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诚从那场长达近十个小时的深沉睡眠中苏醒过来时,窗外已是次日中午。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在地板上投下斑驳慵懒的光影,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宁静得仿佛时间都放缓了脚步。
他躺在柔软的床上,没有立刻起身。一种奇异的感觉包裹着他。身体像是被彻底清洗、重组过一般,虽然肌肉还残留着些许久卧的酸软,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已经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与轻盈。脑海中,那持续了数月、几乎成为背景噪音的数学符号奔腾与逻辑推演的轰鸣,也终于平息下来,留下了一片暴风雨过后的、广阔而平静的海域。
他缓缓坐起身,活动了一下脖颈和手脚,关节发出轻微的脆响。走到浴室,看着镜中的自己。脸色依旧有些苍白,那是长期缺乏户外活动和规律日照的结果,但眼神却异常清澈、沉静,仿佛蕴藏了整片星海的深邃。眉宇间褪去了不少属于孩童的稚嫩,多了几分历经艰险跋涉后的沉稳与内敛。
他放了一缸热水,将自己完全浸泡进去。温热的水流包裹着身体,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舒展开,贪婪地汲取着这份松弛与舒适。他闭上眼,任由思绪飘散,什么也不想,只是感受着这份难得的、纯粹的安宁。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水温渐渐变凉,他才起身,擦干身体,换上了一身干净舒适的家居服。走到餐厅,王淑萍老师早已准备好了温在锅里的、清淡而营养的午餐。小米粥,清蒸鱼,时令蔬菜,还有一小碗炖得恰到好处的鸡汤。
“张诚,你醒了!”王老师看到他,脸上露出如释重负而又充满关切的笑容,“感觉怎么样?你这一觉睡得可真沉。快吃点东西,这几个月,真是辛苦你了。”
“谢谢王老师,我很好。”张诚回以微笑,坐下来,开始慢慢地、认真地享用这顿迟来的“早餐”。食物的温暖通过食道蔓延至全身,进一步驱散了最后一丝残余的倦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活着的满足感。
吃完饭,他感觉精神和体力都恢复了大半。是时候处理那十篇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论文了。
他回到二楼书房。书桌上、地上,依旧堆放着如小山般的演算草稿,无声地诉说着过去几个月那场惊心动魄的智力风暴。他没有先去整理这些凌乱的“战场”,而是径直坐到了电脑前。
电脑屏幕上,十个文件夹整齐排列,分别标注着从“Paper_01”到“Paper_10”的编号。里面存放的,正是那十篇已然成型、经过反复打磨的论文电子稿。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了“Paper_01”上——《关于具有渐近非负曲率的某类非紧流形上L2-上同调消失定理的一个推广》。这是他闭关初期,耗时五天完成的成果,虽然在其后更宏大、更深刻的工作映衬下,显得有些“朴素”,但它本身无疑也是一篇足够优秀、具备冲击《数学年刊》实力的工作。逻辑严谨,创新点明确,结论扎实。
“就从你开始吧。”张诚轻声自语。
他打开“Paper_01”文件夹,调出论文正文文件,开始了投稿前最后一次,也是最为细致的一次检查。他逐字逐句地阅读,审视着每一个定义是否清晰,每一个定理陈述是否精确,每一个证明步骤是否无懈可击,每一个引用是否准确无误。他甚至模拟审稿人的心态,试图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哪怕最微小的逻辑漏洞或表述不清之处。
这个过程花费了他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最终,他满意地确认,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他目前所能做到的完美状态。它像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结构匀称,论证有力,无可挑剔。
接下来,便是正式的投稿流程。他登录了《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的在线投稿系统。作为一个“新人”,他需要创建作者账户。在填写个人信息时,他在“姓名”一栏郑重地输入“Zhang, Cheng”,在“机构”一栏,他斟酌了一下,填写了“Peking University (Joint Training Program of 13 Universities)”。在“职称”一栏,他选择了“Student (Special Program)”。最后,在引人注目的“ORCID 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标识符)一栏,他暂时留空了,他还没有注册这个。
上传论文正文,填写标题、摘要、关键词,选择稿件分类(他将其归入“微分几何”和“泛函分析”的子类),建议审稿人(他谨慎地没有建议任何具体人选,以避免不必要的联想),声明无利益冲突……一步步流程走下来,他操作得有条不紊,心态平和。
当最后点击“提交”按钮,看到屏幕上出现“Submission Successful!(投稿成功!)”的提示时,张诚的心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没有狂喜,没有忐忑,只有一种“完成了必要步骤”的平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