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全球统一系统 > 第159章 制作胶水和胶

全球统一系统 第159章 制作胶水和胶

作者:冥王666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5:15

北海营地的储藏棚里,堆积如山的松胶散发着淡淡的松脂香,却让负责管理物资的老管家犯了愁。这些用松树油脂熬制的胶水,原本是造船、做工具时黏合木料的宝贝,可随着工匠们手艺日渐熟练,胶水的产量越来越高,如今仓库的角落已经堆不下了。老管家捋着花白的胡须,最终还是决定去找马小云——在族人心目中,这位总能想出新点子的“神”,一定有办法盘活这些过剩的松胶。

马小云正在学坊里给学员们讲解陶器上釉的技巧,听闻老管家的汇报,便跟着来到储藏棚。他看着那些装在陶瓮里、呈琥珀色的黏稠松胶,手指轻轻蘸了一点,感受着它干燥后坚韧的黏性,脑海里很快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麻烦,是好东西啊!马小云拍了拍老管家的肩膀,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松胶黏性强、干了之后有弹性,正好能派上大用场。

回到工坊,马小云立刻召集工匠们围坐一圈,在沙盘上画起了轮子的样子。你们看,咱们现在的木轮车,轮子是实心木头做的,走在坑洼路上又颠又沉,还容易磨损。他指着沙盘上的圆圈解释,要是在木轮外圈裹上一层松胶做的胶条,既能减震,又能耐磨,岂不是好用多了?

工匠们盯着沙盘上的图案琢磨起来,负责造车的阿木突然眼睛一亮:神说,让胶条像兽皮裹木筒那样包在轮子上?松胶干了硬邦邦的,说不定真能行!马小云点点头,又画出一个更精巧的设计:不止是运货的木轮车,咱们还能做一种更轻便的两轮车,轮子用细木辐条支撑,外圈也裹上松胶条,人踩着就能走,比走路快得多。他说的正是自行车的雏形。

说干就干,马小云立刻制定了松胶转化的前期计划。第一步是改良松胶的质地,他指导工匠们按比例往松胶里加入煮沸的桐油,反复搅拌熬制,让原本易脆的胶脂变得更柔韧,冷却后既有硬度又不失弹性。几个年轻工匠守在陶釜旁,不时用木棍挑起胶液观察,直到熬出的胶条能拉伸半尺不断,才兴奋地欢呼起来。

第二步是制作轮圈模具。马小云让木工坊做了大小两种圆形木模,大的对应运输车的轮子,小的则是为轻便两轮车准备的。工匠们把熬好的胶液趁热倒在木模上,用竹片刮匀,再撒上细细的麻纤维增加强度,等胶液冷却凝固后,就能得到一圈圈平整的胶轮条。

试做的第一个胶轮条完成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阿木小心翼翼地把胶条箍在木轮上,用木钉固定好,推着车子在营地的石子路上走了一圈,果然比以前平稳了许多,车轮滚动的声音也低沉了不少。真不颠了!阿木惊喜地喊道,这松胶轮条比以前的木质轮耐磨多了,下雨天也不容易打滑!

马小云看着试用车轮转动的样子,又让学员们把松胶配方、模具尺寸、制作步骤一一记录下来。这些胶轮不仅能让运输车更耐用,将来做出轻便两轮车,族人出行、送信都会方便很多。他对工匠们说,现在先把胶轮的做法练熟,等材料备齐了,咱们就批量制作,让松胶从仓库里的积压品,变成部落里的宝贝。

夕阳下,储藏棚里的松胶瓮还在散发着清香,但此刻在族人们眼中,这些黏稠的胶脂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能让车轮转动得更轻快的神奇材料,正等着在马小云的巧思下,开启新的用途。

炎黄部落的水泥大道上,两种车轮碾过的痕迹泾渭分明。随着水泥路面在各部落间蔓延铺开,木质车轮与胶制车轮的优劣对比愈发清晰,成为族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清晨的货运队伍里,最能看出两种车轮的差异。阿木赶着的旧木轮车走在前面,实心硬木打造的车轮碾过水泥路面,发出咯噔咯噔的脆响,每遇到路面接缝处,车身便剧烈颠簸,车上装着的陶罐都在晃悠。他得不时停下来,检查车轮是否松动——木质车轮经雨水浸泡后容易变形,碾过碎石时木辐条还可能断裂,一趟长途运输下来,车轮往往要修修补补好几次。

紧随其后的是阿石驾驶的胶轮车。包裹着松胶条的车轮滚动起来平稳无声,胶条与水泥路面接触时带着轻微的弹性,车身几乎没有颠簸,车上的陶器稳稳当当。阿石握着车把轻松前行,他笑着对阿木喊:你这木轮车该换啦!我这胶轮走十里路,轮子都不带发热的!”

正午的烈日下,两种车轮的耐热性差异更加明显。木质车轮在暴晒后会变得干燥发脆,车轮与车轴的摩擦处容易卡顿,需要频繁往轴上涂油脂润滑,否则很快就会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而胶制车轮外层的松胶条经过桐油改良,耐高温不易软化,即便在烈日下连续滚动半天,摸上去也只是微温,车轴转动依旧顺滑,省去了频繁润滑的麻烦。

遇上雨天,胶轮的优势更是显露无疑。雨水打湿的水泥路面格外光滑,木质车轮的硬木表面摩擦力骤减,稍不留意就会打滑侧翻,车夫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放慢速度。而胶制车轮的表面有细密的纹路,松胶本身带有一定黏性,雨天抓地力反而更好,车轮碾过积水时只会溅起细碎的水花,车速几乎不受影响。负责送信的驿卒们都说:“有了胶轮车,雨天送信再也不用担心中途耽搁了。

从耐用性来看,胶轮更是远超木轮。一辆木轮车最多能跑三个月,车轮边缘就会被水泥路面磨得凹凸不平,木辐条也容易在颠簸中断裂,往往要整个车轮更换。而胶制车轮的胶条磨损后,只需卸下旧胶条,重新裹上新的即可,木轮毂和辐条能反复使用,大大节省了木材。老工匠们算过账:一辆车换三次胶条的成本,比换一次木轮还低,长期用下来能省不少木料。

在载重方面,胶轮也毫不逊色。松胶条包裹的木轮能均匀分散重量,同样的木料制成的车轮,胶轮车比木轮车多装两成货物,行驶起来依然平稳。部落的粮仓运输队已经全部换上了胶轮车,负责运粮的阿禾说:以前木轮车装多了就颠得厉害,现在胶轮车装得满,走得稳,一趟能顶过去一趟半!

夕阳下的水泥大道上,胶轮车越来越多,木轮车渐渐成了稀罕物。族人们看着两种车轮留下的不同辙痕——木轮的辙痕深浅不一,带着明显的颠簸印记;胶轮的辙痕则平整连贯,如同顺滑的线条。这深浅不一的轮辙里,藏着的不仅是工具的进步,更是炎黄部落从粗糙到精细、从费力到省力的发展印记,而每一道平稳的胶轮辙痕,都在诉说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神奇力量。(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