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210章 春归京华,再战千禧难题

2008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踌躇一些。三月已至,北京城外的山峦依旧残留着冬日的枯黄,只有杨柳枝头那一点点几乎难以察觉的鹅黄嫩芽,以及空气中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泥土解冻的湿润气息,在悄然诉说着季节的更迭。

半山村那悠闲从容、与世无争的田园时光,如同一个温暖而悠长的梦境,终究还是到了醒来的时刻。在家中度过了完整而温馨的春节和正月后,张诚,这位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告别了依依不舍的亲人,再次踏上了返回北京的归程。

家乡的黄土地、父母的叮咛、爷爷奶奶慈祥的目光、弟弟崇拜的眼神,以及乡邻们那质朴而真挚的赞誉,都化为了他心底最深沉温暖的底色和最坚实的后盾。当他乘坐的车辆再次驶入那处位于京郊、戒备森严的基地,看到那栋熟悉的、在初春略显清冷的别墅时,他的眼神已然恢复了往日的沉静与深邃,仿佛一泓深潭,吸纳了所有的光芒,只为映照出更遥远的星空。

短暂的休整,清理掉身上最后一丝年节的烟火气后,张诚的生活迅速回归到了那种高效而纯粹的轨道。李静细致地打理着他的起居,赵伟高效地处理着积压的事务性工作,陈刚则如同最忠诚的哨兵,重新构筑起宁静的屏障。别墅里,那种属于深度思考的、凝重的静谧,再次成为了主旋律。

书房,再次成为了他的主战场。窗台上的绿植经过一个冬天,愈发青翠欲滴,仿佛也在等待着主人新一轮的智慧浇灌。张诚站在巨大的书桌前,目光扫过书架上那些按照他的意志排列整齐的、代表着人类数学与物理智慧结晶的典籍,最终,落在了那空置已久的白板上。

是时候,开始新的征途了。

系统的终极任务——在六年内解决剩余五大千禧难题——依旧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时间已经悄然流逝了一年,虽然成功攻克了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这一座宏伟堡垒,但剩下的四座,每一座都绝不轻松。

他没有过多的犹豫和权衡,目标清晰而明确。在白板光洁的板面上,他拿起笔,用力地、清晰地写下了下一个需要征服的名字: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

(Navier-Stokes Existence and Smoothness)

这是一个与杨-米尔斯问题风格迥异,但难度和重要性同样位居顶峰的难题。如果说杨-米尔斯问题关乎着微观粒子世界的深层结构,那么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简称N-S方程)则掌管着宏观世界中,从江河湖海到大气环流,从血液流动到飞机翱翔,几乎一切流体运动的底层规律。

N-S方程是一组描述粘性牛顿流体运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问题的核心在于:从数学上严格证明,在三维空间及给定的、物理上合理的初始条件下,N-S方程的解始终存在,并且始终保持光滑(即没有奇点产生);或者,找出一个反例,证明在某些条件下解会在有限时间内产生奇点(如速度趋于无穷大),从而导致模型失效。

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方程极强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湍流——这个“经典物理中最后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混乱、不可预测而又蕴含秩序的本质,正是N-S方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求出解析解,甚至其解的性质都难以严格把握的直观体现。

选择N-S方程作为下一个目标,张诚有着多重考量:

首先是基础性与普适性,该方程是流体力学的基础,其解决将从根本上深化人类对流动,尤其是湍流的理解,对气候预测、航空航天、船舶设计、能源环境等无数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与“历史层积动力学”的契合度:流体运动,本身就是最典型、最直观的“历史依赖”和“过程演化”系统。流体质点的轨迹、涡结构的生成与湮灭、能量的级串与耗散……无不强烈地体现了“历史”对“现在”的决定性作用。这与他的框架哲学内核高度一致。

其次是承接了前期的研究工作,在沈阳解决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失稳问题时,他已深入接触了复杂的流动现象和cFd技术,虽然那次更侧重于工程应用和特定失稳机理,但为他理解N-S方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积累了宝贵的直观经验和物理直觉。

