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10章 远行的坐标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10章 远行的坐标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凌晨四点的月台还浸在墨色里,只有几盏路灯在铁轨尽头晕出模糊的光团。林栋拖着行李箱站在黄色安全线后,轮子碾过碎石的“咯吱”声,在空旷的站台上格外清晰。母亲往他手里塞了个保温杯,水汽从盖子缝隙钻出来,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带着红糖姜茶特有的辛辣甜暖。

“薛老怎么没来?”林栋攥着车票的手指微微发紧,票面上的“雪湖站——北京西站”像道被油墨封印的符咒。

“说怕哭出来丢人,”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老茧蹭过他的校服领口,“让我给你带句话——‘到了清华园,站桩别偷懒,比啥保健品都管用’。”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层层打开,是那台修了无数次的矿石收音机,“老人家说,这玩意儿比手机靠谱,没电了也能听广播,想家了就调回雪湖的波段。”

林栋把收音机塞进背包侧袋,指尖触到熟悉的木质外壳,忽然想起薛老转动旋钮时的样子——老人总说“电波这东西,能跨过千山万水”。此刻站台上的风卷着铁轨的铁锈味扑过来,像要把这句话刻进他的骨头里。

“栋哥!等等我!”张超的声音从检票口冲出来,运动服外套敞开着,露出里面印着“雪湖体校”的背心,怀里抱着个篮球,气门芯还在往外冒气。“差点迟到!”他把球往林栋手里一塞,“教练说这是‘好运球’,用它练过的队员都拿了名次。到北京有空就拍拍,手感别生了,等你回来咱们打全场。”

篮球的橡胶味混着张超身上的汗水味,林栋捏了捏球面——气放得刚好,不软不硬,像薛老说的“力道要含三分松”。“这球……”

“我特意放的气,”张超挠挠头,发梢还滴着露水,“怕过安检时响,到了北京自己打气。球针塞在气门芯里了,就像你教我的‘隐藏条件’。”他忽然从背包里掏出个笔记本,“这是我新记的投篮数据,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问题……”

“上车再看。”江慧玲抱着本书跑过来,校服裙在风里掀动,像只白鸟的翅膀。她把书往林栋怀里一送,是本《大学物理习题集》,扉页上贴着张手绘的思维导图,把高中物理和大学课程的衔接点标得清清楚楚,“物理老师说这本题型最经典,每道题旁边我都写了思路提示,像你以前给我讲题那样。”

书里夹着张照片,是上次在实验室拍的——林栋蹲在地上焊电路板,吴小燕举着万用表,张超抱着篮球在背景里做鬼脸,江慧玲自己站在镜头外,只露出半只握着笔的手。“背面有地址,”她的声音低了些,“清华物理系的师兄给的,说有不懂的题可以寄过去问,他每周都回雪湖探亲,能顺便带回来。”

林栋翻到背面,果然有行娟秀的字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指南针,箭头指向雪湖的方向。这时吴小燕背着个工具箱冲过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网线,眼镜片上蒙着雾。“差点忘了这个!”她从箱子里掏出个巴掌大的装置,“离线导航仪,我用旧手机改的,预装了清华园的地图,连哪栋楼的wiFi密码是多少都录进去了。”

装置屏幕上跳动着绿色的代码,吴小燕戳了戳屏幕:“你看,这是‘极速先锋’的实时监控画面,想家了就点开,能看到咱们以前刷题的位置。徐铭说给你留着VIp座位,电脑永远开着,桌面是咱们的合影。”

她忽然压低声音,从工具箱夹层里抽出张芯片:“这个藏好,别让安检看见。是我做的‘雪湖数据库’,里面有薛老的电台笔记、你爸的修理手册、还有咱们全班的错题集,用密码才能打开,密码是你的生日。”

袁姗姗是最后到的,辫子上别着片枫叶标本,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这是文科班同学凑的‘思乡包’,”她把包递过来,布面印着雪湖的湖景,“里面有桂花糕,王婶家做的,说放半个月不坏;还有枫叶书签,秋天捡的,压了三个月,颜色正正好;最底下是本诗集,每首诗旁边都写了注释,像你教我物理公式那样。”

布包内侧缝着块小布片,绣着“一路顺风”四个字,针脚歪歪扭扭的。“是我绣的,”袁姗姗的脸红到了耳根,“第一次绣,针脚不好看,但比买的有心意,就像你说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广播里响起检票通知,带着电流的女声在站台上回荡。父亲把行李箱的拉杆递给林栋,母亲往他口袋里塞了包南瓜籽,“路上嗑着解闷”。张超还在絮絮叨叨说他的投篮数据,吴小燕反复演示导航仪的用法,江慧玲把习题集的边角又压了压,袁姗姗的手指绞着布包的带子,眼圈红得像浸了水的海棠。

