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苏黎世国际生物科技峰会的现场,穹顶之下的环形会场座无虚席。全球顶尖生物科技企业的CEO、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知名投资机构掌舵人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学术与商业交织的严谨气息。然而,当林凡和安然并肩走进会场时,几道不和谐的目光立刻聚焦过来,带着毫不掩饰的傲慢与质疑。
“凡辰的林凡?他来这里做什么?”坐在前排的美国基因泰克CEO亚历山大·施奈德低声嗤笑,语气里满是不屑,“一个靠新能源、AI芯片发家的跨界者,居然敢染指生物科技?这可是需要数十年学术沉淀和临床积累的领域,不是靠资本堆砌就能玩得转的。”
他身边的瑞士罗氏制药全球研发总裁保罗·赫尔曼附和道:“施奈德说得对。抗衰老领域更是生物科技的‘珠穆朗玛峰’,全球上千家企业投入了超过万亿资金,至今没有一家能拿出真正有效的产品。凡辰连生物实验室都没有,就敢喊出‘研发抗衰老产品’的口号,简直是对这个行业的亵渎。”
两人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的嘉宾听到。不少人纷纷点头,眼神里带着认同——生物科技行业壁垒极高,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仅临床试验就需要经过I到IV期,耗时数年甚至十几年,凡辰作为跨界新手,确实让人难以信服。
更有甚者,来自英国的老牌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直接站起来,对着话筒高声提问:“林总,请问凡辰在生物科技领域有何技术积累?有多少专业研发人员?是否有通过FDA或EMA认证的临床数据?如果这些都没有,您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在抗衰老领域取得突破?”
现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凡身上,记者们的相机纷纷对准他,等待着他的回应。安然下意识地握紧了林凡的手,眼神里满是担忧。林凡却拍了拍她的手背,示意她放心,然后从容地走到发言台,拿起话筒。
“这位先生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林凡的声音平静却带着穿透力,“在很多人看来,生物科技是高不可攀的领域,需要漫长的学术沉淀。但我想说,时代在变,技术在迭代,传统的研发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凡辰虽然是生物科技领域的‘新人’,但我们有三大优势,是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
他抬手激活身后的大屏幕,一组数据赫然呈现:“第一,AI赋能的研发效率。凡辰的锐芯X3芯片,专门针对生物分子模拟和药物靶点筛选进行了优化,能将传统需要3-5年的药物靶点筛选时间缩短至3个月,研发成本降低70%。我们已经与中科院、哈佛医学院联合开发了AI药物研发平台,目前已经筛选出3个潜在的抗衰老药物靶点,通过了计算机模拟验证。”
屏幕切换到第二组数据:“第二,生态协同的资源整合。凡辰旗下的康瑞医疗,拥有全球最大的临床样本库和30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源,能快速推进药物的临床试验;凡辰资本已经募集了500亿欧元的生物科技专项基金,足以支撑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我们还收购了全球顶尖的3家抗衰老实验室,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团队合作的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超过500人,其中院士级专家12人。”
“第三,打破传统的研发理念。”林凡的语气变得激昂,“传统抗衰老研发大多聚焦于单一靶点、单一药物,而我们提出‘生态抗衰老’理念——通过AI精准定位人体衰老的核心通路,结合基因编辑、细胞修复、靶向药物、营养干预等多种手段,形成全方位的抗衰老方案。目前,我们的‘长生一号’候选药物,已经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让小鼠的寿命延长30%,且各项生理指标均保持年轻状态。”
现场瞬间哗然!施奈德和保罗·赫尔曼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凡辰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布局居然如此深远,技术积累如此扎实。之前的质疑,此刻反而成了自取其辱。
“这不可能!”施奈德忍不住站起来,语气激动,“小鼠实验的结果不能代表人体临床效果!而且,延长寿命30%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你们一定是在数据上做了手脚!”
“是否有依据,我们用事实说话。”林凡的眼神冰冷,抬手示意,大屏幕上播放了“长生一号”的小鼠实验全过程视频,从实验设计、药物注射、数据监测到最终结果,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辨,还附有国际权威机构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这些数据已经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各位可以随时查阅。另外,我们的‘长生一号’已经启动I期临床试验,首批100名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已经完成,初步临床数据将在3个月后公布。”
现场的质疑声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敬佩。记者们纷纷围拢过来,对着林凡和安然提问,闪光灯不停闪烁。之前发难的英国企业负责人,此刻低着头,脸上满是羞愧。施奈德和保罗·赫尔曼坐在椅子上,浑身僵硬,眼神里满是绝望——他们知道,凡辰的入局,将彻底打破生物科技行业的格局,传统企业的优势,即将荡然无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