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分会场的“未来科技圆桌对话”现场,气氛比主会场更加热烈。圆形舞台中央,林凡、埃隆·马斯克并肩而坐,两侧分别是波音航天副总裁罗伯特、联合国航天领域特别顾问安娜,以及国内航天科技集团的代表。舞台周围,媒体记者的镜头密密麻麻,前排嘉宾屏息凝神,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场“全球科技巨头与中国生态领军者”的巅峰对话。
然而,对话还未正式开始,罗伯特就率先发难,语气带着老牌航天企业的傲慢:“林总,马斯克先生,我非常敬佩你们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成就,但航天科技是人类科技的巅峰,需要数十年的技术沉淀、海量的资金投入和严苛的可靠性验证——凡辰作为一家以新能源、智能家居为主业的企业,突然涉足航天领域,甚至传闻要参与火星探索,恕我直言,这是否有些急于求成?”
他身后的波音航天技术总监跟着附和,手指在平板上滑动着数据:“我们注意到,凡辰所谓的‘航天级AI芯片’,本质上是民用芯片的改良版,在太空强辐射、极端温差环境下的稳定性尚未得到验证;而绿创的储能技术,最高工作温度仅85℃,远达不到火星表面-153℃至20℃的极端温差要求——这些技术短板,不是靠资本和生态概念就能弥补的。”
罗伯特摊了摊手,语气带着嘲讽:“航天领域不是跨界玩票的地方。波音航天深耕航天事业70年,参与了阿波罗登月、国际空间站等重大项目,才掌握了火星探测所需的核心技术。凡辰连一枚小型运载火箭都没发射过,就想参与火星探测器研发,这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营销炒作。”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记者们的镜头纷纷对准林凡,想捕捉他的反应。不少嘉宾也纷纷点头,觉得罗伯特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航天领域的技术门槛之高、风险之大,远超民用科技,凡辰虽然在多个领域表现突出,但跨界航天,确实让人难以信服。
马斯克皱了皱眉,刚想开口,却被林凡抬手制止。林凡看着罗伯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罗伯特先生,您说的没错,航天科技确实是人类科技的巅峰,需要严苛的技术验证和沉淀——但这并不意味着,跨界企业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相反,新的技术理念、新的生态模式,往往能给传统航天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他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上立刻出现一组技术数据:“这是锐芯专为航天场景研发的‘星核X1’AI芯片,经过了中科院太空环境模拟实验室的严苛测试——在-196℃至125℃的极端温差、1000Gy的强辐射环境下,连续工作720小时无故障,算力达到15TOPS,能耗仅3.2W,远超国际航天级芯片的平均水平。目前,这款芯片已经应用于我国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稳定性得到了实际验证。”
屏幕切换到绿创储能技术的测试画面:“这是绿创的‘极寒储能模块’,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在-18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85%的充放电效率,在火星表面的环境模拟测试中,连续工作365天容量衰减仅2.1%——这项技术,已经在南极科考站的光伏储能系统中应用了两年,完美应对了南极的极端低温环境。”
罗伯特的脸色微微一变,却依旧嘴硬:“就算你们的芯片和储能技术达标,航天领域还需要成熟的运载火箭、深空测控、登陆器设计等核心技术,这些都不是凡辰短期内能掌握的。”
“我们不需要掌握所有技术,但我们能提供最关键的生态支撑。”林凡笑着回应,屏幕上出现凡辰航空的火箭运输方案,“凡辰航空的全球航线网络,能实现火箭部件的48小时全球运输;我们的AI调度系统,能优化火箭发射的气象预警和轨道规划;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态模式能整合全球资源——比如,我们已经与国内航天科技集团达成合作,共享他们的运载火箭和深空测控技术;与特斯拉合作,将你们的火星车技术与我们的储能、AI技术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马斯克终于开口,语气带着强烈的认同:“林总说得对!传统航天领域的问题,在于技术封闭、资源分散、成本高昂。而凡辰的生态模式,恰恰能解决这些痛点。特斯拉的火星车,一直面临着储能续航和AI自主导航的难题——凡辰的极寒储能模块,能让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续航里程提升3倍;‘星核X1’芯片,能让火星车的自主避障、地形分析能力提升一个量级,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技术。”
他看向罗伯特,语气带着一丝调侃:“波音航天确实有悠久的历史,但你们的技术迭代速度太慢,成本太高。比如你们的火星探测器储能系统,成本是凡辰的5倍,续航却只有凡辰的一半。未来的航天事业,不是靠历史沉淀就能领先的,而是靠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