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炎黄集团总部郑州,北京分公司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的同时,炎黄研究院深处,另一场静默却同样足以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革命,正在张诚的亲自引领下,悄然酝酿、推进。
集团的实体化布局固然重要,但张诚深知,持续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具备划时代意义的颠覆性产品,才是维系炎黄这座大厦屹立不倒、并不断开疆拓土的基石。“生命一号”基因强化液是面向生命本身的奇迹,而下一个目标,他锁定在了支撑现代文明运转的命脉之一——能源存储上。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然陷入瓶颈:能量密度提升缓慢、充电速度受限、安全风险如影随形、核心资源受制于人,更遑论其对未来巨型耗能设备(如未来城市、大型电磁装备、全天候飞行器)的支撑乏力。张诚所要的,不是改良,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这一日,他再次屏退旁人,意识沉入系统商城之中。他的意念掠过诸多高深莫测的科技分支,最终精准地聚焦在【能源存储】领域的深处。一个散发着幽蓝色电弧光芒,形态如同无数六边形晶胞完美堆叠的复杂立体图标,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
【“晶核”体系全固态多模态能量电池(完整技术包)】
【描述】:基于“场致离子晶界隧穿”与“相变储能材料矩阵”核心原理,构建的全新能量存储体系。非传统锂离子化学体系,采用地球上储量丰富的钠、镁、硅及特定稀土元素为主要材料。具备超高能量密度(理论值≥2400Wh/kg,约为顶级商用锂电10-16倍)、超快速充放能力(10分钟内可充至95%以上容量)、极致安全性(物理固态,无燃爆风险)、超长循环寿命(≥20万次,容量保持率90%以上)及宽温域工作特性(-120℃至240℃)。支持标准模块化封装,可实现从微型电子设备到电网级储能的覆盖。
【兑换需求】:3,000,000积分。
三百万积分!价格不菲,但其描述的功效,足以让任何能源领域的专家疯狂。能量密度是顶级锂电池的十到十六倍!十分钟快充!二十万次循环!无燃爆风险!这已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对现有储能技术的维度碾压。
张诚目光沉静,没有半分犹豫。
【是否确认消耗 3,000,000 积分兑换 [“晶核”体系全固态多模态能量电池] 完整技术包?】
【是。】
意识空间中光华流转,积分余额从 ,000 降至 108,500,000。比之前兑换“生命一号”配方时更为庞大、更为精微复杂的信息洪流,瞬间充斥了他的脑海。这不仅仅是一个配方,而是一整套完整的材料能源体系:从核心的“场致离子晶界隧穿”理论模型,到关键材料——“晶态离子导体”固态电解质、“自适应相变储能用”复合电极材料——的原子级结构设计与合成路径;从独特的“多孔道共形沉积”电极制备工艺,到实现超快充的“逆向磁场辅助离子输运”技术;从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算法,到标准化模块的结构设计与热管理方案……其技术深度与广度,远超当前地球任何一个实验室或企业的认知范畴。
信息接收完毕,张诚睁开双眼,眸中闪烁着洞悉一切的光芒。他没有任何停顿,直接召集了以林婉教授为首的奇异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所的核心团队,以及马卫国领导的工程技术开发与转化中心的骨干工程师,在研究院保密等级最高的“创世”实验室,召开了项目启动会。
没有冗长的背景介绍,张诚直接在全息投影上勾勒出了“晶核”体系的宏观技术框架。当那些闻所未闻的理论概念、匪夷所思的材料性能指标、以及颠覆传统的工艺路线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林婉这位材料学泰斗,手指微微颤抖;就连马卫国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总工程师,也不禁屏住了呼吸止不住的颤抖。
“……这不是改进,这是重构。”张诚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我们将要创造的,不是一块更好的电池,而是一个全新的能量载体。项目代号——‘破晓’。”
“破晓”项目,就此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启动。张诚亲自挂帅,担任项目总指挥与首席科学家。接下来的时间,这间汇聚了全球顶尖设备与智慧的实验室,成为了他与团队们废寝忘食的战场。
最大的难点,在于合成那两种关键材料——“晶态离子导体”固态电解质和“自适应相变储能用”复合电极。
晶态离子导体: 需要极高的纯度与特定的晶格缺陷分布,传统的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均无法满足要求。张诚提出了一种“气相外延-等离子体辅助晶格重构”的全新方法。他亲自调试设备参数,设计反应腔室的气流模型,甚至挽起袖子与研究员一起操作高精度的材料沉积系统。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当第一片呈现出完美六方对称结构、在显微镜下闪烁着宝石般光泽的淡紫色电解质薄膜成功制备出来,并测得离子电导率超越现有固态电解质三个数量级时,实验室爆发出了第一阵欢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