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诚考完期末,轻松惬意地收拾着行李,准备迎来他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寒假,满心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时,他并不知道,一场远比《意气论》引发的校内轰动更为浩大的风暴,已然在大洋彼岸酝酿成型,并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向席卷全球数学界,最终将他的名字,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那本矗立在数学期刊金字塔顶端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如期出版。在其充斥着复杂符号与抽象理论的页面中,第三十页上,一篇题为《关于具有渐近非负曲率的某类非紧流形上L2-上同调消失定理的一个推广》的论文,静静地占据着它的位置。作者署名:Zhang, Cheng。机构隶属:Peking University (Joint Training Program of 13 Universities)。
这本不足以引起数学界之外的波澜。真正掀起惊涛骇浪的,是印在这篇论文末尾,那一行由审稿人撰写的、措辞极为罕见的评价:
【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 (Groundbreaking) 的工作。我们总算是拥有了具体的方法,证明了在其无穷远端满足某种温和拓扑条件的前提下,第 p 阶 L2-上同调群在一定范围内消失。该结果强化并推广了在更严格几何限制下所得到的经典结论。——皮埃尔·德利涅教授】
这段评语,如同在平静的数学深海中引爆了一颗炸弹!
皮埃尔·德利涅!这个名字在数学界意味着权威、严谨,以及……众所周知的“毒舌”。无论是在顶级学术会议的报告现场,还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讨班上,任何演讲者,只要在论证中出现哪怕一丝细微的瑕疵或逻辑不清,都难逃他毫不留情、当场指出的命运。曾有不少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的教授、学者,在他的追问和批评下汗流浃背、尴尬不已。能得到他一句“思路正确”或“有点意思”的评价,已属不易。
而这一次,他竟然用了 “Groundbreaking”(开创性的) 这个词!
在他漫长而辉煌的学术生涯中,所做出的审稿评价不计其数,但使用这个极具分量的词语,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意味着论文正确,更意味着它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工具或视角,对其所在领域乃至相关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年刊》最新版发行不到一周,这篇论文连同德利涅的惊世评语,便如同病毒般在国际数学界,特别是几何分析、偏微分方程和拓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中疯狂传播开来。
起初,是好奇。一个陌生的名字,Zhang Cheng,来自中国的北京大学?什么样的工作能当得起德利涅如此高的赞誉?
紧接着,是验证。无数专注于相关领域的数学家、博士后、甚至博士生,无论是出于学术严谨,还是纯粹的好奇与挑战心理,都纷纷下载了这篇论文,开始对其长达五页的、密集而复杂的证明过程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验算。
南京大学数学系,一位专攻几何分析的资深教授,在收到同行发来的论文链接后,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当他再次打开门时,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震撼,他立刻召集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声音都有些颤抖:“快!都来看看这篇论文!我们之前卡住的那个关于非紧流形谱隙估计的问题,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突破口!这个‘相空间分解’的技巧,太精妙了!德利涅说得对,这确实是开创性的!”
华国数学会总部,几位理事和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紧急召开的内部研讨会上,对着投影幕布上的论文细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会长推了推眼镜,环视众人,沉声道:“验证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逻辑链条无懈可击,结论坚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我们华国数学界,又出了一项了不起的成果!这位张诚……查一下,是哪个单位的?我们要重点关注!”
民科们……好吧,民科们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着,他们或许对“L2-上同调”不屑一顾,依旧执着于用初等数学工具“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试图找出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过程中的“漏洞”。对于这种发表在顶级期刊、需要深厚专业背景才能理解的工作,他们大多选择了忽略,除非哪天作者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他们或许才会跳出来宣称“我早就说过……”。
很快,这种仅限于数学圈内部的轰动与震撼,如同冲破堤坝的洪水,不可避免地扩散到了新闻界。
嗅觉灵敏的媒体人,尤其是科技线和教育线的记者编辑们,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