研究,在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便正式启动。

赵伟根据张诚的指示,开始了新一**规模的资料搜集工作。这一次的目标,是所有关于N-S方程数学理论、正则性准则、全局适定性、湍流理论、尺度分析、以及所有已知的试图证明或证伪该问题的重大尝试的文献。

书房里,很快又被各种书籍、论文预印本和打印稿所占据。张诚再次进入了那种极度专注的“信息吞噬”和“思维熔炼”状态。他快速浏览、筛选、吸收着前人的智慧结晶,从19世纪斯托克斯的原始推导,到20世纪勒雷、霍普夫等数学大师的奠基性工作,再到近代各种关于部分正则性、小初值全局解、以及各种 blow-up (爆破) 准则的研究。

他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分为几个方向:有的试图通过寻找某些特殊的“不变量”或“能量不等式”来控制解的增长;有的专注于证明在某种“弱解”意义下的存在性(勒雷-霍普夫弱解);有的则试图在更规则的函数空间中寻找“强解”并证明其持久性;还有的,则是千方百计地试图构造出会产生有限时间奇点的反例。

这些工作浩如烟海,充满了精妙的数学技巧和深刻的洞察,但无一例外地,都未能触及问题的最终核心。N-S方程仿佛一个拥有无穷魅惑的深渊,每当研究者以为抓住了一丝曙光,它便会以更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和更诡异的尺度耦合,将一切简单的希望击得粉碎。

张诚尝试直接应用“历史层积动力学”的框架。他设想将流体的运动,视为在某种由速度场、压力场构成的无限维“状态空间”中,一条受N-S方程约束的“历史轨迹”。他试图定义“层积空间”,刻画“层积动力学”。

然而,初期的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

与杨-米尔斯问题不同,那里有清晰的规范对称性和量子场论的物理图像作为引导。而在N-S方程这里,非线性是**裸的、无处不在的,它直接作用于速度场的导数上,导致即使是在“层积”的框架下,描述演化规律的方程也变得极其丑陋和难以处理。那种在杨-米尔斯问题中,通过引入“层积”概念剥离冗余自由度后显现出的结构美,在这里似乎失效了。湍流的本质,仿佛就是一种极致的复杂和不可分割性。

连续数日,书房里的白板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堆满了尝试不同切入点的草稿,但始终无法找到一个能同时兼顾数学严格性和物理深刻性的、令人满意的核心构造。那种熟悉的、面对真正坚硬壁垒时的滞涩感,再次弥漫在空气中。

张诚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焦躁。他深知,这才是攀登这类巅峰难题的常态。灵光乍现是可遇不可求的礼物,绝大多数时候,需要的是如同矿工般持续不懈的挖掘,是如同雕刻家般对每一处细节的反复打磨。

他改变了策略,不再急于构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沉下心来,更加细致地分析N-S方程本身那些最令人困惑的特性。他重点关注那些已知的、最有可能导致奇点产生的潜在机制,比如涡度(流体旋转程度的度量)的剧烈拉伸和放大过程。

他有时会长时间地凝视着cFd模拟中展示的、湍流中那复杂到令人眩晕的涡结构演化动画,试图用直觉去捕捉那隐藏在混沌背后的、可能的深层秩序。他意识到,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强行“驯服”非线性,而在于真正理解非线性在多重尺度上是如何传递能量、并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聚焦的。

春寒料峭,书房里的灯光依旧常常亮至深夜。张诚如同一位最有耐心的猎手,在N-S方程这片浩瀚而危险的数学丛林边缘,静静地潜伏着,观察着,分析着,等待着那稍纵即逝的、能够一击致命的契机。

他知道,通往真理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尤其是在面对湍流这样集秩序与混乱于一身的宇宙基本现象时。上一次攻克杨-米尔斯用了近十一个月,这一次,或许需要更久。但他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他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其潜力远未被穷尽。他需要找到那把独特的、能够解开N-S方程这把复杂巨锁的钥匙,而这把钥匙,或许就隐藏在对“流动历史”更精微、更本质的解读之中。

征程再启。这一次,他的目光投向了那看似无序、却蕴含着宇宙间最普遍运动规律的湍流深渊,一场新的、同样波澜壮阔的智力远征,已然在这2008年的初春,拉开了沉重的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