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几天,暑气渐浓,蝉鸣聒噪,燕园内弥漫着学期结束特有的、混合着离别与解放的复杂气息。大部分学子已经离校,校园显得空旷而宁静。未名湖畔,垂柳的绿荫愈发浓密,投下大片清凉,只有偶尔掠过的水鸟和依旧坚持晨读的身影,点缀着这片学术圣地的夏日慵懒。
张诚也已收拾好行囊,准备不日返家。相较于其他同学考完试后的彻底放松,他的“假期”更像是一次战略调整与能量补充。刚刚完成五大学科等级提升带来的知识海啸,需要时间沉淀和内化;系统奖励的七十万积分需要规划;而一个学期高强度的科研攻坚所带来的精神疲惫,也需要在亲情的温暖中慢慢消解。
就在他准备动身的前夕,一封来自联合培养计划秘书处的正式邮件,送达了他的邮箱。邮件措辞严谨而郑重,邀请他于次日前往徐海超院士的办公室,“就本学期培养情况做一小结”。
张诚心知这绝非普通的“小结”。他平静地回复确认,内心并无太多波澜。荣誉于他,已是身外之物,远不如解决一个具体难题或窥见一丝未知真理带来的愉悦深刻。
次日上午,他准时叩响了徐院士办公室的门。
“请进。”徐院士沉稳的声音传来。
推门而入,张诚发现办公室内的气氛与往常略有不同。徐院士依旧坐在他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但脸上带着一种格外欣慰和庄重的笑容。更让张诚微微讶异的是,在办公室一侧的沙发上,还坐着两位熟悉的面孔——分别是清华的李振华教授和北大的李静教授(托卡马克项目),以及西安交大的郭永怀教授。他们显然不是恰巧在此,而是专程前来。
除了在场的几位,办公室一角的显示屏也亮着,上面分成了数个视频窗口,窗口中的人影赫然是科大的潘子安教授、浙大的陆朝阳教授、**的周文彬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的赵劲松院士等人!几乎所有他本学期深度合作过的项目负责人,都以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于此。
这俨然是一场小范围、高规格的“内部表彰会”。
“张诚,来了,快坐。”徐院士笑着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特意准备好的一张椅子。
张诚依言坐下,向在场的诸位教授和屏幕中的各位导师微微躬身致意,神态一如既往的沉稳。
徐海超院士作为联合培养小组的核心负责人,率先开口,语气充满了感慨:“张诚啊,今天请你过来,没有外人,就是想借着学期结束的机会,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有与你并肩作战过的各位导师,一起当面跟你说几句心里话,也算是为你这个学期的表现,做一个我们内部的、小范围的认定。”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和屏幕,继续道:“你这个学期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设立联合培养计划时,最大胆的想象。我们原本期待的,是一个能在基础学科上快速成长的苗子,但你给我们的,是一次次对科研前沿壁垒的猛烈冲击,是一场场跨学科理论攻坚的经典案例!”
李振华教授接口道,声音洪亮:“说得没错!张诚,你在我们托卡马克项目上的贡献,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模型难题,更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新方向!那份敢于跳出线性化框架的勇气和洞察力,让我这个搞了几十年工程的人都佩服!”
郭永教授依旧言简意赅,但语气斩钉截铁:“热防护涂层的界面模型,是关键中的关键。你做到了我们整个团队耗时数年未能突破的事情。这份功劳,我们西交大记在心里。”
视频窗口中,潘子安教授情绪略显激动:“张诚,《Nature Physics》的评审对我们新型纠错码的理论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这不仅是科大的荣誉,更是你独立理论洞察力的体现!还有那个解码算法,你是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送来了终极解决方案!”
陆朝阳教授笑容满面:“我们的软体机器人论文在ICRA上引起了轰动,很多同行都在打听那个本构模型是谁做的。张诚,你现在可是国际软体机器人圈子里神秘的‘理论大牛’了!”
周文彬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学术性的兴奋:“你的动态网络RG框架,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组分析复杂系统的方式。这篇工作的理论深度,足以开辟一个小的研究方向。”
最后,屏幕中央的赵劲松院士,神情最为肃穆,也最为郑重:“张诚同学,‘玄穹’项目的突破,其意义我就不多赘述了,涉及保密条例。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你的工作,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战略被动。我代表项目组,代表西工大,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感谢!”说着,这位戎马半生的老院士,竟对着镜头,微微欠身。
一时间,办公室内充满了诸位顶尖学者对张诚由衷的赞赏与感谢。这些赞誉,没有任何浮夸的成分,每一句都对应着一项实打实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或技术突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