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2089年,经过数年在曲速航行中那令人精神磨损的孤寂穿梭,“远望号”侦察舰,如同一个小心翼翼的幽灵,悄然脱离了超光速状态,滑入了G-73星系的引力边界。舰桥内,所有乘员,从舰长林薇到最年轻的传感器操作员,都屏住了呼吸,仿佛害怕一丝声响都会惊醒这片宇宙墓园中沉睡的恐怖。
眼前的景象,瞬间冻结了所有人的思维。
“鲸鱼座τ星”的毁灭,尚能看出文明挣扎与暴力摧毁的痕迹,像一场惨烈战争后的废墟。而G-73,则完全不同。这里没有废墟,只有…“净化”。
星系内部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绝对的“空”。并非真空,而是一种信息与活力的真空。常规电磁波谱上是一片雪花般的噪音,仿佛宇宙背景辐射都被某种力量搅乱、稀释了。引力探测显示,行星轨道呈现出一种诡异的、不自然的平滑,像是被一只无形巨手精心调整过,抹去了一切扰动。
“远望号”首先靠近了原本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轨道。根据之前的引力模型推算,这里应该存在一颗编号为G-73-d的类地行星。但现在,那里空无一物。
“不是碎裂…是…消失了。”科学官李振的声音干涩,他面前的屏幕上,高精度引力传感器描绘出的图像显示,原行星轨道上只剩下一些极其稀疏的、高密度的物质团块,以及大片大片的、难以解释的空间扭曲读数。仿佛那颗行星被某种无法理解的力量,从物理层面上“抠”掉了,只留下空间本身的一道“疤痕”。
“启动‘烛龙’高能粒子捕捉网和‘望舒’引力波探测器,扫描残留物成分和空间异常。”林薇下令,她的声音在死寂的舰桥里显得格外清晰。
数据流开始涌入。分析结果令人头皮发麻。那些残留的物质团块,成分极其单一,主要是铁、镍以及一些高原子序数的重金属,其结构呈现出被瞬间极端高温高压熔融后又急速冷却形成的特殊晶体形态——就像整个星球的物质被扔进了一个宇宙级的熔炉,进行了一次粗暴的“冶炼”,有价值的、复杂的化合物和结构被彻底破坏、剥离,只剩下这些宇宙中最“无用”的残渣。
而那空间扭曲,则带有一种非自然的、规律性的波动,像是某种巨大能量宣泄后留下的“回响”,或者说…“工具”留下的印记。
“远望号”将目光转向星系内其他幸存的行星。它们的存在,并未带来任何安慰,反而加深了恐惧。
一颗编号G-73-c的气态巨行星,其庞大的气体外层被剥离了大半,露出了内部坚实的冰岩核心。核心表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深达数千公里的沟壑,这些沟壑边缘光滑得如同激光切割,呈现出标准的几何图案——巨大的正六边形和等边三角形,覆盖了整个星球表面。这绝非自然地质活动所能形成,更像是一个疯狂的巨神,用规则的法阵对整个星球进行了一次“雕刻”。
另一颗岩质行星G-73-e,则彻底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玻璃球。其地表完全被熔融后凝固的硅酸盐覆盖,光滑如镜,反射着远方恒星黯淡怪异的光芒。探测器检测到其内部地质结构已被彻底打乱,地核活动完全停止,整个星球的热量正在以一种不自然的、均匀的速度散失,仿佛其生命已被抽干。
“这不是毁灭…这是…‘处理’。”李振看着分析报告,脸色苍白,“像工厂流水线处理原材料。分解、提炼、格式化…它们不是在打仗,它们是在…‘回收’。”
整个星系的行星,都成为了展示“收割者”那冰冷、高效、且完全超出人类理解范畴的科技与意图的墓碑。它们不仅消灭了生命,更将承载生命的星球本身,变成了某种…“资源”或“废料”。
就在舰桥被行星的惨状所震撼时,负责监测恒星的团队发出了更加惊骇的呼叫。
“舰长!你们快看恒星!G-73-A!”
主屏幕瞬间切换至对恒星的观测画面。那颗本应处于稳定壮年期的黄矮星,此刻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模样。它的光芒不再稳定,而是在一种令人不安的、缓慢的脉动中明灭,颜色也偏向一种不健康的、浑浊的橙红色。
但更令人灵魂战栗的,是日冕层中的景象。
通过特殊滤镜和能量分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恒星那沸腾的等离子体海洋上方,悬浮着一个…“结构”。它并非实体建筑,更像是由极度扭曲的磁场和某种未知能量场构成的、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几何网络。其形态不断变化,时而像一张笼罩恒星的巨网,时而像一枚深深刺入恒星内部的、由纯粹力场构成的钻头。
无数条由高能粒子流和扭曲空间形成的“管道”,从恒星表面延伸出来,连接着这个巨构。实时能量流量监测显示,巨量的恒星物质和能量,正被这些“管道”持续不断地、高效地抽取,汇入那巨构的中心,然后…消失在探测器的感知范围之外,仿佛被输送到了另一个维度,或者用于某种未知的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