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为铁锚工坊镀上琥珀色光晕时,宝树亚当枝桠已化作十七块弧形构件。泰隆用螺旋刨修整着最后一块船底蒙皮,刨刃划过木材的声响与莉拉调试风贝的嗡鸣交织,在空荡的工坊里格外清晰。卡西蹲在满地木屑中,蓝光图谱正将构件数据与深海压力模型反复比对,地面投射的船体三维图已初具棱角。
“左侧船舷的弧度差 0.05 毫米。” 卡西的声音打破忙碌的寂静,指尖在虚空中轻点,图谱立刻标出修正区域,“按这个误差下水,深海潜行时会产生涡流噪音,可能惊动海王类。”
泰隆放下刨子,尾鳍贴着蒙皮轻颤 “听木”。纤维震颤的频率在掌心清晰传递,他忽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记载,抓起旁边的桐油灰抹在刨刃上:“亚当木的纤维遇温会微缩,用 38℃热风预处理再修正。” 莉拉立刻调整喷风贝旋钮,暖气流精准笼罩构件,木材表面的金丝纹路竟微微舒展。
当第二遍刨削完成,卡西的蓝光量尺弹出 “0 误差” 的绿色字样。三人同时看向对方,疲惫里藏着难掩的笑意这三天里,这样的默契配合已上演了无数次:泰隆凭鱼人对木材的直觉把控肌理,莉拉用空岛贝精准调控环境参数,卡西则以图谱构建绝对精准的数字框架。
“歇会儿吧。” 老伊卡端来三碗冰镇椰汁,目光扫过初具雏形的船架,“这船的模样,倒让我想起老泰格当年造的‘破浪号’。” 他指了指船尾预留的推进器位置,“只是那时候哪有什么空岛贝,全靠十六片硬帆驱动。”
泰隆接过椰汁,指尖摩挲着碗沿的木纹,忽然起身走向储藏室:“有东西要给你们看。” 他搬出那个刻着 “泰格家传” 的铁箱,除了上次取出的工具箱,底层还压着一叠泛黄的羊皮纸那是父亲散落的日记残页,边缘被海水泡得发脆。
“这些残页我翻了十几年,好多地方都是暗纹。” 泰隆展开最完整的一张,上面除了潦草的造船草图,还有一串意义不明的符号,“父亲说这是‘船匠的密码’,要等合适的人一起解读。”
卡西的蓝光立刻笼罩残页,三维扫描线如细密的银雨掠过纸面。突然,图谱发出细碎的蜂鸣,那些符号在蓝光中逐渐重组,化作清晰的文字与星图:“是用墨鱼墨混合柠檬汁写的隐形记录。” 他指尖划过星图上的亮点,“这里标注着坐标,旁边写着‘图书馆岛古代造船术的源头’。”
莉拉凑得太近,鼻尖几乎碰到残页:“图书馆岛?我在空岛的考古文献里见过记载!据说那是一座漂浮在云海与深海之间的岛屿,藏着空白一百年的造船图纸!” 她突然抓起测云仪,调出古老的空岛海图,“你看,这里有个被标记为‘知识漩涡’的区域,和星图坐标完全吻合!”
泰隆的呼吸骤然急促。他颤抖着展开另一张残页,卡西的蓝光立刻跟进解码。当 “水密隔舱”“平衡舵”“牵星导航” 等字样浮现时,他猛地攥紧拳头:“父亲当年造‘破浪号’时,总说船身抗沉性不够,原来他早就知道古代技术!” 搜索到的资料显示,中国古代水密隔舱技术能将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独立空间,即便破损也不会整体沉没,这正是深海航行最关键的安全保障。
“不止这些。” 卡西的蓝光将残页内容与船体模型叠加,“日记里提到‘三位一体船型’—— 下层是耐压潜水舱,中层为武器舱,上层设观测台,正好对应我们要造的多功能战船。” 他指向模型的隔舱设计,“老泰格标注了二十八个水密舱,比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还多十五个,抗沉性能提升三倍。”
莉拉突然拍手:“战斗功能交给我!” 她从背包里倒出一堆空岛贝,“冲击贝改造成舷侧炮,闪光贝做干扰装置,再用喷风贝驱动隐蔽式推进器。遇到敌人能潜能打,探索时还能静音航行!” 她用测云仪模拟战斗场景,虚拟炮弹从船舷弹出,精准击中目标后船体立刻下潜隐蔽。
泰隆望着眼前的场景,突然将父亲的日记残页按在未完成的船身上。羊皮纸的边缘与亚当木的纹理奇妙契合,仿佛跨越时空的呼应。他举起父亲留下的铜制墨斗,线轴在三人之间拉出一道银线:“我以泰格家船匠的名义起誓,要造出这艘船能潜深海,能抗强敌,能载着我们找到真相。”
“我加入!” 莉拉立刻握住银线,测云仪屏幕自动锁定图书馆岛坐标,“我的空岛贝技术和考古知识,全为这艘船服务!”
卡西的蓝光落在银线上,将三人的手掌轮廓投射在船架上,形成一个发光的三角印记:“图谱会规划最优航线,解读所有古代文献。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岛。”
老伊卡突然将一枚锈迹斑斑的船钟放在工作台上,钟声清脆悠远:“这是‘破浪号’的船钟,老泰格当年就是听着它出海的。” 他抹了把眼角,“去吧,铁锚工坊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