“上车吧。”父亲推了推他的胳膊,声音有点哑。

林栋转身的瞬间,张超忽然喊了声:“栋哥!记得咱们的约定!”——去年决赛前,他们在球场拉钩,说将来一个进清华物理系,一个进省篮球队,十年后要在雪湖建个“科学运动馆”,用物理原理指导训练。

列车的灯光刺破黑暗,带着巨大的轰鸣停在站台边。林栋踏上踏板时,回头望了一眼——张超举着篮球在敬礼,吴小燕的白大褂在风里像面小旗,江慧玲的眼镜片反射着灯光,袁姗姗正偷偷抹眼泪,父亲扶着母亲的肩膀,薛老送的矿石收音机还在背包里微微发烫。

找到座位放好行李,窗外的人影渐渐变小。林栋翻开张超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投篮轨迹,每个数据旁都标着“风速影响”“湿度修正”,像他做过的物理实验报告。翻到最后一页,张超用红笔写着:“目标:省赛冠军,然后考去北京的体校,离栋哥近点。”

江慧玲给的习题集里掉出张便签,是物理老师的字迹:“记住,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像你修收音机时总说的,原理相通,变通为上。清华园里高手多,别慌,你拆过的每台收音机、解过的每道题,都是你的底气。”

吴小燕的导航仪突然“嘀”地响了一声,屏幕上跳出张照片——是“林记电器”的柜台,薛老的矿石收音机、林栋的一等奖证书、张超的篮球、吴小燕的电路板、江慧玲的笔记、袁姗姗的诗集,整整齐齐摆在一起,背景里父亲正在修电器,母亲在柜台后包饺子,阳光透过玻璃门,在每件东西上都镀了层金边。

列车缓缓开动,雪湖站的灯光越来越远,像颗颗被遗落在身后的星星。林栋把脸贴在车窗上,看着熟悉的街景倒退着消失——“林记电器”的招牌、“极速先锋”的霓虹、学校的玉兰树、薛老打拳的操场……最后都缩成地图上的一个点,却在心里刻成了清晰的坐标。

他从背包里掏出薛老的矿石收音机,转动旋钮,起初只有嘈杂的电流声,忽然间,一阵熟悉的“滋滋”声后,传来雪湖电台早间新闻的播报——“雪湖一中学生林栋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

主持人的声音穿过电波,混着列车的轰鸣,像无数双手在推着他向前。林栋把收音机贴在耳边,听着故乡的声音在金属喇叭里震颤,忽然明白薛老说的“电波能跨千山万水”是什么意思——那些拆过的零件、画过的公式、站过的桩、投过的篮、读过的诗,早就变成了比电波更密的网,把他和雪湖紧紧连在一起。

行李箱里,张超的篮球在轻轻滚动,吴小燕的芯片藏在夹层,江慧玲的习题集摊在膝头,袁姗姗的桂花糕散发着甜香,薛老的收音机还在播放着雪湖的消息。这些东西挤在有限的空间里,却装着无限的牵挂,像他解过的那些题——看似复杂的变量背后,藏着最简单也最坚实的逻辑:根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

列车加速驶离雪湖,窗外的黑暗里,偶尔有村庄的灯光闪过,像串被拉长的省略号。林栋翻开袁姗姗送的诗集,第一页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旁边的注释写着:“就像物理实验,失败多次才能成功,但只要方向对,总能到达。”

他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从雪湖到清华,不是离开,是把根须扎得更深些,好让更远的地方,也能长出属于这里的枝叶。”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列车的节奏、电波的震颤、心里的坐标渐渐重合,在这趟开往远方的列车上,谱成支未完待续的歌。

收音机里的新闻播完了,接着是天气预报:“雪湖地区今日晴,西南风三级,适合户外活动……”林栋把音量调大些,仿佛能听见薛老在操场站桩的呼吸,张超拍球的节奏,吴小燕敲击键盘的声响,江慧玲翻书的动静,袁姗姗念诗的语调,还有父母在电器店里的絮语。

这些声音混在电波里,跟着列车一路向北,成为他行囊里最珍贵的行李——不是物件,是坐标;不是终点,是起点;不是离别,是带着整个雪湖的温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然后在某天,带着新的故事回来,把远方的星光,也种进故乡的土壤里。

列车钻进隧道,短暂的黑暗里,矿石收音机的电流声格外清晰。林栋握紧了它,像握着整个雪湖的重量与光芒。他知道,这趟远行,从不是孤身一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