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凡辰资本写字楼的第28层,老陈就捧着一叠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走进办公室,最上面那份《江城财经报》的头版,像块吸睛的磁石——深灰色背景上,林凡穿着定制西装的半身照占据了三分之二版面,领口别着商会副会长徽章,眼神平静却透着锐利,标题用烫金字体印着:《林凡:28岁,江城最年轻百亿富豪,用新能源与金融重构商业版图》。
“少爷,《江城财经报》的专访登了,他们特意加印了五万份,说是昨天预售就抢空了。”老陈把报纸递过去,语气里藏着难掩的骄傲。这份专访他跟着跑了半个月,从CBD地标的工地到绿创的实验室,记者换了三个问题方向,最后才抓住凡辰“技术 资本”双轮驱动的核心,稿子改了七版才过了林凡的眼。
林凡放下手里的石墨烯电池测试报告,拿起报纸,指尖拂过标题上的“百亿”二字。专访开头就用一组数据砸得人眼晕:凡辰资本当前估值180亿人民币,林凡个人持股65%,对应身价117亿;旗下绿创科技估值50亿,星耀直播估值30亿,海外数字资产基金净值12亿美金(折合84亿人民币),若算上未上市的智能能源系统专利,总身价突破150亿,远超江城传统富豪榜前十的平均水平。
“我们拆解了凡辰的资产结构:新能源板块占比58%(含石墨烯技术、环保材料、储能设备),金融板块占比32%(加密货币基金、海外证券投资),消费板块占比10%(星耀直播、民用产品销售)——这种‘硬科技打底、金融赋能’的模式,在年轻创业者中独一无二。”林凡轻声念出专访里的分析,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记者没说错,他从一开始就没把凡辰定位成单纯的投资公司,而是要做“新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金融只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工具。
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张磊抱着一摞绿创科技的订单报表闯进来,眼睛亮得像沾了光:“林总!报纸我看了!150亿身价!您现在可是江城的‘创业神话’了!刚接到欧洲的订单,10万套植物基碳材料外墙板,对方愿意用加密货币结算,说是看了您的专访,信得过凡辰的技术!”
报表最上面一行用红笔标注着“订单金额:2.3亿美金”,林凡扫了一眼,递给老陈:“让财务对接陈默的海外工作室,用去中心化系统结算,手续费控制在0.5%以内。另外,让生产部加开两条生产线,务必在三个月内交货——这是绿创打开欧洲市场的第一单,不能出岔子。”
“放心!我这就去安排!”张磊抱着报表跑出去,脚步带风,路过办公区时,还不忘把报纸传给研发部的同事,整个楼层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我的天!林总居然这么年轻就百亿身家了?我还以为至少得四十岁以上!”
“你们看专访里写的,凡辰刚成立时就敢砸5亿买绿创的专利,这眼光谁能比?”
“听说国家新能源产业基金要跟我们合作,以后咱们也是‘国家队’的合作伙伴了!”
林凡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办公区里兴奋的员工,想起两年前凡辰刚成立时的场景——租在写字楼的15层,只有五个员工,连打印机都是二手的,第一次去谈合作时,还被对方当成“骗子公司”。现在,凡辰不仅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海外工作室,还成了媒体追捧的“商业标杆”,这种转变,比任何数字都更让他有成就感。
“叮铃铃——”办公电话响了,是商会会长周明远打来的,声音里满是笑意:“林总,报纸我看了!‘百亿富豪’这个头衔,您可是实至名归!上午有几个做传统制造的会员找我,说想跟着凡辰转型新能源,您看什么时候有空,我组织个座谈会?”
“下周吧。”林凡看了眼日程表,“周三下午我有空,让他们准备好企业的转型需求,凡辰会派技术和金融团队一起对接,能帮的我们尽量帮。”
“好!我这就通知他们!”周明远挂电话前,又补充道,“对了,国家新能源产业基金的张主任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下周一想跟您面谈合作细节,他们准备了20亿的专项额度,想跟凡辰一起做‘县域新能源普及计划’——这可是大好事啊!”
20亿专项额度?林凡挑了挑眉。这比他预期的还多,看来国家层面也认可凡辰的模式,想借助凡辰的技术和渠道,把新能源普及到县域市场。这不仅能扩大凡辰的影响力,还能拿到政策支持,一举两得。
挂了电话,林凡打开电脑,调出“县域新能源普及计划”的初步方案——在县城建小型光伏电站,搭配石墨烯储能设备,再通过星耀直播培训当地的“新能源推广员”,让农民能用得上平价电,还能通过屋顶光伏赚钱。这个方案他琢磨了半年,现在有了国家基金的支持,终于能落地了。
“林总,《华夏财经》的记者想预约专访,还有几家电视台想做您的创业纪录片,您看要不要接?”老陈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行程申请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