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兰州,炎黄研究院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基础开挖已经完成,巨大的基坑如同大地的伤口,却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钢筋骨架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生长,勾勒出未来科研高地的宏伟轮廓。
就在这繁忙的奠基时刻,一批特殊的访客,以一种极其低调而又引人注目的方式,联袂抵达了兰州。
没有提前张扬,没有冗长的官方通报。一个由数辆商务大巴组成的车队,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研究院临时指挥部所在的院落。车门打开,下来的是一位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十三校联盟的校长们,以及东道主兰州大学的校长。
这十三校联盟,囊括了清华、北大、南大、上交大、西交大、浙大、复旦、哈工大、中国科技大、华中科大、西北工大、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这十三所国内最顶尖的学府。他们各自的领域虽有侧重,但无一不是英才辈出、科研实力雄厚的学术重镇。而兰州大学,作为扎根西部的百年名校,其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地理学科优势,亦不容小觑。
十四位校长,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此刻齐聚在这片尚显粗粝的黄土高坡上,目的不言而喻。
张诚提前收到了赵伟的汇报,对于校长们的联袂到访,他并未感到意外。事实上,在他构建炎黄研究院的蓝图中,与国内顶尖高校的深度协同,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是研究院初创,千头万绪,他原本计划在架构初步稳定后再与各校沟通,没想到这些嗅觉敏锐的教育家们,行动如此之快。
他亲自来到指挥部简易的会客室门口迎接。会客室是由彩钢板房搭建的,陈设简单,但打扫得一尘不染。
“各位校长,舟车劳顿,辛苦了。”张诚站在门口,微微欠身,语气平和而礼貌,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对长辈和学界前辈的尊重。他今日穿着一件普通的深色夹克,身形挺拔,虽年仅十七,但那份历经巅峰、执掌未来的气度,让他在这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长者面前,丝毫不显局促,反而有种隐隐的主导感。
“张院士!” “张诚同志!” “我们不请自来,叨扰了啊!”
校长们纷纷上前,热情地与张诚握手,脸上洋溢着亲切而又略带审视的笑容。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张诚渊源极深。
回想数年前,张诚初露峥嵘,便是由这十三校联盟打破了常规,共同为他量身定制了前所未有的“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允许他在各校之间自由选课、利用资源,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在他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后,这十三所高校,又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以最高规格聘请他为“终身荣誉教授”,无论他是否实际授课,这份学术上的认可与纽带已然建立。
而兰州大学,更是与他有着天然的乡土之情。他亦是兰大的终身荣誉教授。于公于私,这份关系都非同一般。
“各位校长言重了,研究院初创,本该是我去拜访各位前辈请教才是。”张诚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将众人让进会客室。
落座后,工作人员奉上清茶。简单的寒暄过后,清华大学的校长,作为十三校联盟的轮值主席,率先开口,语气诚恳而直接:
“张院士,我们这些老家伙,今天厚着脸皮一起来,目的只有一个。”他环视了一下其他校长,得到肯定的目光后,继续说道,“炎黄研究院,意义非凡,是国之重器,更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灯塔。我们这些学校,别的不敢说,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学科积累方面,还算有些家底。我们希望能有机会,加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北大的校长接过话头,语气同样真挚:“张院士,我们深知研究院是你心血所系,主导权不容置疑。我们并非想要干涉决策,而是希望能在人才输送、联合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与研究院建立最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说白了,我们想‘入股’,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倾注我们各校最优质的资源。”
其他校长也纷纷点头附和,表达着相同的意愿。他们的态度放得很低,言辞恳切,完全是以合作者、支持者的姿态,而非传统的校际合作那般对等协商。因为他们清楚,面对张诚和他所描绘的未来,任何学校单打独斗都显得力不从心,唯有汇聚顶尖力量,才能跟上这艘即将起航的巨舰。
兰州大学的校长也开口道:“张院士,于公,兰大扎根西部,理应为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于私,你是我西北的骄傲,我们更希望近水楼台,能为家乡的这项伟业添砖加瓦。”
张诚安静地听着,目光扫过每一位校长殷切而认真的脸庞。他心中早有考量。这些顶尖高校,正是他未来计划中最重要的“人才摇篮”和“基础研究支撑点”。他们的主动加入,不仅能解决研究院初期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更能形成一个“基础研究(高校)- 应用研发(研究院)- 技术转化(产业)”的完整创新闭环,其价值远非单纯资金可以衡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