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系统” 发布终极任务,已过去近一年。这一年,对人类文明而言,是表面平静下暗流汹涌的一年。公开层面,地球联邦的各项事业依旧高歌猛进:火星殖民城市群扩张迅速,金星改造计划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小行星带采矿量再创新高。但在最高决策层,“百年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每个人的心头。
“盘古-木星”计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上日程,并以超越以往任何工程的速度被批准、立项、启动。它并非凭空出现,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后,科学家们就已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最大的能源宝库——木星。这颗气态巨行星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总量远超太阳系其他行星之和,是完美的聚变燃料库。然而,木星极端的环境——强大的磁场、致命的辐射带、恐怖的大气压力——使得任何大规模的开发设想都曾被视为天方夜谭。
直到“系统”的警告到来,直到“维度科技”那近乎神话的研究方向被确立,人类才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再是“足够”的能源,而是“近乎无限”的能源。唯有如此,才能支撑起那遥不可及的科技突破,以及可能到来的、规模空前的星际防御体系。
“我们必须拥抱巨人,否则巨人醒来时,我们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在一次绝密的“维度科技专项委员会”会议上,张诚指着木星的全息投影,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盘古-木星’,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它将是我们迈向深空、直面未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堡垒。我们需要它的能量,来点亮通往未来的路。”
反对的声音并非没有。有学者担忧在木星如此敏感的位置进行大规模能源开采,其产生的能量波动和引力扰动,是否会像黑暗森林中点燃的火把,提前暴露人类的存在?但支持者认为,根据“系统”模糊的提示,“收割者”的探测网络可能早已覆盖此地,隐匿或许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是奢望。提升自身,拥有威慑或抵抗的力量,才是文明存续的根本。
最终,激进派占据了上风。生存的压力,压倒了对未知风险的恐惧。
2048年初,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太空工程——“盘古-木星”能源矩阵建设,正式启动。
木星轨道,距离那颗巨大的、表面流淌着彩色云带和标志性大红斑的行星约二十万公里处,一座名为“普罗米修斯”的巨型轨道平台,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座平台本身就是工程学的奇迹。其主体结构由在月球和火星工厂预制、通过“共工之环”物质流输送来的高强度碳纳米管和新型钛合金构建,整体呈环形,直径超过五十公里,缓缓自转以产生模拟重力。平台外围,是密密麻麻的泊位、建造坞和如同蜂巢般忙碌的工程机器人集群。
数以万计的、形态各异的智能机器人在强辐射环境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它们中的大部分由“伏羲”子节点远程协同控制,少数高级别单位则搭载了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核心。这些机器人适应了木星轨道恶劣的环境:能够抵御比地球强数万倍的辐射风暴,能够在微陨石频繁袭来的空域灵活规避,能够利用平台自身产生的强大磁场偏转高能粒子。
项目总指挥,是三十二岁的能源系统工程学天才——欧阳倩。她出身于一个航天工程师世家,拥有麻省理工和清华的双料博士学位,在“祝融”聚变堆小型化项目中立下汗马功劳,以其冷静的头脑、果决的作风和对宏观工程的卓越把控力,被破格提拔为“盘古-木星”的总负责人。
此刻,她站在“普罗米修斯”平台中央控制塔的了望厅内,身穿印有地球联邦徽标和“盘古”项目LOGO的深蓝色制服,眉头微蹙,凝视着舷窗外繁忙的景象。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工程的各项数据:
【主体结构完成度:37.8%】
【聚变反应堆核心模块(1号)组装进度:15.3%】
【氢氦采集阵列部署:12.1%】
【辐射屏蔽层覆盖率:68.5%】
【工程机器人在线数量:38,721】
【异常事件记录:1,283(97%已处理)】
“欧阳总工,3号建造区的K-77型重型吊臂机器人又出故障了,疑似主传动轴金属疲劳,在木星引力梯度下应力集中超标。”一名年轻的技术员通过通讯频道汇报,声音带着一丝焦虑。
“启动备用单元替换,将K-77送回维护港进行深度检测和结构强化。通知材料部门,对所有同批次生产的K系列机器人进行预防性检查。”欧阳倩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语速快而清晰,“另外,通知‘伏羲’木星节点,重新计算该区域的引力微扰模型,优化机器人作业路径,避免类似情况重复发生。”
“明白!”
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木星巨大的引力场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它不仅影响着平台的轨道稳定,更对所有的机械结构施加着复杂而强大的应力。强大的辐射则时刻考验着所有电子元件的耐久度。每一次太阳风爆发,都会让平台陷入短暂的通讯干扰和辐射警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