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48章 桂花树下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48章 桂花树下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春分的阳光把“乡村振兴科技展”的展厅照得透亮。林栋踩着梯子往展板上挂专利证书复印件时,能闻到隔壁展台飘来的草莓香——那是邻县农业合作社的展位,摆着排智能温室模型,玻璃罩里的草莓红得像颗颗小灯笼。

“左边再挪三指宽,”袁姗姗站在下面举着卷尺,声音清亮得盖过展厅的喧嚣,“要和‘雪湖生态监测网络’的地图对齐,评委进来第一眼就得看到咱们的核心技术。”她今天穿了件浅绿的衬衫,领口别着枚桂花形状的胸针,是用传感器的边角料做的,阳光下泛着哑光的银白。

林栋调整证书位置时,指尖触到复印件上的“实用新型专利”字样,忽然想起申请专利那天,江慧玲在视频里反复叮嘱:“权利要求书一定要写清楚磁环的尺寸范围,不然容易被仿冒。”当时她正对着《专利法》课本做标记,台灯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认真的小法官。

“样机都摆好了?”林栋爬下梯子,目光扫过展台中央的展示台——二十台传感器样机整齐排列,蓝印花布套上的桂花图案在射灯下格外醒目,每台旁边都立着洒金宣纸写的铭牌,“清华园研发·雪湖制造”的字样透着点文气,和周围工业化的展品形成有趣的对比。

“放心吧,”姜小龙戴着白手套,正在给样机除尘,“每台都开机测试过了,数据上传稳定得很。姗姗姐缝的布套也检查了,没脱线的,特别是给江学姐留的那台,望远镜图案绣得跟真的一样。”他忽然压低声音,“张教授刚才来过,说农业局的李局长十分钟后到,让咱们准备好汇报。”

袁姗姗从资料袋里抽出份数据表,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雪湖的实测数据:绿色是正常温度,红色是预警值,旁边还贴着发酵池的照片,“这样李局长一看就懂,不用解释太多专业术语。”她把数据表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忽然指着布套上的酒葫芦图案,“薛爷爷说这个得重点介绍,酒厂用了半个月,出酒率提高了7%,比任何参数都有说服力。”

展厅入口传来一阵骚动,张教授陪着位穿西装的中年男人走过来,正是农业局的李局长。“这就是‘雪湖·桂’传感器项目组的同学们,”张教授笑着介绍,“林栋负责硬件研发,袁姗姗做应用设计,姜小龙……”他看了眼正忙着给样机通电的姜小龙,“是全能助手,哪儿都缺不了。”

李局长的目光落在布套上的桂花图案上,眼神里带着惊讶:“这外壳是手工缝的?很有乡土特色啊。”他拿起台样机,掂量了两下,“看着不复杂,农民能学会用吗?”

“特别简单,”袁姗姗按下传感器侧面的大按钮,显示屏立刻亮起大号字体的温度数值,“按这个键看当前温度,长按三秒进入设置,图标都是薛爷爷他们能看懂的——太阳代表高温,雪花代表低温,酒葫芦就是针对酒厂的专用模式。”

林栋补充道:“我们还做了语音报警功能,超过设定温度就会喊‘温度高了,快翻料’,用的是薛爷爷的声音,乡亲们听着亲切。”他调出后台数据,雪湖酒厂的温度曲线在屏幕上平稳起伏,“这是近半个月的记录,以前需要人工两小时测一次,现在手机上随时能看,还省了三个劳力。”

李局长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忽然指着条微小的波动:“这里为什么会降0.3c?是设备问题吗?”

“不是,”林栋的底气很足,“那天雪湖下了场小雨,发酵池的保温层吸了点潮气,温度自然降了点。这正好说明传感器灵敏,连这种细微变化都能捕捉到。”他看向张教授,“我们的校准精度能到±0.1c,比农业局现在用的进口设备还高。”

正说着,姜小龙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江慧玲的视频:“李局长!江学姐说她那边的天文传感器也能用咱们的抗干扰技术,南京大学天文系想订一批做观测站!”

视频里的江慧玲站在紫金山天文台的穹顶下,身后是巨大的望远镜:“李局长好!我们测过了,‘雪湖·桂’的双磁环设计能有效屏蔽城市光污染带来的电磁干扰,比进口屏蔽罩成本低60%。要是能推广到全国的观测站,能省不少经费呢!”

