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轨道已化为 炼狱。
“中继站-阿尔法-7”爆炸产生的能量余波仍在虚空中肆虐,形成一片充满高能粒子和电磁乱流的死亡区域。两艘完成突袭的“匕首”型敌舰,在得手后并未立刻撤离,反而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利用其超高的机动性和强大的护盾,在混乱的战局中穿梭,持续向受损的“禹号”巡洋舰和竭力维持防线的“堡垒级”平台倾泻着火力。它们的攻击精准而致命,每一次暗红色能量射线的闪烁,都意味着又一片护盾的过载或一片装甲的撕裂。
“舜号”巡洋舰的舰桥上,佩特洛娃上将脸色铁青。她刚刚接到“禹号”重伤失去大部分战斗力、“堡垒级”平台能量储备急剧下降的噩耗。更糟糕的是,能源矩阵因中继站被毁,输出功率骤降20%,导致整个木星防御体系的能量供应都变得不稳定,连“舜号”自身的护盾强度和武器充能速度都受到了影响。
“铁穹”发来的信息显示,援军正在全力赶来,但至少需要二十分钟才能抵达战场核心。而按照目前敌舰的攻击效率和己方的损耗速度,他们很可能支撑不到那个时候。一旦防线被彻底撕开,让这两艘(甚至可能还有后续跳跃而来的)敌舰接近并破坏更多的能源中继站,甚至直接攻击矩阵主体……后果不堪设想。
绝望的氛围,如同木星冰冷的阴影,开始渗透进每一艘人类战舰。官兵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在战斗,但实力的差距和能源的匮乏,让这场防御战似乎正在滑向不可避免的败局。
就在这片混乱与绝望之中,一艘造型与人类和“噬星者”都截然不同的舰船,正静静地悬浮在战场相对边缘但视野极佳的位置。它通体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如同纯净水晶般的质感,内部结构复杂而有序,散发着柔和而稳定的乳白色光辉。这便是晶族大使“辉光-共振-第七序列”的座舰——“逻辑方舟”号。它并非专业的战舰,而是一艘集科研、外交与一定自卫能力于一体的多功能舰船。
此刻,“辉光”的核心逻辑处理器,正以远超人类理解的速度,分析着战场上海量的数据流。敌舰的运动轨迹、能量攻击模式、护盾波动频率、人类舰队的应对、能源矩阵的衰减曲线、空间扰动残留……无数信息被采集、分类、计算、推演。
在它那基于绝对理性和量子逻辑的思维中,不存在“绝望”或“希望”这种情感变量,只有冰冷的概率和最优解。而当前战局的推演结果,清晰地显示着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
人类守卫舰队防御崩溃概率:89.7%。
能源矩阵遭受进一步结构性损伤概率:73.4%。
木星防线失守导致太阳系防御体系连锁崩溃概率:51.2%。
按照纯粹的逻辑,此刻最“合理”的选择,是“逻辑方舟”号立即启动最高优先级空间跳跃协议,脱离战场,保存晶族的核心资产与知识。这是符合晶族文明整体利益的、风险最低的方案。
但是,在它的逻辑核心深处,还有另一组被赋予了极高权重的数据链在闪烁:
【盟友关系协议签署方:人类文明。】
【协议核心条款:信息共享,有限防御互助。】
【观测数据:人类文明具备独特情感模式与高潜力进化轨迹。】
【逻辑推演:人类文明存续,对当前宇宙文明生态多样性具备潜在正向价值。】
以及 在更深的、或许连“辉光”自身都未曾完全解析的层面,存在着与苏星河、张诚等人类科学家进行无数次学术交流时,所记录下的那些关于“勇气”、“牺牲”、“友谊”等非逻辑概念的……数据碎片。这些碎片无法被纳入严谨的概率计算,却像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噪音”,干扰着纯粹理性的判断。
“逻辑方舟”号内部,那由纯粹能量和光构成的、代表着“辉光-共振-第七序列”本体的复杂几何结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旋转、重组、闪耀。它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却关乎存在意义的终极演算。
选项A:撤离。符合晶族生存逻辑最高准则。成功率:99.9%。后果:人类木星防线极高概率崩溃,盟友关系实质性终结。
选项B:介入。违反生存逻辑最高准则。成功率:基于当前变量,无法精确计算,但低于10%。后果:极大可能导致本个体信息结构永久性损毁。潜在收益:为人类盟友创造战术窗口,提升其防御成功概率约15.3%。
从纯粹的数学期望来看,选项A是唯一合理的答案。
然而,“辉光”的逻辑核心,却将更多的运算资源,投入到了对选项B的深度解析中。它开始逆向推演那两艘“匕首”舰的行动模式,试图从它们看似无序的规避和攻击中,寻找那个隐藏在背后的、负责协调它们行动的“指挥节点”。在晶族的认知体系中,任何高度协同的群体行为,必然存在一个信息交汇与决策的核心,即使是“噬星者”这种看似生物本能的攻击,也必然遵循某种底层逻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