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辰产业园的财务分析室里,落地窗前的白board上贴满了彩色便利贴,红色标注着“已完成营收”,蓝色写着“待确认订单”,黄色则是“潜在收益项目”。林凡站在board前,手里拿着一支黑色马克笔,指尖在“乡村光伏碳交易收益”那张贴纸上轻轻一点,抬头看向财务总监刘敏:“这部分收益核算清楚了吗?清溪村并网半个月,碳交易平台显示的配额是多少?”
刘敏抱着厚厚的财务报表,快步走到board前,指着一张打印出来的碳交易明细:“林总,清溪村150户的光伏屋顶,半个月发电量1.2万度,折算成碳减排量是8.6吨,按当前碳价62元/吨算,收益533.2元;后续9个试点村全部并网后,每月碳交易收益能稳定在1.8万左右,一年就是21.6万——虽然金额不大,但这是‘生态收益’的重要体现,后续还能纳入绿色债券的资产池,提升评级。”
“不仅要算收益,还要算‘社会效益’。”林凡拿起马克笔,在board角落写下“10个村年省电28万度=减少燃煤112吨=减排二氧化碳299.2吨”,“这些数据要写进凡辰资本的年度报告里,让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看到,我们的项目不仅赚钱,还能创造生态价值——这才是凡辰和其他资本的区别。”
旁边的江哲凑过来,手里拿着绿色债券的发行进度表:“林总,8亿绿色债券已经拿到证监会的批文,下周开始路演,主要投资者是魔都国资委产业基金、王凯的私募和几家保险公司,利率最终定在2.95%,比最初测算的还低0.05个百分点——这笔资金到位后,乡村光伏项目能加速推进,预计年底前10个村全部并网,带来的发电收入 政府补贴 碳交易收益,全年能贡献1.2亿营收。”
林凡点了点头,目光转向board上的“核心业务营收”板块:“绿创和锐芯的订单进度怎么样?这两块是百亿营收的‘压舱石’,不能出任何差错。”
张磊的视频电话正好打进来,屏幕里的他穿着工装服,背景是绿创的储能设备生产线,机器轰鸣声隐约传来:“林总,好消息!给西门子的5000台储能设备,已经交付2000台,营收4.6亿;剩下的3000台,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下个月就能全部交付,这单总营收能到11.5亿——另外,峰驰的新工厂储能订单也签了,1200台,营收2.76亿,下个月开始生产。”
周锐紧接着也发来消息,附带一张芯片出货单:“林总,锐芯给峰驰的芯片,8月份供货10万颗,营收8000万;特斯拉的‘锐芯6号’送样测试通过,下个月开始小批量供货,每月5万颗,每颗利润120元,月营收600万——按这个进度,年底前芯片业务总营收能突破12亿。”
刘敏快速在计算器上敲着数字,抬头时眼里满是兴奋:“林总,现在已确认的营收:绿创14.26亿(西门子 峰驰)、锐芯12.8亿(峰驰 特斯拉)、康瑞9.3亿(诊疗 景明1号 AI诊断)、智联2.1亿(电网调度算法授权 智能家居AI)、乡村光伏0.8亿(已并网3个村),加起来已经40.26亿;待确认订单:绿创东南亚光伏储能订单7.8亿、锐芯给比亚迪的芯片订单5.2亿、康瑞新增5家分院的预期营收4.5亿,这就是17.5亿;再加上绿色债券带来的资金收益、碳交易、专利授权等其他收入,年底前冲刺100亿营收,完全没问题!”
“不是‘没问题’,是‘必须完成’。”林凡放下马克笔,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智联科技的员工正搬着服务器往新办公室走,“百亿营收不是我们的‘终点’,是‘起点’——只有达到这个规模,我们才能在新能源、医疗、AI的赛道上有更多话语权,才能把‘凡辰生态’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比如东南亚的光伏电站、欧洲的储能工厂、非洲的医疗援建项目。”
江哲看着board上的营收数据,忍不住感慨:“我之前在摩根做过很多百亿级的项目,但那些都是‘资本运作出来的数字’,而凡辰的百亿,是实打实的技术、产品、项目堆出来的——绿创的储能设备、锐芯的芯片、康瑞的药品,每一笔营收都能看到‘实体价值’,这才是最难得的。”
“说得对。”林凡转身,拿起桌上的一份《景明1号患者用药报告》,“康瑞的9.3亿营收里,有3.2亿是‘景明1号’的销售额,这背后是1200名癌症患者用上了平价药,其中87%是农村患者——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要能对应到‘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才是凡辰资本的‘初心’。”
正说着,陈峰的电话打了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林总,峰驰的新车型预售破万了!用户调研显示,‘凡小辰’车载AI和锐芯芯片是最受欢迎的配置,有62%的用户是因为这两个功能才下单——按照这个销量,明年锐芯给我们的芯片供货量至少要翻三倍,绿创的储能设备也得加单,我们的‘光储充一体化’门店计划也得提前启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