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8年,初春。
赵国雄的迅速落网与依法严惩,在内部高层产生了强烈的震慑效应,但影响范围终究有限。对于更广大的党员干部、科研人员、以及全体国民而言,一个身居高位者因叛国罪被秘密处决的消息,更像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传闻,其警示意义在口耳相传和时间的消磨下,难免会打折扣。
张诚与最高决策层深知,肃清内部叛徒,不仅需要“雷霆”般的铁腕抓捕,更需要一场阳光下的审判,将叛国者的罪行公之于众,将国家的意志与法律的威严,以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烙印在每一个国民的心中。经过缜密研判,决定选择一名具有代表性、罪行确凿、且其背叛行为与当前核心利益密切相关的案犯,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开审判。
被选中的,是前“盘古”能源集团华东区安保总监,刘毅。
选择刘毅作为公开审判的对象,蕴含着深意:
他并非赵国雄那样的宏观战略规划者,而是直接负责“盘古”聚变堆区域安全的具体执行者。其职位连接着尖端科技与国家安全的第一线,其背叛行为更具象、更易引发公众对技术安全和国家安危的共情。
刘毅被指控向境外势力提供了华东地区“盘古”示范堆及配套电网的详细安保部署图、应急预案、核心区域人员通行识别规则等关键信息,并收取了巨额贿赂。其行为直接威胁到国家能源命脉的绝对安全,性质极其恶劣。
在“伏羲”的协助和“烛龙”部门的缜密侦查下,此案的证据链达到了无可辩驳的程度。从资金往来、加密通讯记录,到其与境外情报人员秘密会面的高清影像、声音记录,乃至其亲笔签名的收据和传递情报的存储设备,均被完整固定。
此案清晰地告诫所有掌握敏感信息和权力的人,无论职务高低,无论身处哪个环节,只要触碰红线,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在审判开始前,官方媒体有节制地释放了相关信息,强调了国家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坚定决心,并普及了《反间谍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公开审判营造了严肃的舆论氛围。同时,严格确保了刘毅依法享有聘请辩护律师、申请回避等一切合法权利,其辩护律师由国内知名的、以维护程序正义着称的律师团队担任,彰显司法程序的公正与透明。
审判地点选在了金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最大的审判庭,并首次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庭审模式。审判庭现场,除了合议庭成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及法警外,仅允许部分经过严格筛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及特定行业代表旁听。但庭审的实况(经过技术处理,隐去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细节),将通过国家主流媒体平台和指定的官方网络渠道,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全程直播。
审判日,庄严肃穆的法庭内,国徽高悬。审判长敲响法槌,宣布开庭。全国无数屏幕前,亿万民众屏息凝神。
公诉人宣读了洋洋数万字的起诉书,详细列举了刘毅的犯罪事实。随后,进入了举证质证环节。这场审判,因其证据展示方式的特殊性和震撼性,注定将被载入史册。
当公诉人申请调用“太虚”系统生成的证据时,法庭中央的全息投影区,瞬间将所有人“带入”了刘毅犯罪的几个关键场景:
场景精确还原了刘毅在某东南亚国家度假时,与境外情报人员在豪华酒店房间内会面的情景。两人的对话清晰可辨,刘毅递出存储芯片、对方推过装满现金的行李箱的动作纤毫毕现。那种背叛国家时的鬼祟与贪婪,通过虚拟技术**裸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展示了刘毅如何利用其安保总监的权限,在内部系统中违规调取、复制核心安保资料,并通过经过伪装的设备向外传输数据的全过程。技术的冰冷与背叛的灼热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甚至展示了“伏羲”如何从海量数据中,通过异常资金流动、通讯模式分析等,一步步将侦查视线锁定到刘毅身上的逻辑链条。这种超越人类直觉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罪证锁定方式,让旁听者和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在国家力量面前,任何隐秘的犯罪都难逃法眼。
这些“太虚”证据,以其无可辩驳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彻底击碎了任何可能的狡辩空间。刘毅的辩护律师虽然竭力从程序细节、证据合法性等角度进行辩护,但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如山铁证,刘毅最初还试图保持镇定,但在“太虚”场景一次次冲击其心理防线,尤其是在看到自己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由辩护方提交用于求情)与背叛国家的行为被并列展示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在最后陈述阶段,他涕泪交加,声音颤抖:
“我……我愧对国家的培养,愧对组织的信任,更愧对身上这身制服……我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被贪欲吞噬了良知……我明知那些信息关系到‘盘古’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命脉,可我……我还是鬼迷心窍地做了……我罪有应得,我认罪伏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