李局长接过手机,和江慧玲聊了几句,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想法就是活络,”他把手机还给姜小龙,拍了拍林栋的肩膀,“农业局先订三百台,覆盖全市的重点合作社。另外,你们的跨校合作模式很好,我会跟科技局反映,争取给你们争取点产学研经费。”

送走李局长,姜小龙立刻举着订单欢呼:“三百台!咱们的生产线得加把劲了!”他忽然指着展台前围过来的人群,“快看,好多老乡在问呢!”

一位挎着竹篮的大娘拿起台样机,翻来覆去地看:“这布套真好看,能单卖不?我想给我家孙子当书包挂件。”袁姗姗笑着递过张说明书:“大娘,布套不单卖,但买传感器送一个,都是薛爷爷家的婶子们缝的。您家种的啥?要是大棚蔬菜,这个能测土壤湿度,比用手摸准多了。”

林栋蹲下身,给大娘演示如何校准:“您看,把这个探头插进土里,按一下这个按钮,屏幕上的小树苗图标变绿了,就说明湿度正好;要是变黄,就得浇水了。”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在雪湖给薛爷爷演示时,老人也是这样皱着眉头,直到看到传感器准确报出米酒温度,才露出信服的表情。

展台前的人越来越多,有合作社的技术员来问参数,有学校的老师咨询教学用样机,还有几个大学生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说是想借鉴他们的跨校合作模式。袁姗姗忙着分发资料,姜小龙负责演示操作,林栋则在一旁解答技术问题,三个人配合得像台精密的仪器,忙而不乱。

中午的阳光透过展厅的玻璃顶,在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张教授提着盒饭走过来:“歇会儿吧,我替你们盯十分钟。”他看着狼吞虎咽的三人,忽然叹了口气,“还记得你们刚提项目时,连个像样的电路图都画不完整,现在都能接三百台的订单了。”

林栋嘴里塞着米饭,含糊不清地说:“还得谢谢您当时没把我们的申请扔了。”他想起大一时,自己拿着张皱巴巴的传感器草图找张教授,被批“异想天开”,是袁姗姗拉着姜小龙做了个简易模型,才勉强争取到实验室的角落工位。

“是你们自己争气,”张教授看着展台上的样机,“特别是这个布套设计,把技术和乡土结合得真好。袁姗姗,你奶奶是不是雪湖有名的绣娘?我看这针脚有她的影子。”

袁姗姗的脸颊微微发烫:“是奶奶教我的,她说好手艺要用到实在地方。”她从包里掏出块新绣的布样,上面是清华园的二校门和雪湖的酒厂并肩而立,“准备做批纪念版,送给帮助过咱们的人。”

下午闭展前,江慧玲的视频又打了过来,这次她身后跟着几位穿白大褂的研究员。“我们系主任说要跟你们签长期合作协议,”她举着份文件,兴奋得声音发颤,“以后南大的科研设备用你们的传感器,你们的生态监测网络用我们的数据分析模型,双赢!”

林栋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笑脸,忽然觉得科技展的展台像个奇妙的坐标点——向东是雪湖的桂花林,向西是清华园的实验室,向南是金陵城的天文台,无数条线在这里交汇,织成了张看不见的网。而他们的传感器,就是这张网上的节点,传递着温度、湿度、电磁信号,也传递着跨越城市的信任与约定。

收拾展台时,姜小龙发现角落里放着个信封,是位参观的老教授留下的,里面装着两百块钱和张字条:“买布套的钱,不用送传感器,就想留个念想——看到你们,就想起年轻时搞科研的样子。”

袁姗姗把钱小心地收起来:“回头用这个钱买些丝线,让婶子们多绣些布套,送给像老教授这样的人。”她忽然指着展厅外的天空,“你看,晚霞像不像桂花的颜色?”

林栋抬头望去,夕阳把云层染成了金红色,温柔得像雪湖的桂花蜜。他想起专利证书上的两个地址,想起李局长的订单,想起江慧玲在天文台的笑脸,忽然明白所谓的成功,从来不是孤零零的奖杯,而是像这晚霞一样——是无数道光交汇的结果,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温暖。

姜小龙扛着最后一箱样机往车上走,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雪湖的桂花,清华园的代码,金陵城的星星,凑成一家……”林栋和袁姗姗跟在后面,听着他跑调的歌声,看着展台上残留的桂花布套影子,忽然觉得,属于“雪湖·桂”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最热闹的篇章。而那些藏在布套针脚里、代码注释里、数据曲线里的约定,正在春风里,慢慢长成参天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