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话音甫落,众人开始基于那卷抄录的檄文探讨利弊。
“大哥!还等什么!”张飞声若洪雷,第一个按捺不住,蒲扇般的大手拍在案上,震得茶盏乱响,“那董卓老贼如此欺天害理,人人得而诛之!桥元伟既已发檄,咱们正好起兵,汇合天下义士,杀奔洛阳,剁了那老贼的狗头,以正乾坤!”
简雍语气沉凝:“三将军所言,自是正理。讨董护国,义不容辞。然……”他话锋一转,目光扫向刘备和贾诩,“我军新成,平原初定,粮草军械虽有所积,然比之冀州韩馥等,仍显薄弱。倾巢而出,若后方有失,或前线胶着,则进退两难。此乃大事,需从长计议。”
赵云、太史慈、麴义等将皆颔首,他们渴望征战,但也知兵凶战危,绝非仅凭一腔热血。
刘备端坐主位,目光沉静。他穿越而来的灵魂深知,讨董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最终难免虎头蛇尾。但这场大戏,又是积累声望、扩大影响的绝佳舞台,不容错过。关键在于,如何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才能利益最大化。
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下首的贾诩。这位新近彻底归心的毒士,正微眯着眼,仿佛在养神,又似在洞察一切。
“文和,”刘备开口,声音平稳,“天下响应在即,我平原该如何自处?这檄文,是应,还是不应?若应,又当如何应对?平原基业,又该如何安排?备,愿闻先生高见。”
贾诩缓缓睁开眼,眸中精光一闪而逝。他并未直接回答,反而先问了一句:“主公之志,仅在诛董否?”
刘备一怔,旋即明白这是贾诩在确认战略方向,他肃然道:“诛董乃当前大义所在。然备之志,在于终结乱世,再造一个强盛安民之汉,使百姓不再流离,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贾诩微微颔首,这才走到地图前,清癯的手指划过山川河流。
“既如此,则檄文必应!不仅要应,还要大张旗鼓地应!”他语气肯定,“此乃聚民心、揽士望、正名位之天赐良机。若不应,则自外于天下义士,日后难以立足。”
“然,如何应,大有讲究。”他话锋一转,“关东诸州牧守,兵多粮广者甚众,如袁绍、袁术、韩馥之辈。彼等出身名门,视主公为织席贩履之辈,即便联合,亦难获尊重,恐被当作马前卒,损耗自身实力。”
“故,诩之策如下:”
“其一,明应暗蓄。主公可即刻起草檄文,痛陈董卓之罪,宣告将起兵讨逆,与天下英雄共赴国难!檄文需言辞恳切,彰显大义与悲愤,广为传播。然,出兵不必争先。可借口青州黄巾余孽未清,平原新定需稳固后方,稍缓发兵。让袁绍、孙坚等人先去与董卓硬碰。我等厉兵秣马,静观其变,待时而动。”
“其二,精兵出击。我军不必倾巢而出。平原乃根基,不容有失。可精选三千至五千精锐,由主公亲自统领,关、张、赵、太史慈等将军随行。如此,既显我辈决心与实力,又不至伤筋动骨。麴义将军可率‘先登营’及部分兵马留守平原,与张合、廖化等将军一同,固守根本。”
“其三,固本培元。”贾诩的目光变得深邃,“乱世之中,兵马钱粮固然重要,然人心、人才、乃至……知识,更为根本。主公所谋造纸、印刷之术,如今正当其时!卢尚书已开馆授学,此乃培育人才、播撒声望之良机。当加速推进,使其早日功成。此外……”
贾诩顿了顿,看向刘备:“乱世已至,烽烟四起,涿郡楼桑村,恐非乐土。主公当速遣得力心腹,返回乡里,将刘元起公、刘德然等一众愿意前来投奔的乡亲近族,接来平原安置。既可全主公孝义之名,免却后顾之忧,亦可吸纳人口,充实平原。”
这一番分析,条理清晰,思虑深远,既顾全了大义名分,又最大限度保全了自身实力,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厅内众人,包括原本激进的张飞,都露出了信服的神色。
刘备心中豁然开朗,贾诩之谋,正合他意!他当即决断:“文和先生算无遗策,便依此计行事!宪和,檄文之事,由你执笔,务必要恳切激昂!云长、翼德,整军选将,筹备粮草,做好出兵准备!子义,由你选派精干机敏之人,持我手书,速返楼桑村,接我叔父及乡亲前来!文和先生,总揽平原留守诸事,麴义、儁乂、元俭,你等需全力辅佐,严守城防,安抚百姓,督促春耕!”
“末将(臣)遵命!”众人轰然应诺,士气高昂。
议事既定,众人正欲散去各自准备,忽见一名侍从面带喜色,匆匆入内,对着刘备躬身道:“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夫人房中传来喜讯,甘夫人有喜了!”
“什么?!”刘备猛地站起身,脸上瞬间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穿越至今,他虽已有妻室,但子嗣一直是心中所念。这不仅关乎血脉延续,更关乎集团未来的稳定!在这个时代,后继有人,是凝聚人心的重要砝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