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十一月。祁连山脉,深处。
凛冽的寒风卷着初雪,掠过连绵起伏的荒芜山脊,将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包裹在一种亘古的寂静之中。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在地壳深处经过人工开凿、加固并屏蔽的巨大洞窟内,正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写人类文明能源史的风暴。
这里,是“盘古计划”的核心基地,代号“深渊”。与外界想象的灯火通明、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不同,基地内部更多的是粗犷、坚固、极致的实用主义风格,厚重的混凝土墙体,纵横交错的粗大管道和线缆,以及无处不在的、代表着最高保密等级的暗红色标识。
此刻,基地中央控制室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正前方,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大环形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复杂的三维磁场线模拟图以及核心区域的等离子体实时成像。数十名身着统一制服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屏幕,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低声进行着最后的确认交流。空气中弥漫着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以及一种混合了极致专注、压抑的兴奋与无形压力的特殊气味。
控制室正中央,项目总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面容坚毅的老者,代号“山岳”,正紧紧握着通讯器,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各单元最后状态确认!”
“磁场生成系统,参数稳定,冗余备份在线!”
“等离子体注入单元,准备就绪!”
“能量馈入系统,输出功率稳定!”
“诊断测量阵列,全部探头工作正常!”
“冷却系统,超导线圈温度维持绝对零度附近!”
一连串干脆利落的汇报声在控制室内回荡。
“山岳”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站在他身旁,同样凝视着大屏幕的年轻身影——张诚。张诚穿着与其他人一样的普通工装,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穿透屏幕,直接“看到”那即将在强大磁场束缚下诞生的、如同微缩恒星般的能量之核。
“‘烛龙’第一次长时间约束实验,倒计时一分钟准备!”“山岳”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控制室乃至整个实验大厅。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烛龙”,是基于张诚提供的、完全不同于现有托卡马克或惯性约束路径的全新理论——“场共振协同激发”与“时空曲率局域平抑”原理——设计建造的小型化实验装置。它的目标,并非追求庞大体型,而是以极高的能量效率和前所未有的控制精度,实现高温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与持续燃烧。
倒计时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五、四、三、二、一!启动!”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只有控制台上几盏关键指示灯由绿转红,以及大屏幕上能量读数的陡然攀升!
模拟的太阳——那团被极端强大且复杂的磁场紧紧束缚在环形真空室中央的、温度瞬间攀升至上亿度的氘氚等离子体——成功点燃了!
屏幕上,代表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的曲线稳稳地维持在预设阈值之上,那团在磁场约束下呈现出瑰丽橙红色的能量体(成像效果),如同一个被无形之手精心呵护的火之精灵,在环形跑道内平稳地旋转、奔腾。
“约束时间,10秒!”
“20秒!”
“50秒!”
控制室内开始出现压抑的低呼。对于全新的“烛龙”装置,能稳定约束超过50秒,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远远超过了初期目标。
然而,就在约束时间突破80秒,即将向100秒大关发起冲击的关键时刻,异变陡生!
大屏幕上的三维磁场模拟图中,代表某一区域磁场强度的曲线突然开始出现高频、低幅度的剧烈振荡,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颗颗细小的石子。紧接着,等离子体实时成像的边缘区域,也开始出现细微的、不稳定的扭曲和抖动!
“报告!第七扇区磁场出现异常扰动!频率37.5赫兹,幅度正在缓慢增大!”一个紧张的声音响起。
“能量损失率开始上升!”
“等离子体边界有局部不稳定性扩大的趋势!”
刚刚升起的兴奋瞬间被紧张和焦虑取代。“山岳”的额头瞬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对着麦克风快速下达指令:“尝试微调第三、第五补偿线圈电流!注入少量低温氖粒进行边界修整!”
技术人员飞快操作,然而,磁场扰动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有加剧的迹象。约束时间虽然还在缓慢增加,但所有人都明白,照这个趋势,不等达到100秒,这次精心准备的实验就可能以等离子体溃散(或者说被磁场“甩”出去撞击器壁)而告终。
“不行!常规调节手段效果不佳!扰动源似乎来自磁场结构本身的某种共振效应,我们的模型没有完全覆盖!”“山岳”的声音带着一丝挫败和急切,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张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