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奸令”的锋芒,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洗刷了舆论场的污泥浊水。然而,渗透与腐蚀并不仅限于言论层面,更深层次、更隐蔽的“文化毒素”,早已通过数十年的渗透,浸润到文学、艺术、影视、教育乃至大众审美等各个角落。这些毒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自卑、媚外、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文化生态,其危害比公开的反对言论更为持久和致命。
在肃清了政治、经济与舆论领域的显性叛徒后,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这片更为幽深、也更为复杂的领域——文化领域。一场代号“焕新”的、旨在彻底清除文化毒素、重塑华夏文化自信与主体性的系统性工程,在最高层的授意下全面启动。这并非简单的文化管制,而是一场关乎民族灵魂的“排毒”与“再造”。
“伏羲”系统的强大,不仅在于其能锁定叛徒,更在于其能进行深度的文化语义分析与价值倾向判断。在“焕新”计划中,“伏羲”扮演了“文化全科医生”的角色。
它接入了国家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影视资料库、网络文学平台、中小学教材数据库、艺术展演档案等几乎所有公共文化资源。以其超越人类极限的算力和基于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经由顶尖国学大师与AI伦理学家共同定义)建立的评估模型,对海量的文化产品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身扫描”。
扫描结果生成了一份详尽的《文化生态健康度评估与病灶分布图谱》。图谱以令人触目惊心的方式,揭示了文化领域的深层病症:
一批被誉为“经典”的现当代作品,被标记为“高频历史虚无”、“刻意渲染民族劣根性”、“解构英雄叙事”。某些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其获奖逻辑被“伏羲”解析为“符合西方对东方苦难想象范式”。
大量影视剧被标注“价值观混乱”、“盲目推崇西方生活方式”、“丑化华夏历史与人物”。尤其是某些以“大制作”、“高票房”着称的奇幻、仙侠题材,其内核被分析为“披着东方外衣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与救世主叙事”。
部分被视为“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作品,被判定为“以反叛为名行虚无之实”、“主动迎合西方艺术评判标准下的‘政治正确’猎奇”。
部分教材,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教材,被检出存在“西方中心论”叙事、对华夏历史贡献轻描淡写、对西方文明过度美化的倾向。
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对“高级脸”(符合西方审美的亚裔特征)的追捧,对传统节日和礼仪的漠视,以及对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盲目模仿。
这份图谱,如同一张精准的“文化CT报告”,为“排毒”行动提供了清晰的靶向目标。
基于“伏羲”的诊断报告,由国内顶尖文史哲专家、艺术家、教育家组成的“文渊阁”特别委员会,获得了空前的授权,开始主导这场文化排毒战争。
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的部分代表性作品,被重新评估。其历史观、价值观被放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进行公开的学术批判与辩论。并非简单的禁毁,而是通过大量的评论文章、研讨会、大学课程,系统地剖析其时代局限性、逻辑谬误以及被西方话语体系利用的事实。同时,国家大力扶持和奖励那些扎根人民、书写时代正气、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时代文学作品,“炎黄文学奖”的声望与奖金被提升至全球最高水平,旨在引导创作风向。
一场针对影视行业的规范风暴来临。基于“伏羲”的评估,一批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社会影响恶劣的影视剧被下架、禁播。对编剧、导演、演员进行大规模的思想和业务培训,强调文化责任与社会担当。审查标准被明确和细化,重点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歪曲经典、丑化英雄、宣扬畸形审美和拜金主义。同时,巨额资金和政策倾斜投向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的精品创作,运用“灵境”技术打造沉浸式影视体验,推出了一系列如《轩辕纪》、《星火燎原·赤旗寰宇》等叫好又叫座、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鸿篇巨制。
那些以“晦涩”、“反叛”为名,实则空洞无物、故弄玄虚,甚至亵渎民族情感的艺术作品和展览,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抵制。“文渊阁”推动建立基于华夏美学精神的新艺术评价体系,鼓励艺术家从五千年文明沃土和火热的当代实践中汲取灵感。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等顶级艺术殿堂,其展演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传统戏曲、国画、书法、民族音乐等瑰宝被重新置于中心位置,并与现代科技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材修订工作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力度展开。历史教科书更加突出华夏文明的连续性与创造性,地理教科书强调祖国的壮丽山河与资源禀赋,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同时,一套旨在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龙魂”系列辅助教材及“灵境”体验课程,被迅速研发并推广到全国中小学,深受学生欢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