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年 太阳系柯伊伯带外侧,“面壁计划”主控站“定海神针”。
冰冷的虚无之中,“定海神针”空间站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驻守在太阳系已知疆域的边缘。这里是柯伊伯带外侧,一个连阳光都显得吝啬、星辰仿佛凝固在黑色天鹅绒上的荒芜之地。空间站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星港或殖民地,它没有流线型的外壳,没有闪烁的航行灯,其主体结构是由粗粝的复合装甲和密集的散热鳍片构成的蜂巢式模块,更像是一座为战争而生的钢铁堡垒,或者……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着人类文明曾经向宇宙肆意张扬的存在感。
站内核心控制中心,气氛比窗外的深空还要寒冷几分。巨大的环形主屏幕上,并非绚丽的星图或外部影像,而是瀑布般流淌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引力参数、能量流向量和空间曲率实时数据。偶尔有代表异常引力扰动的红色波纹在屏幕边缘闪过,立刻会引来一阵压低声音的指令和键盘敲击声。
项目总负责人,引力物理学家赵太行,站在控制台前,他身形消瘦,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却燃烧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光亮,仿佛已将自身也炼化为了这庞大工程的一个运算节点。他身上的白色研究员制服有些褶皱,与周围身着深色工程服或军装的人员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凸显出他在这里独一无二的技术权威地位。
“L4、L5锚点引力场稳定,叠加效应达到预期阈值。”
“L3锚点能量注入率提升0.7个百分点,空间褶皱深度正在加深。”
“检测到奥尔特云彗星群轨迹受背景引力场微扰,偏离原轨道模型,偏差值在‘伏羲’容错范围内。”
冰冷的汇报声在控制中心回荡。每一句平淡的话语背后,都是人类工程学与基础物理学的奇迹,是跨越了数十亿公里能源供应链的精准投送,是与一个思维迥异的盟友进行技术融合的艰难成果。
“面壁计划”,这个源自远古东方智慧、承载着整个文明求生意志的宏大战略,其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环——“引力隐匿层”,终于在晶族提供的部分关于引力子精细操控及高维空间共振理论的支持下,迎来了决定性突破。
关键,在于那六个部署在太阳系外围关键拉格朗日点上的“引力锚点”。
这些“锚点”并非常人想象中巨大的空间站或者奇观式的建筑。它们本质上是人类工程学的极致造物——庞大的、持续运作的强引力场发生器。其核心是一个利用晶族技术优化的超导环结构,通过注入近乎疯狂的能量,在特定空间点制造并维持一个稳定的、强度远超自然水平的微观引力奇点。
想象一下,在虚无的太空中,凭空制造出六个不断“凹陷”下去的引力深渊。它们自身并不发光,不辐射强烈的电磁波,只是默默地、持续地扭曲着周围的空间结构。
此刻,在“定海神针”的主屏幕上,正以高度抽象化的方式展示着这张刚刚完成最终组网的“引力网”。六个代表着锚点的深蓝色光点,分布在太阳系黄道面外侧的特定位置上,彼此之间由无数纤细的、代表引力场相互作用的能量线连接,共同构成一个将整个太阳系包裹在内的、若有若无的巨大网络。
“启动全网络协同共振模式。”赵太行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传达到六个锚点的控制单元。
命令下达的瞬间,控制中心所有人都感到脚下传来一阵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的低频震动,仿佛空间站本身也在回应着那远方的力量。主屏幕上的数据流陡然加速,代表引力场强度的曲线猛地向上蹿升,那六个深蓝色光点骤然亮起,它们之间的能量连接线变得粗壮而明亮,仿佛活了过来。
空间本身,开始被一张无形的大手揉捏、编织。
从遥远的星际空间视角(如果存在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话)来看,太阳系外围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所有从太阳系内部逸散出去的、可能暴露文明特征的特定频段电磁波——无论是人类的通讯信号、能源传输泄漏,还是飞船引擎的尾迹——在穿过这张“引力网”时,都会像光线穿过不均匀的透镜一样,被微妙地偏折、散射、稀释。强大的引力波信号,无论是行星运行产生的,还是大型人造设施运作引发的时空涟漪,同样被这张网络吸收、转化,融入背景噪音之中。
效果并非绝对的“隐身”,那违背物理规律。而是“伪装”。赵太行在稍后向地球联邦议会进行远程汇报时,用一个精妙的比喻解释道:
“议长阁下,各位议员。‘面壁计划’的引力隐匿层已初步完成。它并非让太阳系消失,而是将其‘伪装’起来。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块石头落入河床。从数光年,甚至更远距离的观测者看来,我们的太阳系将不再呈现出‘非自然’的、高度有序的文明辐射特征。它的电磁频谱和引力波背景,将完美地融入银河系本身固有的、充满随机‘噪音’的宇宙图景之中。我们,将成为宇宙背景的一部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