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台”悬浮于地月拉格朗日点的静谧虚空之中,如同一枚精心雕琢的水晶饰品,在遥远的太阳光照耀下,反射着冷冽而纯粹的光芒。这里是人类与晶族交流的最前线,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试图在生存压力下融合智慧的唯一桥梁。平台内部,专门为联合实验划分的区域,其环境风格迥异于人类或晶族的传统设计,更像是一种妥协后的、功能至上的奇异混合体——既有符合人类工程学的工作台和显示终端,也有晶族惯用的、由纯净能量导管和悬浮能量节点构成的交互界面。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弱的、高频的嗡鸣声,那是高精度能量约束场稳定运行的特征。联合实验室中心,一个被多重力场隔绝的平台上,正悬浮着一块约莫拳头大小、呈现完美十二面体结构的晶体。它通体呈现出一种深邃的、仿佛内部有星云旋转的幽蓝色,表面光滑如镜,却又似乎能吸收周围的一切光线。这便是晶族提供的,用于稳定其舰船能量护盾核心的“谐振晶体”——一种在其母星极端引力与辐射环境下自然孕育而成的、结构极其特殊的矿物。
人类一方的首席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林默言,正紧盯着面前瀑布般流淌的数据。他年近五十,头发已略显花白,但那双透过防护面罩的眼睛,却闪烁着年轻人般的锐利与专注。他的团队正在与晶族同行进行一项关于“高能状态下能量场相位稳定性”的例行联合实验。这类实验旨在优化双方能量技术的效率,是技术共享协议中的常规项目。
实验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晶族提供的能量源,以一种人类科技难以企及的精度,向悬浮的谐振晶体注入着特定频率和波形的能量流。晶体内部的光晕随之明灭,如同拥有生命般规律地搏动。林默言团队负责监测晶体的各种响应参数,包括电磁辐射、热波动、内部应力分布等等。
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数据完全符合晶族提供的理论模型预测。
“频率提升至Theta-7波段,能量流密度增加百分之十五。”晶族方面的协调员,“逻辑节点-稳定-第四序列”,用毫无波澜的信息流通知人类方。
林默言点了点头,示意操作员执行。能量注入加强,晶体内部的幽蓝光芒变得愈发耀眼,甚至开始散发出一种肉眼可见的、细微的能量涟漪。
就在这时,林默言的目光被一组几乎被忽略的辅助数据吸引住了——那是布置在实验舱角落的、一套用于监测空间本身微弱扰动的“背景时空计量阵列”的读数。这套阵列原本是为了确保实验环境不受外界干扰而设置的,通常其读数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湖面。
然而此刻,阵列的读数屏幕上,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弱、但绝对异常的空间曲率波动。这波动并非由能量注入直接引起,其频率和模式与能量场的振荡完全不同,更像是一种……共鸣产生的“回声”,而且这“回声”似乎指向了某种超越常规三维空间坐标的方向。
“等一下!”林默言突然抬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暂停能量提升!重复刚才Theta-6到Theta-7波段过渡阶段的数据,重点分析背景时空阵列!”
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几位悬浮在能量节点中的晶族“逻辑编织者”。常规的能量稳定性实验,怎么会牵扯到背景时空计量?
数据被迅速调出、放大、进行频谱分析。结果清晰地显示,在能量场频率跨越某个特定阈值的瞬间,谐振晶体周围的微观空间结构,确实出现了一种极其短暂(持续时间仅为10^-21秒级别)、但确凿无疑的拓扑性质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引力效应,它涉及到空间维度本身的“褶皱”或“连接”,其数学特征与“破壁”项目组正在理论推演的某些高维空间模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这是什么?”林默言的心脏狂跳起来,他感觉自己仿佛无意中触碰到了某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宇宙的深层秘密。
晶族“逻辑节点-稳定-第四序列”传递来疑惑的信息流:“检测到非预期能量耗散模式,效率损失低于百万分之零点三,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此现象未被记录在基础物理模型中,归类为‘无害背景噪声’。”
无害背景噪声?林默言几乎要喊出来。对于追求绝对效率和稳定性的晶族而言,任何无法被立即理解、且对当前目标(能量稳定)无直接贡献的现象,都可能被其逻辑核心判定为“噪声”而过滤掉。它们就像最顶尖的工匠,只关注手中器物的完美,却忽略了锻造时锤击产生的、可能蕴含更深层次物理规律的“回声”!
他强行压下激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与晶族协调员沟通:“第四序列,我们请求暂停原定实验流程,集中资源对这一‘非预期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我们认为,这可能涉及到能量与时空结构相互作用的一个全新领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