姓一看就懂。”

推介会结束时,王局长亲自给他们颁发了“最佳乡村创新奖”,奖杯的底座上刻着朵桂花,旁边缀着行小字:“科技扎根土地,方能枝繁叶茂”。林栋捧着奖杯时,忽然觉得这重量里,既有清华园的代码、南京大学的算法,更有雪湖的丝线、薛奶奶的针脚,和无数双托举着梦想的手。

返程的路上,姜小龙数着订单合同,兴奋得睡不着。“整整五百台!”他把合同摊在座位上,“水乡要两百,山区要一百五,南大观测站五十,还有一百台是省里的科技馆订的,说要当展品。”他忽然指着窗外,“快看!晚霞像不像姗姗姐绣的莲花?”

袁姗姗往窗外望去,夕阳把云层染成了粉紫色,确实像朵盛开的莲花。她从包里掏出个新绣的布套,上面是省城展览馆的轮廓,银线绣的玻璃幕墙上,嵌着三颗连在一起的星星,分别标着“清”“雪”“南”三个字。“给这次展会留个纪念,”她把布套套在奖杯底座上,“以后每到一个地方,就绣个地标,攒成本‘传感器的旅行日记’。”

林栋看着那个布套,忽然想起老教授说的话:“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或许他们做的,就是这样的事——让传感器藏在莲花里、松柏间、星图下,让冰冷的数据流变成薛爷爷的乡音、绣娘的针脚、星空的轨迹,最终融在老百姓的日子里,像雪湖的桂花,悄无声息,却香飘满径。

车窗外的夜色渐浓,袁姗姗把展会的奖牌小心地放进布套,银线星星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林栋打开手机,雪湖酒厂的温度数据正跳着进来,15.3c,稳定得像个承诺。他忽然在团队群里发了条消息:“下一站,去西北看看胡杨的生长温度。”

消息发出没多久,江慧玲的回复就跳了出来,带着个笑脸表情:“我查了天文台的星图,西北的夏季星空特别美,咱们的传感器能同时测胡杨的墒情和银河的辐射,就叫‘沙漠里的星光’吧。”

袁姗姗看着屏幕,指尖在布套上轻轻点着那颗标着“雪”的星星,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布套,早已不是简单的容器——它装着三个年轻人的梦想,装着城乡之间的对话,装着传统与未来的拥抱,更装着所有关于土地与星空的约定,在谷雨的夜色里,散发着比星光更温暖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