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春,春日的温暖气息还没有降临到西北黄土高原之上。金城,炎黄研究院深处,一座新建成的、代号“灵境”的纯白色球形建筑内,正进行着一场将重新定义“存在”与“现实”的终极实验。与“盘古”的能量奔涌、“羲和”的量子低语、“伏羲”的智能演化不同,这里探索的,是人类最深邃、最神秘的疆域——意识本身。
张诚站在环形观察厅的中央,凝视着下方无菌隔离舱内,一名志愿者正平静地躺在一个充满未来感的银色舱体中。志愿者头部连接着细如发丝、泛着幽蓝光泽的纳米探针阵列,这些探针并非粗暴地插入,而是以一种近乎生物融合的方式,与他的神经系统进行着无损连接。这便是“灵境计划”的核心——“昆仑镜”高维神经链接系统。
“灵境计划”的启动,源于张诚在“伏羲”智能实现自主科学发现后,对意识本质的更深层次追问。系统商城中,一项名为【意识数字化映射与高维信息接口理论】的技术,需要高达五亿积分,其简介模糊却震撼:“突破碳基思维壁垒,实现意识与信息的直接交互,迈向文明演化新阶段。”
随着聚变能源的空前普及和“伏羲”智能的指数级成长,获取积分的速度大大加快,兑换这项技术已成为可能。而“昆仑镜”系统,便是这套理论结合“破晓”生物相容性材料、“羲和”超高速低延迟量子通信以及“伏羲”超强算力解析后,诞生的第一个现实应用。
“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完成。”“灵境计划”负责人,一位年轻却已是脑科学与信息领域权威的女科学家——苏晴博士,向张诚汇报,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昆仑镜’链接稳定性99.998%,信号保真度超越理论预期,‘须弥山’虚拟世界服务器集群负载正常,‘伏羲’意识流护航模块已激活。”
张诚微微颔首。他的脑海中,那套耗费巨资兑换的理论正在与实时数据流共鸣。这不仅仅是虚拟现实(VR)的终极形态,而是直接读取、解析乃至与人类意识进行底层交互的技术。它要创造的,不是一个由图像和声音构成的模拟环境,而是一个能让意识直接“居住”、感官与物理世界无异、甚至法则可以部分自定义的 “高维信息实在”。
“志愿者状态?”张诚问道。
“生命体征平稳,脑波活动处于预期静息状态,意识准备接入。”苏晴回答。
“开始链接。”张诚下达了指令。
指令下达的瞬间,隔离舱内并无炫目光效,但观察厅的主屏幕上,开始瀑布般刷新的,是经过“伏羲”翻译和可视化的、来自志愿者大脑的神经信号流。
同时,屏幕上分割出另一个窗口,显示的正是志愿者此刻“眼中”的世界——“须弥山”虚拟世界。
没有加载界面,没有延迟感。志愿者的意识仿佛瞬间穿越,置身于一个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的瑰丽世界。他站在一片悬浮于云海之上的白玉广场,脚下石板温润的触感,迎面吹来的、带着草木清香与微湿水汽的微风,远处仙山楼阁在晨曦中勾勒出的金边,甚至空气中弥漫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灵韵”之感……所有感官信号,都并非由外部设备模拟输入,而是由“昆仑镜”系统直接与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更深层的本体感觉和情绪中枢进行交互,生成的信息直接“写入”他的意识。
他抬起手,能清晰地“感觉”到手指的运动,看到手掌的纹理,甚至能“内视”到体内仿佛有微弱的气流在按某种玄奥的路径运行——这是系统根据他理解的“修行”概念,为他生成的个性化感官反馈。
他尝试奔跑、跳跃,动作流畅自然,重力感、风阻感与现实世界毫无二致,甚至可以通过意念,稍微调整周围环境的参数,比如让云海翻滚得更剧烈一些,或者让远山的轮廓更加清晰。
这不仅仅是沉浸感,而是 “存在感” 。他的意识,确凿无疑地“存在”于这个虚拟世界之中。
“感官同步率100%,物理引擎反馈无延迟,意识活跃度提升至预期水平,未出现排异或认知失调。”苏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张总,我们……我们成功了!我们真的创造了一个可以让意识直接栖居的世界!”
观察厅内,所有研究人员都激动得难以自抑。他们见证的,是人类沟通现实与虚拟的桥梁被彻底架通的历史性时刻。
“灵境”与“昆仑镜”的成功,其带来的影响,迅速超越了实验室的范畴,开始渗透并深刻重塑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生不再需要对着枯燥的课本想象历史场景、分子结构或宇宙演化。他们可以“亲临”春秋战国的战场,可以“进入”细胞内部观察生命活动,可以“站在”火星表面勘测地质。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物理概念,可以转化为直观的可交互模型。科研人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以意识直接操控和观察模拟实验,效率呈指数级提升,尤其是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理论物理等领域,突破了现实实验的成本和时间限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